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中醫(yī)臨床脈診提綱整理資料
實綱脈詩
實來三候力悠悠,邪正全憑指下求。流利滑呈陰素足,迢遙長見病當瘳。
洪如涌浪邪傳熱,弦似張弓木作仇。條細分來須默領,非人渾不說緣由。
一)別外感與內(nèi)傷
《脈經(jīng)》:“人迎緊盛為傷寒,氣口緊盛為傷食?!庇终f:“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千百年來,醫(yī)家多不解其意,甚至有詆毀叔和者,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自忖量。蓋叔和去古未遠,脈學必有師傳,始敢如此定論,決不可能是想當然的說法。令從作者所擬之兩手寸口診法二十六候圖中,可以直接了當?shù)鼗卮疬@個問題。左手寸關尺之浮部,恰是手太陽、足少陽、足太陽之部位,三部之總稱為人迎緊盛,定為傷寒是完全正確的;右手寸關尺之浮部,恰是手陽明、足陽明,手少陽之部位,三部之總稱為氣口緊盛,定為傷食不是正好嗎!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王叔和《脈經(jīng)》是脈學發(fā)展中的承先啟后作品,無可厚非。
(二)別內(nèi)因七情所傷及病氣、血、痰、食、郁五疴
(此指出心主血脈,通過肺朝百脈,所以定診于寸口。)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名關上。
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寸陰尺,先后推尋。
(此指明寸關尺三部之定位法。)
左寸沉心,浮取小腸;中央直者,包絡厥陰。
左關浮膽,沉候肝陽;中央直者,腎膀二經(jīng)。
左尺沉腎,浮候膀胱;中央直者.金經(jīng)主生。
右寸沉肺,浮取大腸;中央直者,脾胃二經(jīng)。
右關浮胃,沉乃候脾;中央直者.小腸三焦。
右尺沉命,浮是三焦;中央直者,肝膽二經(jīng)。
(五臟為陰,必候于沉;六腑為陽,必候于浮。中央直者,為十二經(jīng)通行之路,故候十二經(jīng)生長陰陽臟腑之氣化。)
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婦女之脈,右大為順。
男尺恒虛,女尺恒盛。
(左為陽,右為陰;寸為陽,尺為陰。男子屬陽,陽得陽位為順;婦女屬陰,陰得陰位為順。順則百順,病痛亦無。)
外感左診,內(nèi)傷右診。左名人迎,右名氣口。
(《脈經(jīng)》所謂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緊盛為傷寒,氣口緊盛為傷食,皆與實踐相合,義詳中篇“別外感與內(nèi)傷”。)
命門與腎,同診尺部,人無二脈,多死難救。
(此指脈無水火之根,多死難救,即陰陽告竭之義。)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候腑,沉候臟,中候經(jīng)氣。上者寸前一分,以候咽候首面;下者尺下一分,以候少腹腰股膝脛腳。左者左手,右者右手,加起來號稱“七診”。但《內(nèi)經(jīng)》之“七診”與此不同。名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陷下?!庇痔柗Q:“七獨”。)
又有九候,曰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部五十,方合于經(jīng)。
