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主癥 1、主癥的含義及其特點 主癥是最能反應疾病病因、病理、病性的癥狀,是主要矛盾所在,也是臨床辨證的關鍵因素。主癥是由疾病的主要矛盾決定的、對其它一切癥狀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癥狀。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具有同一性。即任何疾病在就診的這一時刻, 由疾病主要矛盾所決定的主癥, 必然與主要矛盾相一致。主要矛盾單一, 則只有單一類別的主癥, 不可能同時存在多種不同類別的主癥, 主要矛盾復雜, 多種不同類別的主癥也就隨之出現(xiàn)。2、 具有運動性。即主癥是運動變化的, 它隨著疾病主要矛盾的轉(zhuǎn)化而改變。3、 具有決定性。即主癥決定次要癥狀的出現(xiàn), 主癥轉(zhuǎn)變了, 次要癥狀也隨之轉(zhuǎn)變。 根據(jù)主癥的特點, 可以粗略知道如果病情單純, 癥狀與病機能夠絲絲人扣, 并且脈證、苔證相符, 這時所出現(xiàn)的癥狀就是主癥,只要從正面直接進行分析, 其辨別是不困難的。如果病情復雜, 出現(xiàn)的證候不典型, 例如:病情隱蔽, 主癥不明顯突出,或脈證不符, 苔證不符, 或同時出現(xiàn)兩種證候, 其中有偏輕、偏重之分, 或雖同時出現(xiàn)兩種證候, 而其病實際只在一個方面,或因病情轉(zhuǎn)移, 原有主癥降居次要地位, 或主癥與次癥相互轉(zhuǎn)化。這時的主癥就與次要癥狀交織在一起, 引起辨別的困難,對此當用辨輕重緩急、辨先后因果、辨真假同異等種方法, 從反面間接進行分析, 分析出兩方面的癥狀誰是起決定和影響作用的, 誰是隨著其它癥狀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隨著其它癥狀的轉(zhuǎn)變而轉(zhuǎn)變的, 確定誰是主癥, 誰是次癥, 從而發(fā)現(xiàn)病證的實質(zhì)。 2、 辨別輕重緩急 辨別病證的輕重緩急關系, 要以急者重者為主癥, 緩者、輕者為次癥, 主要從以下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從新病與病疾進行分析新病與痛疾同時并發(fā), 可以是外感病影響內(nèi)臟功能活動所致, 也可以是在內(nèi)臟病發(fā)展過程中兼有新感或新病, 這時本著“ 急則治標, 緩則治本” 的原則, 都要以外感新病為主, 以內(nèi)臟痼疾為次。如: 例1 : 患者翁某某, 男, 干部。入春以來, 10余日寒熱不罷, 無汗, 頭劇痛, 項強不可以轉(zhuǎn)側(cè), 周身骨節(jié)酸楚, 咳嗽胸痛, 胃脘痛, 噯氣吞酸, 腹脹便溏, 心悸失眠, 苔白, 脈細沉。某醫(yī)院診斷為“ 支氣管炎、潰瘍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神經(jīng)官能癥” , 并疑為“ 結(jié)核性腦膜炎” 。經(jīng)1個多月的對癥治療無效。歐陽老辯證為寒濕郁滯經(jīng)絡, 未及時表散所致治以疏風散寒, 祛濕解表, 藥用麻黃 桂枝 葛根 羌活 防風 蘇葉 桔梗 枳殼 陳皮 甘草。4劑后身癢如蟲行皮中狀, 5劑后大汗出, 諸癥漸退, 食納轉(zhuǎn)佳 按: 患者既有寒熱無汗、頭痛項強等表證, 又有咳嗽、胃痛、腹瀉、心悸、失眠等內(nèi)臟疾病(里證), 表里證悉見,根據(jù)病史可知以表證為主, 里證僅僅是外邪內(nèi)擾, 引動原有的慢性病而已。