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2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到多個體型較小、較輕的星系正在合并形成一個較大的超大質量星系,天體物理學家認為星系醞釀處于早期宇宙。目前,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射電星系MRC 1138-262,它被稱為“蜘蛛網(wǎng)星系”,是由十幾個孕育恒星的衛(wèi)星星系構成,這些衛(wèi)星星系正處于合并過程中。由于MRC 1138-262射電星系距離地球106億光年,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形成于宇宙初期,僅距宇宙大爆炸30億年。
哈勃望遠鏡凝視宇宙探測發(fā)現(xiàn)到“星系動物園”,在較小的太空區(qū)域,這些數(shù)量眾多的星系呈現(xiàn)出各種獨特的特點。一些星系體積較大,一些星系體積較小,一些星系彼此鄰近,而其他的星系卻彼此遠離。在哈勃望遠鏡觀測之前從未發(fā)現(xiàn)這樣數(shù)以百計的昏暗星系。
2006年11月16日,科學家使用哈勃望遠鏡發(fā)現(xiàn)暗能量并不是太空新的構成部分,相反在早期宇宙中就早已存在。暗能量是一種神秘的力量,可導致宇宙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天文學家使用哈勃望遠鏡觀測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暗能量在90億年前就起到了推動宇宙膨脹的作用,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曾預言到暗能量的存在。如圖所示,這是真空中的重力放射區(qū)域。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shù)據(jù)將幫助天體物理學家進一步理解暗能量的性質,這使他們排除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暗能量發(fā)生強度變化。
2009年1月和3月,天文學家使用哈勃望遠鏡土星罕見的一幕——土星兩極釋放對稱光線。在過去30年土星繞太陽運行的時間中,僅兩次土星極地出現(xiàn)對稱光線。這張照片是由哈勃望遠鏡的先進勘測相機拍攝的。
2006年8月23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到大麥哲倫星云活躍恒星誕生區(qū)域,圖片中呈現(xiàn)縷狀氫氣和氧氣星云與灰塵旋轉混合在一起,猶如一幅美麗壯觀的天文油畫。圖中所示的特殊區(qū)域是N 180B,內部包含著大量的明亮恒星簇。這張圖片是哈勃望遠鏡2號廣角相機使用隔離氫氣和氧氣釋放光線的透鏡拍攝的。大麥哲倫星云是銀河系的衛(wèi)星星系。
2007年1月7日,一支國際天文學家小組通過哈勃望遠鏡建立了一張三維宇宙圖像,這是宇宙中大范圍分布暗物質的第一個直接證據(jù)。
2008年8月20日,哈勃望遠鏡揭開了長期以來令人迷惑的疑團——活躍星系NGC 1275周圍強磁場所形成的纖細絲狀結構。這是銀河系外強大磁場影響的結果,NGC 1275星系是于2006年7月和8月采用先進勘測相機通過三種彩色濾鏡拍攝的。
1999年5月9日,天文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火星北極表面存在著巨大的氣旋風暴,其席卷范圍相當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4倍。這股強勁的氣旋風暴是由類似地球風暴中的冰水云物質構成,而不是灰塵。
2007年10月30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到兩個跳著復雜舞蹈的星系,這兩個星系包含著大量的恒星,通過重力彼此吸引在一起。天文學家將這對星系命名為“Arp 87”,它們是宇宙中現(xiàn)已探測的數(shù)百個交錯合并星系之一。Arp 87星系位于獅子星座,距離地球大約3億光年。這張圖片是由哈勃望遠鏡2號廣角相機拍攝的。
2008年2月5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到橢圓星系NGC 1132,這個星系可能是近期才合并形成的。天文學家的另一種猜測認為NGC 1132橢圓星系是宇宙燦爛閃光星系群中的“孤狼”。據(jù)悉,NGC 1132星系距離地球3.18億光年,位于波江星座之中。