(此即寸關尺,浮中沉,每部各三候,三乘三得九候。每部候五十動,出自《難經(jīng)》,是五臟氣血足與不足之候法。)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
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脾象和緩。
右尺相火,與心同斷。心肺雖浮,根在沉中。
(心肺在上焦,象日與月,故脈在浮分與小腸大腸脈合,總現(xiàn)金與火之象,但必須沉候有根,始可定為心肺之脈,不然純以小腸大腸論。此是臟腑相合脈象,表現(xiàn)比較特殊。)
若夫時令,亦有本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緩不忒。
(血脈管亦隨氣候變化而熱漲冷縮,所以有如上之變化。)
太過實強,病生于外;不及虛微,病生于內(nèi)。
(外因六氣,內(nèi)因七情。外邪入侵,正氣抗邪,正邪搏斗,脈多實強,如實、大、洪、滑、弦、長等太過脈多現(xiàn);內(nèi)因七情所傷,與御外侮無多大關系,弱處暗耗,內(nèi)耗,所以脈現(xiàn)虛、散、細微之類。)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谷之海,得食則生,失食則亡。五臟六腑,身軀百骸,靠其資養(yǎng)。后勤不乏,則脈得和緩調(diào)勻,是有胃氣。)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diào)息細審。
(平旦飲食未進,氣血未亂,經(jīng)脈調(diào)勻,可診太過不及之脈。醫(yī)家應虛靜凝神指下,調(diào)好氣息,細審脈病之根源。)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
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冷。
六至為數(shù),數(shù)即病熱。轉(zhuǎn)遲轉(zhuǎn)冷,轉(zhuǎn)數(shù)轉(zhuǎn)熱。
(醫(yī)生之一呼一吸合為~息,脈來四至,乃平和有胃氣之脈。但氣息每每不能過于勻適,往往在三、五息之中有一稍長之太息,與閏年相似,此則脈來五至,此皆以無病論。三遲六熱,以脈之遲數(shù)定寒熱。)
遲數(shù)既明,浮沉須別。虛實大緩,八提綱脈。
首別陰陽,定為總綱。有力為陽,無力為陰。
浮數(shù)為陽,沉遲為陰。脈不屬陽,便屬于陰。
或兼附陽,別無所屬。定為總綱,理路分明。
(此明陰陽為總綱,浮沉遲數(shù)虛實大緩八脈為提綱八脈。)
八提綱脈:
浮表沉里.遲寒數(shù)熱。虛虛實實,邪大正緩。
(提出浮、沉、遲、數(shù)、虛、實、大、緩八脈為綱。分別代表表、里、寒、熱、虛、實、邪、正八綱。下則以綱代目,綱舉目張。)
浮脈法天,輕按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無力為芤,有邊無中。芤弦合革,如按鼓革。
散來遲大,水上揚花。共計四脈,列入浮綱。
(以上是浮綱所括之4種脈象。)
沉脈法地,如石在水。沉極則伏,推筋至骨。
有力為牢,大而弦長。共計三脈,沉綱列入。
(以上是沉綱所括之3種脈象。)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遲偶一止,其名為結(jié)。
遲止有常,應作代看。共選三脈,列入遲綱。
(以上是遲綱所括之3種脈象。)
數(shù)脈屬陽,一息五至。有力為緊,切繩相似。
數(shù)如豆粒,動脈何疑! 數(shù)時一止,那就是促。
共是四脈,數(shù)綱列入。
(以上是數(shù)綱所括之4種脈象。)
虛脈屬陰,三候如綿。沉而無力,弱脈是全。