因此雖然見癥多端, 總由寒濕外束, 不得解散所致。治療的關鍵在于解散表邪, 如果見咳嗽而治之以化痰止咳, 見胃痛而治之以制酸止痛, 見泄瀉而治之以健脾止瀉,見心悸失眠而治之以養(yǎng)心安神, 都是舍本求末, 難以達到緩解這些癥狀的目的。 例2: 趙某某, 女, 27歲,干部。停經(jīng)后40天, 腹痛、陰道流血8天, 妊娠試驗陽性?;颊? 天前出現(xiàn)腹痛, 陰道流血,噴嚏,鼻塞流涕, 汗多, 前醫(yī)給予健脾補腎安胎之劑, 噴嚏已無, 但仍腹痛, 陰道流血、腰酸、胸悶無汗, 鼻塞耳閉。苔黃白, 脈弱。歐陽老診斷為感冒、胎動不安, 辯證為風熱外襲, 內(nèi)擾胞宮, 治以疏風清熱之法。藥用桔梗 10g 辛夷 3g 蘇葉 10g 連翹 12g 銀花 15g 陳皮 3g 黃芩 10g 甘草 1.5g 2劑即微汗出, 胸悶耳閉稍減, 腹不痛, 陰道流血停止, 仍鼻塞, 微惡心, 上方去辛夷, 加薄荷、竹茄, 又2劑, 僅感惡心, 余癥均緩解, 守上方加減以善后. 按:鼻塞流涕等外感表證與妊娠腹痛、陰道流血等胎元不固的癥狀同時并見, 要注意辨別誰是主癥、誰是次癥。從本例看, 其主癥是外感表證, 因為胎元不固的癥狀是伴隨著感冒癥狀出現(xiàn)的, 當感冒癥狀加重, 它們也隨之加重> 當感冒癥狀減輕, 它們即隨之緩解,如果不注意到這一點, 把著重點放在胎元不固方面, 外邪未祛, 其胎元終究難以堅固, 就可能有殞胎之虞。 例: 武某某, 男,47歲, 機關干部。胸、腰椎多處骨質(zhì)增生, 腰背長期作痛, 活動不便, 逐漸下肢萎軟,步履維艱。因食后活動少, 消化阻滯, 胃痛發(fā)作, 兼見腹脹、噯氣、吞酸。先治其胃, 用二陳湯加烏賊骨、神曲、枳殼、白芍之類。半月后, 胃痛止, 食納正常, 再治其骨, 用虎骨、龜板、蟬蛻、靈仙、骨碎補、乳香、沒藥、白芍藥等作為散劑服之。除感冒、胃痛時暫停前藥外, 堅持4個多月,腰背痛逐漸減輕,能扶杖行走。嗣因母故, 帶藥回山西奔喪。半年后回湖南, 已步履如常人, 再堅持服藥1年之久, 后經(jīng)Χ 片復查, 雖胸椎畸形無改變, 但迄今10余年未復發(fā)。 按:本例先有“ 骨痹” 之痼疾, 在發(fā)病過程中出現(xiàn)“ 胃脘痛” 之新病, 病疾非旦夕所能速效, 新病不除, 藥食難下, 痼疾亦無法望其治愈。因此先用化痰和胃、理氣消食之劑治其新病, 新病愈后再用搜風壯骨、活血緩痛之劑治其痼疾, 并且在守方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其它新病時, 亦遵先治新病之法治之, 終于獲得預期效果。 2.2 從全證之輕重比例進行分析 數(shù)邪并病, 如內(nèi)外合邪、上下合邪等, 多種病邪交互發(fā)病, 所出現(xiàn)的不同病證之間就可能存在著輕重關系, 有偏多、偏少之分, 如寒熱錯雜、濕熱交感等, 都存在一個孰輕孰重的比例問題,都應該辨別其輕重主從。寒熱錯雜, 寒多于熱, 治以辛散為主;濕熱交感, 濕重于熱, 治以辛開為主; 熱重于濕, 治以苦降為主。即使并非病邪為患的數(shù)證同見, 其為病程度也可有輕重主從之別, 如氣陰兩虛就存在陰虛為主、氣虛為主的差異, 如果不重視這種差異, 不分辨證候兩方面的多少輕重, 治療上主次倒置,一方面的矛盾雖然得到緩和, 但必然加深另一方面的矛盾, 疾病也將難以痊愈。 例4 陳某某, 女, 60歲,干部。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病史, 現(xiàn)惡心欲嘔, 口稍苦, 納食少,大便干結(jié), 小便黃, 手足冷, 苔微黃, 脈細。