蒙古包的制作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覆蓋物)、繩帶三大部分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筑史上的奇觀,游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1) 架木
架術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
甲 套瑙
套瑙為架木的首腦?,F(xiàn)代蒙古包的套瑙分聯(lián)結式和插椽式兩種。作套瑙的木料要求木質要好,一般以檀或榆木為之。
套瑙長短大小的選擇,要以其中間的橫術(東西向)為標準來度量。插椽式套瑙分兩個圈,外圈以橫木二分之一為半徑,套瑙中心為圓心畫成。內圈以其四分之一同一圓心畫成。南北向的木頭長短跟橫木一樣。互相十字交插,中間(圓心處)用釘子固定。另有固定內圈的四根小木條稱為達嘎。套瑙的大小,是以橫木為標準量出來的,橫木有四、五、六柞不等,因此說四長的套瑙、五長的套瑙……等等。套瑙不是平的,上部要呈孤形作饅頭狀,下面是一個平面的圓形。
兩種套瑙的區(qū)別在于:聯(lián)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 式套瑙不分。聯(lián)結式套瑙有三個圈,外面的圈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水條,稱之為指,用來連接烏尼。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但因為能一分為二,駝駱運載起來反而十分方便。
乙 烏尼
烏尼通譯為椽子,略似也。烏尼為蒙古包的肩,上聯(lián)套瑙,下接哈那。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要求要一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一般為橫木的1.5倍。因此套瑙大了以后,烏尼也要相應變長。其數(shù)量多少,也要隨套瑙而改變。長短一定要一樣,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
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lián)結套瑙,頭兒一定要光滑而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與哈那頭套在一起。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形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準。制造烏尼的木種和木質一定要一樣。樺木易折,柳木易彎。松木為宜。紅柳不折不彎,做烏尼甚宜。
丙 哈那
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四個。數(shù)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五乍套瑙五個哈那,六柞套瑙六個哈那……加一個哈那。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兒子成親都是搭建五個哈那的新包,生兒育女后變成六個哈那、七個哈那。一般沒有縮小氈包減少哈那的。
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jié),不像套瑙、鳥尼那樣尺寸固定。一般習慣上呼為多少個頭、多少皮釘?shù)墓?,不言幾尺幾寸。皮釘一般有十個皮釘,十一個皮釘?shù)鹊?span lang=EN-US>(指一個哈那)。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個不等。增加一個頭,網(wǎng)眼就要增加,同時晗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一特點,為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wǎng)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為最好,隔一個交叉點釘一個)釘住。因此用它做成的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包里距離就小。矮蓋的話,包里容量就大。高蓋的哈那的網(wǎng)眼就窄,低蓋的啥那的網(wǎng)眼就寬。雨季要搭得立(高)一些,風季要搭得扁(低)一些。這一特點,又決定了蒙古包選址不嚴的要求。只要不是大坑大凹,稍微不平點兒、偏斜點兒都能對付,在網(wǎng)眼上做文章就行了。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為選擇蒙古包地基犯愁,這是房子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由于哈那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和別一片哈那的丫口綁在一起的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后,通過每個網(wǎng)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頭腿上。這就是為什么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釘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wǎng)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里彎,面要向前凸出,腿要向后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撥正直一些。這樣才能穩(wěn)定烏尼,使包形渾圓,便于用三道圍繩箍住。
丁 門
門,包括門框在內。哈那立起來展開以后,把網(wǎng)眼大小調節(jié)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氈門要吊在外面。謎曰;“兩個躺的,兩個站的,一個唱的”。兩個躺的是門頭門檻,兩個站的是門框兩邊的立術。一個唱的是指門。
戊柱和巴根
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桿子(巴根)。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風天會使套瑙的某一部分向里彎曲。聯(lián)結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七個哈那的聯(lián)結式套瑙的蒙古包,如果向四周走得厲害,也要用柱子頂住套瑙,兩根即可。八——十個哈那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一般人家的蒙古包里,都有一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兒。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一頭,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桿子形式多樣,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上花紋要與蒙古包相適應,有龍、鳳、水、云多種圖案。王爺一般才能用龍紋。
(2) 苫氈的裁制
苫氈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墻根、氈幕等組成。
甲 頂氈
頂氈人稱氈包之帽、頂飾,索來看重。拆卸氈包時最先拿掉的就是頂氈,要放得離人腳遠遠的,防止踐踏和跨越。它苫蓋處于最高位置的套瑙,煙火所出,故重視之。遷徒時,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車乘的最前面。它有調節(jié)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
頂氈是正方形,四角都要綴帶子。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裁剪的時候,以套瑙橫術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者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并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這樣繚或縫的時候,苫套瑙的那面一定要縫緊(一共二層)。這樣才能扣在如鍋底似的(拱形)套瑙上,才不會讓風灌進來把頂氈掀起來。揪開頂氈的時候,要把前面一半正好拉得疊在后面一半上,呈等邊三角線,即所謂“白天三角形”。