浮細為濡,如綿浮水。細薄成微,似有似無。
遲細為澀,輕刀刮竹。細小皆同,狀若蛛絲。
不及本位,短脈可考。共是七脈,列為虛綱。
(以上是虛綱所列之7脈。)
實脈屬陽,長大堅強。往來流利,濯脈之象。
過于本位,長脈迢迢。洪如涌浪,來盛去悠。
狀似弓弦,弦脈形狀。共計五脈,實綱可詳。
(以上是實綱5脈。)
大則病進,獨立邪綱,狀若洪脈,其形闊大。
(以上是邪綱脈。)
緩脈悠揚,獨占正綱,脈來四至,從容可靠。
(以上是正綱脈。)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還須細訂。
(明一脈之形象,必有一脈所主之病。有兼見之脈象,即有兼見之癥。可細究其兼見之脈,其兼見之癥隨出。)
浮脈主表,腑病所居。有力為風,無力血虛。
浮遲表冷,浮數(shù)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
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以上是浮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沉脈主里,臟病所居。臟陰多寒,病列五積。
有力痰食,無力氣郁。沉遲虛寒,沉數(shù)熱伏。
沉緊冷痛,沉緩水蓄。沉牢痼冷,沉實熱極。
沉弱陰虛,沉細虛濕。沉弦飲痛,沉滑食滯。
沉伏吐利,陰毒積聚。
(以上是沉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遲脈王臟,陰冷相干。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遲緩濕痹,遲澀血傷。遲結(jié)寒郁,遲代臟絕。
遲滑食積,遲實火郁。遲弦寒飲,遲短寒痞。
(以上是遲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數(shù)脈王腑,主吐王狂。有力實熱,無力陰虛。
數(shù)疾熱極,滑數(shù)痰飲。寸必吐逆,左關風痰。
右關主食,尺為蓄血。緊主寒痼,須分表里。
陽盛則促,肺癰熱毒。動主搏擊,陰陽不調(diào)。
陽動汗出,為痛為驚。陰動則熱,崩中失血。
洪數(shù)熱積,其傷在陰。滋清并舉,脈靜則生。
(以上是數(shù)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虛主諸虛,血氣空虛。虛微氣衰,其損在陽。
陽微惡寒,陰微發(fā)熱。細則氣衰,陰血不足。
虛細陰虛,弱細陽竭。虛寒相搏,其名曰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若見脈代,真氣衰絕。
膿血癥見,大命必折。傷寒霍亂,跌打悶絕。
瘡癰痛甚,女胎三月。
(以上是虛脈提綱之兼脈定證大概。)
實主諸實,血氣壅結(jié)。浮實表實,沉實里實。
弦則主饋,木侮脾經(jīng)。陽弦頭痛,陰弦腹疼。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滑緩陰足,洪大邪熱。
更有寒結(jié),亦屬實證。陰盛則結(jié),疝瘕癥積。
(以上是實綱之兼脈定癥大概。)
大則病進,脈必有力。大而無力,陰虛火旺。
(以上是邪綱大脈的具體診法。)
緩主無病,悠揚和緩。若還怠緩,濕中脾經(jīng)。
(以上是正綱緩脈的具體診法。)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兇可尋。
(病有陰陽,脈亦有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則兇。下述脈證相應與否,總不出乎陰陽順逆之理。)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兇可知。