辯證為寒熱錯雜, 熱重于寒。治以理氣和胃,清熱散寒。藥用柴胡10g 白芍12g 枳實10g 郁金10g 草決明12g 茵陳15g連翹12g 蘇葉10g 內(nèi)金 9g 甘草 1.5g。7劑后惡心緩解,大便通暢, 小便不黃,納食稍增, 改用理氣和胃之劑以善后。 按:患者寒熱之證同見, 寒凝于胃而惡心欲嘔, 熱郁于腸而便結(jié)尿黃, 乃上寒下熱、熱多寒少證, 故在疏肝理氣、調(diào)和肝胃的基礎上加蘇葉以散寒邪;加草決明、茵陳、連翹以瀉熱邪, 上下分治, 治下為主, 寒熱二邪得除則諸病緩解。 例5 胡某某,男, 58歲, 干部。大便稀溏夾粘液,時有膿血, 伴里急后重, 腹痛, 口苦而粘, 苔白厚膩,脈細滑。纖維結(jié)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jié)腸炎” , 辯證為濕熱下注;熱重于濕;治以清熱利濕, 藥用黃連5g 黃芩12g 炒地榆10g 厚樸10g 藿香5g 石菖蒲3g , 水煎服。并配以秦皮 15g 地榆 30g 生蒲黃15g 蘭香草10g, 水煎, 保留灌腸。5劑后, 膿血漸少, 里急后重緩解, 但大便仍溏,再守方15劑后, 大便成形, 不夾粘液、膿血, 左下腹偶有疼痛, 守上法加減以善后。 陽生陰長” 之義。服1劑后, 脈出厥回, 但仍不斷流血, 改用膠艾湯加赤石脂以止血。血止后, 月 經(jīng)遂停, 帶下赤白, 淋瀝不斷, 腰酸痛益劇, 眼黑頭旋, 秋涼9月重棉猶覺寒栗, 稍勞即喘息不 已, 小便傾數(shù)而急, 脈細如絲。病屬陰陽俱虛, 精氣大虧, 當補益精氣以充沖任之源。藥用鹿角 膠、肉蓯蓉、黨參、黃芪、巴戟天、枸杞子、熟地、山茱萸、菟絲子、山藥、五味子、肉桂之屬。 30余劑后,諸癥始除, 再將前方改作丸劑, 連服3劑, 至次年3月, 月經(jīng)始復潮。 按:患者素體肝腎陰虛而成虛勞之病, 此為慢性病;突然出現(xiàn)崩 癥, 此為突發(fā)之重??;再在前者的基礎上出現(xiàn)脫證, 此為危在旦夕之 危癥。在這3種重病同見之時, 尤其要分析其輕重緩急, 次第施治, 才有希望取效。歐陽老先生以益氣回陽固脫之法救其危癥, 次以調(diào)經(jīng) 止血之法療其重病, 再以補益精氣之法治其慢性病, 終于取得預期 效果。 例8:涂某某, 男,44歲, 工人?;际车腊┮寻肽?目前食飲難下, 胸痛, 便結(jié), 煩躁異常。 舌紅苔黃厚,用開關散幾次后, 癌組織壞死脫落, 食道漸通, 稍能進牛乳、稀粥之類,但維持時 間不長,漸見舌苔花剝,并覺胸部灼熱疼痛, 時欲飲冷, 再用開關散則劇痛難忍,痛不欲生。改 用冷涎丹緩緩含下, 患者胸部有涼爽感, 即能開關進食。自后辯證為癬熱傷陰, 胃失和降, 治以 涼血養(yǎng)陰, 和胃降逆。藥用生地、大黃、蒲黃、旋復花、代赭石、白及、冰片。半月后, 舌苔漸 生, 能緩緩吞咽稀軟食物, 竟使其生命延至1年以上。 按:食道癌在其發(fā)病過程中, 可因癌腫增大, 堵塞食道, 出現(xiàn)食、 水、藥難下之急癥, 此時原發(fā)病雖重, 但已相對較緩, 故暫時宜專救 其急, 待病緩解后, 再緩圖之。但開關救急之法, 仍宜辨證用藥, 故 歐陽老始用開關散, 繼用冷涎丹, 皆取得較好效果。 3、辨先后因果 根據(jù)病癥出現(xiàn)的先后, 通過分析其因果關系來確定主癥和次癥。一 般而言, 先后出現(xiàn)的病癥在分析其因果關系時至少有以下種情況, 一是虛假的因果關系, 即病癥雖然先后出現(xiàn), 但它們之間沒有必然 聯(lián)系, 也就沒有因果關系可言。