乙 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頂棚好像一個人套在脖子上的圓墊肩一樣,每一半像個扇形。頂柵一般由三層或四層氈子組成。里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量裁頂棚的時候,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術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把中間相當于套瑙那么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候,忌諱把鳥尼頭露出來。烏珠穆沁剪頂棚的時候,領子要比套瑙的圓圈略小些,蘇尼特和察哈爾頂棚的領子正好和套瑙圈一般大。苫氈的制作講究看吉日。好天在包外鋪好氈子,正中用木橛釘住,用繩子按上面的要求來度量和畫圓,進行裁剪。什么包的頂棚,都分前后兩片。前后兩邊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下雨滲進雨水、風、塵土灌進去。兩片雖然大小高低基本重合,但一定要留可以錯開的寬度。后片正好和套瑙的東西橫木平齊,前片要超出去。里層的頂棚,要比外面的多放出半柞。因為里層苫氈在哈那頭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蔓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那么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后,外面一層的周邊要鑲邊或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一般是用藍布鑲邊。如不鑲邊,可以用兩根馬鬃尾搓的毛繩(搓法是一根倒搓、一根順搓),并起來以后壓在邊上,再緊緊縫住。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因為氈子是軟的,容易拉長變形,肯起毛邊),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頂棚綴八根帶子:領二、腿(與領相對的部分)二、領腿中間二、襟二。
丙 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它是蒙古包的腰部。一般韻蒙古包有四個圍氈。里外三層,里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那要高出一柞。在長度方面,西南的圍氈從門框往西,比套瑙的西橫木長一柞。東南的圍氈從門框往東,比套瑙的東橫木長出一}乍。東北的圍氈,從東橫木往北,比套瑙的北縱木長出一柞。西北的圍氈,從北縱術到西橫木就可以了。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邊外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或壓條。東南、西南圍氈與門框相接的部分要鑲邊或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術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圍氈的上面。圍氈的襟(下面的部分)沒壓條,也不鑲邊。
丁外罩
外罩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用紅布或藍布做成,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可以看作是等級的象征。老百姓解釋,外罩即有腿或有舌的人家的意思,均可說通。
裁縫外罩的時候,其領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和頂棚的領重合)。外罩的腿有四,和烏尼的腿平齊。東面和西面的腿,要順著套瑙的東西橫木向下延伸。南面和北面的腿,要順著套瑙的南北縱木向下延伸。外罩的襟多綴帶子。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云紋、蓮花、吉祥圖案,刺繡得非常美麗。遠望著潔白的包頂如降祥云、開蓮花。外罩的起源大約很早,從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后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
戊 門
門,原指氈門,用三、匹層氈子納成。很重,怕風剞起。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普通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
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一長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
(3) 帶子和圍繩
除上文間接提到的以外,有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等。這些東西雖然零碎,卻能起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至下滑,在風中不掀起來??傊?,對保持蒙古包的穩(wěn)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關系。
甲 圍繩
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分內圍繩和外圍繩兩種。用馬鬃馬尾做成。把鬃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再二、四、六根并排起來縫成扁的。夏天雨季怕漚爛圄氈,也有縫成嘲的,其余季節(jié)都是扁的。用這種圍繩的好處是能吃上勁,不律縮。內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哈那的壓力很大,內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特別結實。內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套瑙下陷,蒙古包有倒塌的危險。外圍繩捆在圍氈的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圍繩的顏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來是花的。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還能防止圍氈滑落。
乙 壓繩
壓繩也叫帶子,分內壓繩和外壓繩兩種。立架木的時候,把赤裸的鳥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內壓繩蒙古包內有四或六根,也用馬鬃馬尾搓成,較細。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翹(套瑙半邊下陷、半邊凸起,尤其聯(lián)結式套瑙肯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使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
外壓繩分為普通八條壓繩、網(wǎng)絡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普通壓繩比內壓繩要粗,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前面四根,后面四根。網(wǎng)絡帶子和普通壓繩不同,像婦女的頭套一樣,套在頂棚上,從包四周像流蘇一樣垂下來。尤其在頂棚襟邊的制作更為精致,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氈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他外壓繩,外罩本身就起到了包頂壓繩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苫氈,不如說成壓繩更準確。外罩腳上、領上釘?shù)膸ё?,將頂棚的襟、鍋捆壓得很妥貼,大風吹不起來。
丙 捆繩和墜繩
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那的口綁在一起,使其變成一個整體的細繩,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墜繩是套瑙最高點(聯(lián)結式套瑙是把兩半個橫術都捆上的)拉下的繩子。蒙古人對這根帶子分外看重,用公駝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
(4) 墻根圍子
墻根圍子,是圍繞圍氈轉一圈將其底部壓緊進行封閉的部分。主要由氈、芨芨草(枯枝)、小蘆葦、木頭做成。春、夏、秋三季用木頭、芨芨草、小蘆葦?shù)膲Ω鶉?,冬天用氈墻根圍子。暖季的墻根圍于是卷成一個圓棒形的。無風天折起來放好,有風天把墻根圍上。冬天用的墻根圍子是用幾層氈子摞起來做的,上面納有花紋。
http://www.docin.com/p-59307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