類中因氣,身涼脈虛。類中困痰。脈滑形肥。
類中因火,脈數(shù)面赤。類中因厥,上盛下虛。
(風有真中類中之別。真中雖屬實癥,但亦由虛所招,故脈喜浮遲,與病人之虛相合為順;如脈堅大急疾,主邪過盛正太虛,則為逆,很難治療。類中非真中風,是火、氣、痰和陰虛陽亢過盛所來,故脈證治法皆不同。)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癥反必兇;
汗后脈靜,身涼則安。汗后脈躁,熱盛成災。
始自太陽,浮緊而澀。及傳多變,名狀難悉。
陽明脈大,少陽則弦。太陰入里,沉遲必兼。
及入少陰,其脈自沉。厥陰熱深,脈伏厥冷。
陽癥見陰,命必危殆。陰癥見陽,雖困無害。
中寒緊澀,陰陽俱緊。法當無汗,有汗命殞。
(以上是傷寒熱病之脈證是否一致,以定吉兇之例。陽癥見陰。則正氣已衰竭,無以抗邪,故命必危殆;而陰證見陽,主邪有外出之徵兆,故雖困無害。中寒脈緊澀無汗為正氣充足;有汗乃精氣外泄,邪盛正衰。兇危立見。此專指傷寒而言。若內(nèi)傷又當別淪。)
傷風在陽,脈浮而滑。傷風在陰,脈濡而弱。
六經(jīng)同傷.脈弦而數(shù)。陽不浮滑,反濡而弱。
陰不濡弱,反浮而滑。此非風寒.乃屬風濕。
若止濡緩,或兼細澀。此非風濕,又屬濕著。
(以上是傷風、風濕、濕著三者脈象區(qū)別。)
陰陽俱盛,熱病之征。浮剛脈滑,沉則數(shù)澀。
中暑傷氣,所以脈虛?;蝈蚣殻蜍一蜻t。
脈雖不一,總皆虛類。
(以上是熱病與中暑脈象之區(qū)別。)
瘟脈無名,變見諸經(jīng)。脈隨癥見,不可指定。
(瘟疫之邪伏募原,出沒無時,其脈變換不定,只好隨其所見之脈與證.結(jié)合疫邪之淺深而治之。)
瘧脈自弦,弦數(shù)者熱。弦遲者寒,代散則絕。
(瘧為風暑之邪,客于風木之府,脾失轉(zhuǎn)輸,不能運水谷之精微,遂多痰飲,故脈弦,并以遲數(shù)分寒熱。若見代散之脈,元氣已絕,其病何能為力。)
風寒濕氣,合為五痹。浮澀與緊,三脈乃備。
腳氣之脈,其狀有四。浮弦為風,濡弱為濕。
遲澀為寒,洪數(shù)為熱。癰非外因,當于尺取。
滑緩沉弱。隨脈酌治。
(五痹腳氣多為風寒濕所成。惟腳氣病非外因,當于內(nèi)求,脈或滑,或緩.或沉,或弱,隨其虛實酌治。)
勞倦內(nèi)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治勿有藥。
勞捉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脈數(shù)。
(內(nèi)傷脈反,最為難治,脈順則易治。)
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狀中虛,微澀衰薄。
脹滿之脈,浮大洪實。沉細而微,歧黃無術。
水腫之癥,有陽有陽。陰脈沉遲,陽脈洪數(shù)。
浮大則生,沉細勿藥。五臟為積,六腑為聚。
實強可生,沉細難愈。黃疸濕熱,洪數(shù)偏宜。
不妨浮大,微澀難醫(yī)。
(痞、脹、水腫、積聚、黃疸,皆屬有形之實證。故脈喜實大洪數(shù)。而沉微細小脈見,元陽已敗,何能為力。)
郁脈皆沉,甚則伏結(jié)?;虼蚪Y(jié),知是郁極。
胃氣不失,尚可調(diào)治。氣痛脈沉,下手便知。
沉極則伏,澀弱難治。亦有沉滑。是氣兼痰。
心痛在寸.腹痛在關。心腹之痛,其類有九。
遲細速愈,浮大延久。兩脅疼痛,脈必雙弦。
緊細而弦,多怒氣偏。沉澀而急,痰淤之愆。
疝屬肝病,脈必急弦。牢急則生,弱急則死。
腰痛之脈.必沉而弦。沉為氣滯,弦損腎元。
兼浮者風,兼緊者寒。濡細則濕,實則閃挫。
頭痛之病,六經(jīng)皆有。風寒暑濕,氣郁皆侵。
脈宜浮滑,不宜短澀。
