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著 王宗岳編注 按:《太極拳經(jīng)》是明王宗岳對張三豐祖師的太極拳論著進行編輯,并結(jié)合周易之理及自己練功心得對張三豐祖師太極拳論著進行注釋、闡發(fā)而形成的一部太極拳經(jīng)典著作。本篇以姜容樵所得乾隆抄本(簡稱《乾隆本》)、先天太極拳傳人李兆生所傳《太極拳經(jīng)》(簡稱《先天本》)為主要根據(jù),并參考《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及其他太極拳譜進行校緝。雖不盡善,也是正本清源之意也。 校輯后拳經(jīng)全文: 太極拳經(jīng)歌訣六首[1] (張三豐傳) 歌訣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脅下氣把襠撐[2]。 謂因開勁兩捶爭[3],五趾抓地上彎弓。 歌訣二: 舉動輕靈神內(nèi)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 左右宜有虛實處[4],意上寓下后天還。 歌訣三: 扌朋 扌履 擠按四方正,采扌列 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歌訣四: 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歌訣五: 拿住丹田練內(nèi)勁,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yīng)急隨理貫通。 歌訣六: 忽隱忽現(xiàn)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太極拳釋名[5] (張三豐著) 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扌朋 扌履 擠按采扌列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陰陽,故又名太極拳。 太極拳釋義[6] (張三豐著) 歌訣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束脅下氣把襠撐。 謂因開勁兩捶爭,五趾抓地上彎弓。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提頂?shù)跻d,心中力量。兩膀松,然后空。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如轉(zhuǎn)鶻之鳥,如貓擒鼠。發(fā)勁如弓發(fā)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 舉動輕靈神內(nèi)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 左右宜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后天還。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zhuǎn)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zhuǎn)接要一線串成。[7]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穿,無令絲毫間斷耳。 歌訣三: 扌朋 扌履 擠按四方正,采扌列 肘靠斜角成。 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 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扌朋 、扌履 、擠、按、采、扌列 、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扌朋 、扌履 、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正也。采、扌列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歌訣四: 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 極柔軟,然后極剛堅。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歌訣五: 拿住丹田練內(nèi)勁,哼哈二氣妙無窮。 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yīng)急隨理貫通。 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氣。氣貼背后,斂入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nèi)三合,外三合。[8]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粘。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與性惟一貫。由招熟而漸至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六: 忽隱忽現(xiàn)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 手慢手快皆非似,四兩撥千運化良。 虛領(lǐng)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guān)學(xué)力而有力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所制[9],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xué)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10] 此論句句切要,并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11] 學(xué)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12] (張三豐著) 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儀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成物。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nèi)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huán),相連不斷,則二儀即交,而太極之象成。內(nèi)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氣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即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即成,其位即定。氤氳化生,而演為七十二之?dāng)?shù)。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扌朋 扌履 擠按采扌列 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虛靈、含撥、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xué)者之不二法門也。