二是肯定的現(xiàn)在仍起作用的因果關系, 即兩種病癥先后出現(xiàn), 先出現(xiàn)的病癥導致了后來病癥的出現(xiàn), 同時 至今仍決定和影響著后出現(xiàn)病癥的存在, 這種“ 因”一消失,“ 果” 也不復存在;“ 因”若存在, “ 果”仍然不能結(jié)束。三是肯定的但 現(xiàn)已不起作用的因果關系, 即兩種病癥的出現(xiàn), 先出現(xiàn)的病癥雖然 導致了后來病癥的出現(xiàn), 但后來出現(xiàn)了某種轉(zhuǎn)化, 這種先出現(xiàn)的病 癥不再影響后出現(xiàn)病癥的存在, 所以開始的時候兩者之間確實存在 先因后果的關系, 但最終卻因果分離, “ 因”不再對“ 果”起作用。 因此對先后出現(xiàn)的病癥要通過因果關系分析, 以進行正確的治療, 歐陽老常注意以下3方面: 3.1 從癥狀出現(xiàn)的先后進行分析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 有時雖 然臨床表現(xiàn)幾乎完全相同, 但其癥狀的出現(xiàn)卻有先后之異, 它們就 可能反映出病癥之間的因果關系, 而從因果關系上就可以確定其癥 狀的主次。 例9 患者姜某某, 男, 歲, 干部?;悸愿窝?肝脾腫大, 檢查pt長期(50~60)×109/L , 疑為早期肝硬化。面色晦暗不澤, 形體消瘦, 常腹脹便溏、四肢倦怠, 肝區(qū)隱痛, 食納不香, 口 苦渴, 舌質(zhì)紫黯, 苔黃厚, 脈弦細。前醫(yī)多宗“ 治肝補脾”之法, 長期以歸芍六君子湯、香砂 六君子湯交替使用, 病已遷延2年多未愈。改用疏肝和血為主, 稍佐理脾助化之品, 用四逆散加 郁金、茜草、扁豆、薏仁、麥芽。堅持服用50多天, 黃苔漸退, 肝痛、口苦、腹脹等癥消失, 精 神食納好轉(zhuǎn), pt上升到100×109以上, 肝脾亦有縮小。 按:患者既有脅痛腹脹、口苦、面晦黯、舌質(zhì)紫黯、脈弦等肝郁血 淤癥狀, 又有便溏、納少、四肢倦怠、脈細等脾虧之象, 從表面看似 屬肝郁脾虛, 但分析其因果關系, 可知肝證在先為因, 脾證在后為 果, 并且肝證仍然決定著脾證的存在, 這從長期補脾未愈可以間接 測知。因之此證為肝病累脾, 實以肝郁血痕為主, 以“ 脾虛”見證 為次, 故疏肝和血較補脾益氣療效為佳。 3.2 從主癥的發(fā)展變化進行分析 隨著病情的進展與轉(zhuǎn)變, 主 癥必然出現(xiàn)某種變化, 這種變化也就可能反映疾病主要矛盾的因果 轉(zhuǎn)化, 從而成為辨別當前證候的關鍵。例如咳嗽, 其開始可能是咽 癢、咳嗽、痰白、舌不紅、苔薄白, 辨為風寒束肺證;其咽癢可能逐 漸轉(zhuǎn)化為咽痛, 其咳嗽痰白逐漸轉(zhuǎn)化為咳嗽痰黃,舌質(zhì)漸轉(zhuǎn)紅, 苔漸 轉(zhuǎn)黃, 則要隨之辨為痰熱蘊肺證;再后咽痛可能轉(zhuǎn)化為咽干燥, 咳嗽 痰黃轉(zhuǎn)化為干咳無痰, 舌質(zhì)漸光紅, 苔日漸減少, 則要根據(jù)其主癥 的變化辨為肺陰虧虛證。這一轉(zhuǎn)化過程還體現(xiàn)了“ 寒郁一化熱一傷 陰” 的病理變化過程, 反映出因果轉(zhuǎn)化關系。 例10 患者葉某, 男,46歲。長期便秘, 初大便干結(jié), 用麻仁丸有緩通之效, 繼用則無效。 用泄下藥只能求通于一時, 并見食納減少, 腹脹, 神疲懶言, 口淡, 舌質(zhì)淡, 脈弱無力。此時大 便雖秘, 但并不干結(jié),亦無燥渴之苦, 實屬氣虛無力運送所致。藥用補中益氣湯原方, 余劑后, 排便困難逐漸減輕, 自后每兩天可大便1次。 按:患者以長期便秘為主癥, 但其始大便干結(jié), 其后則大便已轉(zhuǎn) 變?yōu)椴桓山Y(jié)而便軟, 這一轉(zhuǎn)變則提示著證候已有轉(zhuǎn)化。