(以上是郁證、氣證、痛證之脈象。內(nèi)傷以沉為主,外感以浮論別,并以兼脈兼癥。須候元氣之盛衰,確定易治、難治之分別。)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shù)緊澀,結(jié)代者忘。
飽逆甚危,浮緩乃宜。弦急必死,代結(jié)促危。
吐瀉脈滑,往來不勻。瀉脈必沉,沉遲寒侵。
沉數(shù)火熱,沉虛滑脫。夏月泄瀉,暑濕為殃。
脈與病應,緩弱是形。微小可生,浮弦則死。
霍亂之脈,代則勿訝。遲微厥逆,是則可嗟。
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數(shù),發(fā)熱則惡。
(吐乃脾胃氣逆,即上中吐物之義,脈見浮緩、浮滑則脈證相合,相合為順,順則易愈。如土敗木賊,是為危候,以此理推之則得。)
嘈雜噯氣,審右寸關。緊滑可治,弦急則難。
吞酸之脈,多弦而滑。沉遲是寒,洪數(shù)多熱。
痰脈多滑,浮滑兼風。沉滑兼寒,數(shù)滑兼熱。
弦滑為飲,微滑多虛?;鎸崳翟谛仉?。
結(jié)芤澀伏.痰結(jié)中脘。
(嘈雜噯氣本屬脾氣不運,故切忌弦急之脈,恐木來克土。吞酸有寒、有熱,隨癥所見以為分別.而以沉遲洪數(shù)分之。痰脈因不一端,總以滑是本象,隨所兼之脈象以定性質(zhì)。)
小便淋秘,鼻色必黃。實大可療,澀小知亡。
遺精白濁,當驗于尺。結(jié)芤動緊,二癥之的。
微數(shù)精傷.洪數(shù)火逼。亦有心虛,左寸短小。
脈遲可生,急疾便夭。便結(jié)之脈,遲伏勿疑。
熱結(jié)沉數(shù),虛結(jié)沉遲。若是風燥,右尺浮起。
(淋秘乃實證,故見虛脈主死。遺精白濁是陰虛之病,故忌諱急疾火極陰竭之脈。便結(jié)是里氣不通,脈應遲伏,并以兼見脈分風寒濕熱。)
咳嗽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定為逆證。
(咳嗽是肺疾,脈浮應肺氣從下上伸;濡主病氣退,故曰“易治”。若沉伏而緊是邪氣內(nèi)伏深痼,肺氣已不上伸,故曰:“死期將至”。喘病無非風痰上涌,故以浮滑為順,反之則非吉兆。)
火熱之脈,洪數(shù)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三消之脈,數(shù)大者生。細微短澀,應手堪驚。
骨蒸發(fā)熱,脈數(shù)為虛。熱而澀小,必損其軀。
痿因肺燥,必見浮弱。寸口若沉,發(fā)汗則錯。
(火熱、三消、骨蒸皆屬實證.以見實脈為順。痿證是肺燥血虧,所以不宜發(fā)汗。)
諸癥失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
脈貴沉細,浮大難治。蓄血在中,牢大則宜。
沉細而微,速愈者稀。
(失血證見芤為正脈.但血止后又宜見沉細脈。如再見芤浮犬脈,皆為逆證。蓄血為實證,脈則洽洽與失血證相反。)
心中驚悸,脈必代結(jié)。飲食之悸,沉伏動滑。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沉急兇殃。
癇宜虛緩,沉小急實。若但弦急,必死不失。
(悸證多因心氣虧損,心血不繼,所以脈必代結(jié),即所謂閉鎖不全。若有食物等壓于血管而悸,脈現(xiàn)沉伏動滑。至于癲狂以見陽實之脈為順。癇是虛證,故脈宜虛緩。癲狂癇三證,若脈見沉急,是病氣入骨,主死難治。)
耳病腎虛,其脈遲濡。浮大為風,洪動為火。
沉弱為氣,數(shù)實為熱。若久聾音,專于腎責。
暴病浮洪,兩尺相同?;騼沙邤?shù),陰需上沖。
齒痛腎虛,尺脈濡大。齒痛動搖,尺洪火炎。
右寸關數(shù),洪而且弦。非屬腎虛,腸胃風熱。