學(xué)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yǎng)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xí)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學(xué)者須于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dāng)?shù),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黏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太極行功說[13] 太極行功,功在調(diào)和陰陽[14],交合神氣。打坐即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猶應(yīng)治臟,使內(nèi)臟清虛,不著渣滓。則神斂氣聚,其息自調(diào)。進而吐納,使陰陽交感,渾然成為太極之象。然后再行運各處功夫。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盤膝曲股,足跟緊抵命門,以固精氣,此身功也。兩手緊掩耳門,疊指背彈耳根骨,以被動風(fēng)池邪氣,此首功也。兩手擦面,待其熱,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緊合其睫,睛珠內(nèi)轉(zhuǎn),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大張其口,以舌攪口,以手鳴天鼓,以治其熱,此口功也。舌抵上顎,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潤其內(nèi),此舌功也。叩齒三十六,閉緊齒關(guān),可集元神,此齒功也。兩手大指,擦熱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鎮(zhèn)其中,此鼻功也。既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采藥,采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必須功拳并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cè)峄?,動靜相因,始成為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 太極行功歌[15] 兩氣未分時,渾然一無極。[16] 陰陽位即定,始有太極出。 人身要虛靈,行功主呼吸。 呵噓呼口四 吹,加嘻成六數(shù)。[17] 六字意如何,治臟不二訣。 治肝宜用噓,噓時睜其目。 治肺宜用口四 ,口四 時手雙托。 心呵頂上叉。腎吹抱膝骨。 脾病一再呼,呼時把口嘬。 仰臥時時嘻,三焦熱退郁。 持此行內(nèi)功,陰陽調(diào)胎息。 大道在正心,誠意長自樂。 即此是長生,胸有不死藥。 ?行功十要[18]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彈,齒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護,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頭,忌陰室納涼,忌濕地久坐,忌冷著汗衣,忌熱著曬衣[19],忌汗出扇風(fēng),忌燈燭照睡,忌子時房事,忌涼水著肌,忌熱火灼膚。 行功十八傷 久視傷精,久聽傷神,久臥傷氣,久坐傷脈,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暴怒傷肝,思慮傷脾,極憂傷心,過悲傷肺,至飽傷胃,多恐傷腎,多笑傷腰[20],多言傷液,多睡傷津,多汗傷陽,多淚傷血,多交傷髓。 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21]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zhuǎn)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nèi)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扌朋 扌履 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 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十三勢行功心解[22] (張三豐著) 以心行氣,務(wù)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wù)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fā)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遠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收即是放,連而不斷。往復(fù)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zhuǎn)換。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23] 又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qū)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者純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wù)要知己,乃能隨轉(zhuǎn)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復(fù)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zhuǎn)合。機由己發(fā),力從人借。發(fā)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岳,動若江河,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鵲,神似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漸至物來順應(yīng),是亦知止能得矣。[24] 十三勢行功心解[25] (注:可能是王宗岳對張三豐《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解說,為區(qū)別于上篇,宜更名為《十三勢行功心解?釋說》。) 以心行氣,務(wù)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須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也。發(fā)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中猶靜也。往復(fù)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zhuǎn)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nèi)松凈氣騰然也。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以氣運身,務(wù)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qū)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十三勢行功心解[26] (注:此應(yīng)是王宗岳對張三豐《十三勢行功心解》的注釋,為區(qū)別于上兩篇,宜更名為《十三勢行功心解?注》。) 以心行氣,務(wù)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wù)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心為身之樞紐,意為心之表形,氣即心意發(fā)動之原料;故機樞一動,全部運行,所以心意之所至,氣亦心隨之而至,惟意至然后可以行氣;意要沉著,其氣方能收斂入骨;用功久純,自可以氣運身;但氣之所到,不可使有阻滯,悟乎此,由往來變動,無不從心矣。