2008年7月10日,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一個遠古開放恒星簇——“NGC 6791”擁有3個不同步的時鐘。這將使天文學家更難以評估恒星簇的形成年代。哈勃望遠鏡對這一恒星簇內最昏暗的恒星進行了觀測,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恒星是叫做白矮星的已燃燒殆盡的恒星,其中一半的白矮星是60億年前的恒星殘留體(圖中紅色圈部分),另一半白矮星是40億年前的恒星殘留體(藍色圈部分);同時,該恒星簇中正常恒星占三分之一,形成于80億年前。
2007年2月13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到類似太陽的恒星的彩色“最后掙扎”,這顆恒星通過釋放最外層氣體來終結生命歷程,噴射的最外層氣體猶如一個繭,包裹在恒星殘留內核周圍。從垂死恒星釋放的紫外線使這些物質發(fā)光,燃燒殆盡的恒星叫做白矮星位于圖像中心位置的白色節(jié)點。
在宇宙遍布的星系中,新恒星不斷地誕生孕育。但對于鄰近的小螺旋矮星系,其中孕育恒星的“派對”現(xiàn)已結束。天文學家觀測發(fā)現(xiàn)NGC 2976星系外部存在活躍恒星孕育實際上數(shù)百萬年前已休眠停止。
球狀恒星簇包含著數(shù)以萬計的恒星,它們多數(shù)是宇宙是幸存時間最長的恒星。2008年8月5日,哈勃望遠鏡通過觀測銀河系邊緣的室女星系簇中11000多個球狀恒星簇,發(fā)現(xiàn)該區(qū)域的恒星以快速的速率誕生。其中多數(shù)的恒星簇已有50多億年歷史。哈勃望遠鏡的先進勘測相機拍攝到100多個不同體積、外形、明亮程度的恒星簇,甚至清晰地觀測到昏暗的矮星系內部。據(jù)悉,室女星系簇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大型星系簇,它距離地球5400萬光年。
這是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NGC 3021螺旋星系,天文學家在該星系內發(fā)現(xiàn)Ia型超新星,從而有助于測定宇宙的膨脹速率(哈勃常量)。此外,在這個螺旋星系中天文學家還觀測到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 star),這是一種高光度周期性脈動變星,也就是其亮度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這些造父變星位于圖中標識出的綠色光圈中。
2005年9月14日,歐洲天文學家小組使用哈勃望遠鏡和甚大陣電望遠鏡發(fā)現(xiàn)一個沒有宿主星系的明亮類星體。類星體非常強大、與巨大的放射線源距離遙遠,它們的存在通常暗示著所在星系中心有一個活躍黑洞。研究小組證實圖片左側的類星體HE0450-2958(距離地球50億光年)并不存在于超大宿主星系中;圖片右側的類星體HE1239-2426(距離地球15億光年)存在于一個具有較大螺旋臂的普通星系中。
2007年8月2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到面紗星云的三個壯觀部分,據(jù)悉,面紗星云是數(shù)千年前一顆超新星爆炸釋放的殘留物質。這三張圖片顯示這場宇宙爆炸中形成了纖細的縷狀結構。面紗星云是宇宙中最壯觀的超新星殘留部分。
2007年10月25日,哈勃望遠鏡觀測到一個“溫和”橢圓星系“野性”的另一面,拍攝到一顆明亮類星體“MC2 1635+119”周圍的恒星外殼,對所在星系中心區(qū)域起到主導控制地位。這種恒星外殼的存在暗示著其星系與另一個星系在近期發(fā)生過猛烈的碰撞事件。此次星系猛烈碰撞燃燒消耗了星系中心大量氣體,同時為超大質量黑洞提供了“食物”。超大質量黑洞的食物來源于類星體的能量。這項觀測證實了某些類星體誕生于星系間的碰撞交互作用過程。
自1930年觀測發(fā)現(xiàn)冥王星以來,天文學家就從地面望遠鏡發(fā)現(xiàn)它的表面存在光線斑點。2010年2月4日,哈勃望遠鏡最新觀測繪圖揭示了這顆矮行星未曾觀測過的情景。天文學家通過對比1994年和2002-2003年間拍攝的照片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冥王星表面存在著顯著變化。雖然哈勃望遠鏡的照片無法清晰地呈現(xiàn)隕坑或山脈,但它可以拍攝到白色、暗桔色和黑炭色等雜色表面,這些表面色彩變化被認為是遙遠太陽分解冥王星表面的甲烷氣體釋放出的放射性紫外線導致的。同時,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表面大氣層存在著季節(jié)性變化。
這是2008年1月8日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遙遠宇宙圖像,圖中首顆誕恒星像“煙花終曲”一般在宇宙中釋放出耀眼絢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