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虛脈,中氣不足。
喉痹之脈,兩寸洪盛。上盛下虛,脈忌微伏。
(此明脈以定病位病性之實踐。)
中惡腹張,腎細乃生。浮大為何? 邪氣已深。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shù)乍遲。
中毒洪大,脈與病符。稍或微細,其身被戮。
蟲傷之脈,尺沉而滑。緊急莫治,虛細可怯。
(中惡為陰邪,故脈宜緊細。鬼祟者出沒不定。故脈不定。中毒為陽邪,故脈宜洪大。蟲傷者,是蟲伏于內(nèi),故脈得尺沉而滑。緊急則傷之過甚,陰陽將為之離絕.虛細是元氣衰,兩者皆難治。)
婦人之脈,尺宜常盛。右手脈大,亦屬順候。
尺脈微遲,經(jīng)閉三月。氣血不足,法當溫補。
婦人尺脈,沉弱而澀。年少得之,無子之兆。
長大得之,血枯產(chǎn)絕。因病脈澀,有孕難保。
(婦人以血為主,故尺宜常盛,而右手脈大,是氣可統(tǒng)血。所以尺微主氣血虛,尺遲又主寒,虛寒相得,其經(jīng)必閉;沉弱而澀,乃血枯元陽衰蔽,故主無孕,既有之之亦必小產(chǎn)。)
崩漏不止,脈多浮動。虛遲者生,實數(shù)者死。
疝瘕之脈,肝腎弦緊。小便淋閉,少陰弦緊。
(崩漏不止,已屬血動不歸,脈見實數(shù),是火上加油,所以不宜。疝瘕主于肝腎,故肝腎弦緊,即是疝瘕之征。淋閉主于手足少陰,故少陰脈弦緊,亦是淋閉之見。)
婦人有子,陰搏陽別。少陰動甚,其胎已結(jié)。
和滑而代,胎已二月。滑疾按散,胎必三月。
滑疾不散,五月可別。陽疾為男,陰疾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此以血氣陰陽搏結(jié)為孕子女,驗之于臨床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
妊娠之脈,實大為宜。沉細弦急,虛澀最忌。
半產(chǎn)漏下,脈宜細小。急實漏絕,預兆不吉。
凡有妊娠,外感風寒。緩滑流利,脈象可隹。
虛澀燥急,其胎難保。胎前下利.脈宜滑小。
若見疾澀,其壽難保。
(妊娠以血氣足以養(yǎng)胎為主,脈見實大為宜;若沉細弦急澀為血氣以離,故最忌。其他如半產(chǎn)、漏下、妊娠外感、下利等等,皆以血氣足否為準則。)
臨產(chǎn)之脈,滑數(shù)為宜。弦細數(shù)短,最屬不利。
產(chǎn)后沉小,微弱相宜。急實洪數(shù),歧黃莫醫(yī)。
新產(chǎn)傷陰,血出不止。尺不上關,其命即死。
新產(chǎn)中風,熱邪為殃。浮濡和緩,與病相當。
小急弦澀,頃刻身亡。
(臨產(chǎn)、產(chǎn)后、新產(chǎn)、產(chǎn)后風等證,均要審核脈證是否相宜,以定占兇。)
小兒之脈,六至為常。七至斷熱,五至寒傷。
浮則為表,沉則在里。脈亂無條,變蒸發(fā)熱。
止有定期,半表半里。按法施治,沉疴必起。
(3歲以上小兒,用此診法;l 5歲以上者,則與成人之脈診相同。)
男子久病,當診于氣:脈強則生,脈弱則死。
女人久病.當診于血:脈強則生,脈弱則死。
(男子以氣為主,右寸脈強,氣未見損,故曰則生。女人以血為主,左寸脈強。則血未虛竭,故曰不死。)
斑疹之脈,沉而且伏。火盛于表,陽脈浮數(shù)。
熱盛于里,陰脈實大。痘疹弦直,或沉細遲。
汗后欲解,脈潑如蛇。伏堅尚可.伏弦堪嗟。
(斑疹毒未伸泄,脈見沉伏,仍以數(shù)實沉浮分表里清解。痘疹則最宜外出,切忌內(nèi)伏。弦直細遲猶可升托,即伏不弦,猶可內(nèi)解。若至伏弦,則毒內(nèi)入已深,不能外出,所以堪嗟。至于脈潑如蛇,乃弦直之變脈,將由半表半里戰(zhàn)汗而解。)
癰疽未漬,脈宜洪大。及其已潰,洪大始戒。
肺癰已成,寸數(shù)而實。肺痿之脈,數(shù)而無力。