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動虛實也。 太極拳最重精神,故貫神于頂,氣乃下沉于丹田,精神由此煥發(fā),動作從心,自無遲滯之虞矣。與敵相黏,尤貴隨機換意,不用拙力,乃得靈通,如是,則虛實變換,無不如意,所以有圓活之妙也。 發(fā)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此言發(fā)勁時,心意手足,均須沉著;因無雜念則意凈,無拙力則體松,而精神貫注,無論敵方如何襲擊,皆能隨意應(yīng)付。頂頭懸則身中正;氣下沉則體安舒,故一片穩(wěn)定,自可支撐八面。八面者,即“四正”“四隅”也。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 四肢百體,雖至細微處,若意有所注,氣無不到,有似珠之圓滑,故力無不化。太極之運動,在表面觀,似不著力,但勁自內(nèi)發(fā),最無窮盡,如百煉之鋼,無堅不摧。 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動作變換之形狀,如凌空搏兔之鵠,盤旋莫定;凝神蓄勢而待發(fā),似伏地捕鼠之貓,相機便至。不動如山岳,喻其穩(wěn)實不浮也;動若江河,喻其氣動不斷也。 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 張弓如望(十五日)月,此言蓄勁之滿;放箭若流星,是謂發(fā)勁之速。以柔化人之剛?cè)涨?,敵剛既化,我心乘機往攻,勁發(fā)而得直矣。沉肩貫氣,力由脊發(fā),而及指端;步法則隨身轉(zhuǎn)動,變換不定。 收即是放,連而不斷。往復(fù)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zhuǎn)換。 收即黏化,放為擊敵。故能化人者,方能擊人。惟擊人之時,其勁似斷,但其意能復(fù)黏。折疊者,即內(nèi)外變化之作用也。其往來之折疊,虛實不定,而有變化;步法須要變換,進退方得如意。 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 太極拳以柔為剛,演習(xí)之時,極柔緩者,其勁愈長,其氣至剛,故天下之至柔者,能至剛也。呼吸即氣之出納。善養(yǎng)氣者,必能直引而歸于丹田,然后周于全體,意到氣到,四肢靈活,而無神態(tài)呆滯之弊,所謂浩氣常存,用之則行也。遇敵時,曲蓄其勁以待發(fā),不發(fā)則已,一發(fā)而莫之能御也。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 心為主帥,用以發(fā)號施令也;氣為旗官,用以傳達命令也;四肢之運用,以腰為中軍,乃纛之所在,用以監(jiān)督左右前后而攻敵也。凡練架子及推手,均要開展得法,各部動作,始能接應(yīng)如意。所謂求緊湊者,即由大圈以歸小圈,無圈則是藏于密也,惟功夫精純者,乃可 以言此,即能“收、放”之意而已。 又云: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太極拳以心意為機樞,以身體為機件,故先心意而后身體。腹任自然則松,無雜念則凈,其氣自能收斂入骨,故神安體靜,應(yīng)變整暇而不慌亂。表里聯(lián)成一氣,所以有動則俱動,靜則俱靜之功效也。 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與人較技時,因往來角逐之牽動,易犯躔輕氣浮之病,故須沉氣貼背,斂于脊骨,則力由脊骨趨出,運行于各部,神固體逸,自能示人以鎮(zhèn)靜。步法取獵行之聯(lián)絡(luò)姿勢;運動若抽絲之貫串不斷。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拳專尚精神,不尚氣力,彼尚氣力者,必為濁氣與拙力而已。故善養(yǎng)氣者,當(dāng)以腰為發(fā)勁之中樞,氣為輪,若軸之貫輪旋轉(zhuǎn),運輸以及全身,而無絲毫之阻滯。 打手歌注釋(按:打手即推手也)[27] (王宗岳對打手歌的注釋) 扌朋 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扌朋 捋擠按”四字,均按照師傳之規(guī)矩,絲毫不能違識!練久功深,方能上下相隨,一動無有不動,敵不能進攻,彼雖以巨力打來,略為牽動,則我之四兩,自可撥彼千斤!當(dāng)其用力時,方向必不能變,我即隨彼之方向而引進,彼自落空矣。然必須粘、連、黏、隨,不丟,不頂,乃克臻此也。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打手時,靜待敵勢,彼不動,我亦不動,彼如微動,必有方向,我意在彼先,隨其方向而先動,則彼必跌出矣;故敵用力愈大,受跌亦愈重也。未動時,一種凝神蓄勢之姿態(tài),意似松而未松,勁將展而未展,遇機放勁;放時,勁似斷而意仍不斷也。 以上先師遺著,已將太極拳精微奧妙之處,闡發(fā)無遺,因欲求顯淺,以便后之有專斯道者,故略加注釋,以為入門之助云爾。 擎引松放四字[28] (可能為王宗岳著) 擎開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 松開我勁勿使屈伸(中有靜字)。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29] (可能為王宗岳著)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便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便不能四兩揚長避短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xué)未由領(lǐng)悟,予加數(shù)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入,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jié)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起于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于兩膊相擊,下于兩腿相隨,勁由內(nèi)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zhuǎn)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shù)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于陰陽開合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也。 (全文完) 校注: [1]《太極拳經(jīng)歌訣六首》見《乾隆本》及趙堡等太極拳流派拳譜,應(yīng)是拳經(jīng)第一篇,其后之內(nèi)容為張三豐對拳經(jīng)歌訣的解說。根據(jù)歌訣功夫?qū)哟胃叩停◤幕疽I(lǐng)到“一羽不能加”的高級境界),對歌訣的順序作了調(diào)整。 [2]“束脅”,有的拳論誤為“束列”,義不可解,應(yīng)為傳抄之誤。改為:束脅下氣把襠撐。 [3]“謂因開勁兩捶爭”一句,乾本作“威音開勁兩捶爭”,義不可解,應(yīng)為傳抄之誤,改為:“謂因開勁兩捶爭”。 [4] 《乾隆本》作“左宜右有虛實處”,應(yīng)是抄寫所誤,據(jù)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中所載歌訣改為:“左右宜有虛實處”。 [5]據(jù)《先天本》,與下文《太極拳釋義》為一整體,先釋其名,再詳其論,所以應(yīng)也是張三豐所作。 [6] 張三豐著,《張三豐太極練丹秘決》有收錄部分內(nèi)容,是對歌訣六首的解說,根據(jù)《乾隆本》和《先天本》校輯。在歌訣的解說中,根據(jù)其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對部分文字順序作了調(diào)整。 [7]《先天本》在《十三勢行功心解》有“又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zhuǎn)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zhuǎn)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xù)處。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此是對歌訣“舉動輕靈神內(nèi)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左右宜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后天還?!钡慕庹f,《先天本》應(yīng)是在流傳過程中將其誤抄至《十三勢行功心解》。此文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zhuǎn)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zhuǎn)接要一線串成?!迸c別本“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币痪洌牧x相近。故將其兩句合在一起。 [8] 《乾隆本》“氣貼背后,斂入脊骨。靜動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氣。在氣則滯。內(nèi)三合,外三合?!贝司湓凇妒齽莞琛分?,只有這一句,應(yīng)是誤抄,其內(nèi)容是講述運氣之法,故將其移到“能打哼哈二氣”之后。 [9] 《先天本》為“率皆自為人制”,無“所”字,據(jù)《乾隆本》改為“率皆自為人所制”。 [10] 楊式、趙堡等各式太極拳譜,有“此系張三豐祖師遺論,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敝Z。 [11] 此應(yīng)是王宗岳對張三豐遺論的評語。 [12] 《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先天本》都有收錄《學(xué)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此是張豐三從“學(xué)太極拳為入道之基”的高度對太極拳作進一步的闡述,立論高,理法明。楊、陳、武、吳各太極拳流派都無此論。據(jù)《先天本》。 [13] 《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先天本》都有收錄《太極行功說》。張三豐強調(diào)說“此煉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所以太極拳術(shù)須與行功“相輔而成,方足致用”。據(jù)《先天本》。 [14] 《先天本》作“太極行功,功在調(diào)整和陰陽”,據(jù)《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改為“太極行功,功在調(diào)和陰陽”。 [15] 《先天本》、《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收錄有《太極行功歌》,是以歌訣形式闡明行功之法。據(jù)《先天本》。 [16] 先天本缺“渾然一無極”的“一”字,據(jù)《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改。 [17]先天本缺“加嘻成六數(shù)”的“數(shù)”字,據(jù)《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改。 [18] 《行功十要》、《行功十忌》、《行功十八傷》三篇,《先天本》、《張三豐太極長生訣》都有收錄,趙堡太極拳也傳有此三篇,署名為張三豐所作。 [19] 《先天本》作“忌熱著哂衣”,據(jù)《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改為“忌熱著曬衣”。 [20] 《先天本》作“多生傷腰”,據(jù)《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改為“多笑傷腰”。 [21] 《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楊式、吳式、趙堡等各太極拳流派都有流傳,《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先天本》、《乾隆本》都有收錄此歌訣。應(yīng)為張三豐所傳。 [22] 《張三豐太極練丹秘訣》、《先天本》都有收錄《十三勢行功心解》,各太極拳流派也都有傳。此應(yīng)是張三豐所作。《先天本》共有《十三勢行功心解》三篇。 [23] 此心解有部分文字與對拳經(jīng)歌訣“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的解說拳論相同??赡芤蚱湔撆c《十三勢行功歌訣》相同,所以將其作為論摘抄來解說《十三勢行功歌訣》。 [24] 《先天本》中該段拳論(“又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原在《十三勢行功心解》第二篇,審其詞義,觀《十三勢行功心解》之行文結(jié)構(gòu),將其移為《十三勢行功心解》第一篇較為合適,該論極可能也是張三豐所著。武禹襄所傳拳譜《太極拳論要解》(“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該段拳論)、《太極拳解》(“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該段拳論)與此相同。郝月如所藏《拳譜》(為李亦畬1881年寫贈其門生郝月如的太極拳譜,封面題作《王宗岳太極拳論》)其拳論前都有“解曰”二字,此應(yīng)是“十三勢行功心解曰”之意?!短珮O拳論要解》、《太極拳解》應(yīng)是武禹襄得自武陽縣鹽店拳譜的一部分內(nèi)容。唐豪以郝月如所藏《拳譜》中“打手要言(將《太極拳解》、《十三勢說略》、《太極拳論要解》、《太極拳解》四篇合為一篇)”篇末有“禹襄武式并識”六個字,就斷定此四篇皆為武禹襄所著,甚為武斷,該手抄本封面已有“王宗岳太極拳論”之標題。且武式太極拳其他拳譜手抄本都指明或暗示是王宗岳拳譜的一部分,可證唐豪之論錯誤。 [25] 此論可能是王宗岳對張三豐《十三勢行功心解》的解說?!断忍毂尽繁具€有“又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又曰: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zhuǎn)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zhuǎn)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蕩,神宜內(nèi)斂……”二段文字,第一段移到上一篇《十三勢行功心解》中,第二段為歌訣“舉動輕靈神內(nèi)斂,莫教斷續(xù)一氣研。左右宜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后天還。”的解說,移到《太極拳釋說》。 [26] 此應(yīng)是王宗岳對張三豐《十三勢行功心解》的注釋。據(jù)《先天本》。 [27] 此應(yīng)是王宗岳對《打手歌》的注釋。據(jù)《先天本》。 [28] 此應(yīng)是王宗岳對推手、技擊的秘訣。據(jù)《先天本》。武式太極拳譜有傳,有可能是武禹襄得自武陽縣鹽店拳譜的一部分內(nèi)容。 [29] 此應(yīng)是王宗岳對推手、技擊的詳細論述。據(jù)《先天本》。武式太極拳譜有傳,有可能是武禹襄得自武陽縣鹽店拳譜的一部分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