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浮大相逢,氣損血失。
腸癰實熱,滑數(shù)可必。沉細無根.其死可測。
(癰疽未潰,膿血內(nèi)充,脈宜洪大。已潰則內(nèi)部空虛,脈宜細小而虛,若反見洪大則兇。肺癰已成未多吐膿血,寸實為宜;肺痿本為肺葉焦枯,屬陰虛則應脈數(shù)無力。肺癰吐膿血是內(nèi)部轉(zhuǎn)虛,面色宜白,脫血兼瘀,脈宜短澀。腸癰為實熱所作.故以滑數(shù)為宜,否則皆兇危之象。)
奇經(jīng)八脈,不可不察。直上直下,三部皆沉。
中央堅實,沖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里急。
疝氣攻心,支滿失焉。
(奇經(jīng)八脈。不在正經(jīng)之列,故曰奇。直上直下,即弦長之脈,三部皆沉,即大氣下陷,沖氣上干之由,或曰胸中有寒;中央堅實,即逆氣里急,疝氣攻心之脈象。支滿、脹膨、失溺,即沖脈之寒邪干手足少陰之象。)
直上直下,三部皆浮。弦直而長,督脈可求。
腰背強痛,風癇為殃。
(督脈屬陽,故三部直上直下浮起。病皆風傷衛(wèi)之象。)
三部丸丸.緊細而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任脈屬陰,有擔任之義,故脈來三部丸丸而動。疝瘕皆寒邪入擾陰經(jīng)之象。)
寸左右彈.陽蹺可決?;虬B或癲,病苦在陽。
尺左右彈,陰蹺可別?;虬B或瘛,病苦在陰。
關左右彈,帶脈之訊。病主帶下,腹脹腰冷。
(陽在上,陰在下。陰陽相交是關居中。瘛者筋緩而伸,瘛者筋急而縮之象,左右彈乃緊之變脈,故所以三脈皆主寒,在陽者兼熱。)
左尺外部,斜上至寸。脈沉陰維,心痛失志。
右尺內(nèi)部,斜上至寸。脈浮陽維,病苦寒熱。
(從左尺腎斜向心,是陰維之脈,尺外,即由尺斜向大指,脈沉主里,寒邪沖心,故心痛失志。從右尺三焦斜向大腸,是陽維之脈,尺內(nèi),即由尺斜向小指,脈浮主表,熱邪沖肺.故苦一身寒熱不能支持。)
脈有反關,動在臂后。別由列缺,不干證候。
(反關本于有生之初,非病脈,所以不干證候。其脈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后之手陽明大腸經(jīng),以其不順行于關上,故日“反關”。凡見關上無脈,須令病人復手以取之,法同正關脈候法。)
經(jīng)脈病脈,業(yè)已昭詳。將絕之形,要當度量。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zhuǎn)豆躁疾.一日可憂。
(《內(nèi)經(jīng)》曰:“脈來前曲后居,如操帶鉤,曰心死?!庇衷唬骸叭缪曹佑诶劾廴弧!眱擅}皆短實堅強,真臟脈出而胃氣全無。又曰:“心絕,一日死?!毕峦#?nbsp;
肝脈之絕,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全失胃氣之弦脈如此。)
脾絕雀琢,又同屋漏。一似流水,還如復杯。
(四脈皆缺和緩之象,故曰絕。此中包括胃絕,經(jīng)云:“脾絕,四日死。”)
肺絕為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皆有毛無胃氣之象。)
腎絕何如?發(fā)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歿。
(皆見硬石之彈動而無緩滑之象。)
命脈將絕,魚翔蝦游。至如涌泉。莫可挽留。
(命門是元陽之窟宅,元陽火衰,火冒之征,皆余炎已盡之象,此則概括心與大小腸在內(nè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