因此其后之大 便秘與其始之大便秘, 在癥狀特點上有干結(jié)與不干結(jié)之區(qū)別, 在病 機上則反映出實與虛的轉(zhuǎn)化, 所以仍守開始的治療方法難以取得預 期的效果。 3.3 從預兆性癥狀進行分析在疾病的轉(zhuǎn)折關頭, 必然1、2兩個 癥狀首先出現(xiàn), 其它癥狀都隨著這種有預兆性癥狀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 這種癥狀也能反映出疾病即將轉(zhuǎn)化的主要矛盾, 因此可將其視之為 主癥。前人已經(jīng)摸索出一些有預兆性的癥狀和體征作為判斷某些病證 轉(zhuǎn)變的標準, 如外感傷寒后期, 隨人身陰陽消長不同或轉(zhuǎn)為陽證, 或陷入陰證, 轉(zhuǎn)陽則先見發(fā)熱, 入陰則先見肢厥, 這就可以“ 熱” 、 “ 厥”兩癥作為主癥。溫病在確定衛(wèi)、氣、營、血個發(fā)展階段的前 提下, 當病變深人一層, 首先舌苔就發(fā)生預兆性變化, 如舌苔黃白 相兼為熱在氣分;舌現(xiàn)絳色為熱入血分, 其它癥狀都是隨著舌苔的變 化而變化的, 故溫病在發(fā)展過程中, 也就可以這種舌苔變化為主癥。 例11 患者陳某, 男,46歲, 工人?;忌嗌狭馨土鲆?年, 舌體逐漸凸腫, 紅絳無苔, 轉(zhuǎn)動不 靈, 進食困難, 雙頰亦感脹痛, 有時痛引頭部兩側(cè), 妨礙睡眠, 深以為苦, 并有心煩口渴、尿黃 赤等癥。予導赤散加夏枯草、天葵子、紫草、浙貝等涼血清熱、軟堅散結(jié)之品, 連服50多天, 舌 上腫處逐漸縮小, 轉(zhuǎn)動較靈活, 頭項部痛緩解, 舌色亦由紅絳轉(zhuǎn)為淡紅。繼續(xù)用藥后, 漸見食欲 減退, 脘脹不適。予酵母片、保和丸之類, 仍腹脹食少, 而且脹滿以午后及上半夜為甚, 此血熱 已盡、中寒復起之候, 改用理中湯少加桂枝。3劑而食納轉(zhuǎn)佳, 5劑而脹滿全消, 隨之以異功散加 生地、丹參善其后。 按:本病先因舌色紅絳而辨為心火血熱之證, 在涼血清心的治療 過程中, 病癥已有明顯減輕, 但舌質(zhì)亦由紅絳轉(zhuǎn)為淡紅, 當時未注 意其可能出現(xiàn)病證由熱轉(zhuǎn)化為寒的預兆性,仍守已效之方, 致使患者 病證由實熱完全轉(zhuǎn)化為虛寒, 經(jīng)改清心涼血為溫中散寒, 竟收全功。 4、辨真假同異 按:患者于脅痛口苦、尿黃苔黃等熱證中出現(xiàn)肢冷脈細等“ 寒”象, 這一寒象雖然與虛寒之證類同, 但畢竟有與熱證同時存在的差異, 因此不能簡單地判斷為虛寒證。其“ 寒”象乃由痛久入絡, 絡阻血淤, 陰陽氣不相順接所致, 乃假寒而非真寒, 其病機的本質(zhì)是熱證。因此用溫中散寒之藥而痛益劇, 用理氣解郁、涼血泄熱之品則痛得減而手足漸溫, 病情亦隨之好轉(zhuǎn)。 4.2 從癥狀本身的特性進行分析 雖然癥狀出現(xiàn)可能錯綜復雜,但某些癥狀本身的特點也可能反映出疾病的主要矛盾從而成為主癥。如發(fā)熱:發(fā)熱而汗出即解者為傷寒, 汗出而熱不退者為溫病。惡寒:惡寒而覆被向火不解者為外感, 得溫暖即止者為內(nèi)傷。肢體痛:汗出即解者為外感, 勞則更甚者為內(nèi)傷。發(fā)黃:眼目及爪甲俱黃者為濕郁發(fā)黃, 黃而不及耳目者為血虛發(fā)黃。盜汗:汗出身冷者為陽虛, 煩熱汗出者為陰虛。眩暈:眩暈而閉目仍轉(zhuǎn)運不已者為風疾, 靜養(yǎng)即止者為氣虛。耳鳴:先輕后重、按之不止者為痰火, 先重后輕、按之可止者為氣虛。腹痛:喜溫喜按者為寒痛, 灼熱拒按者為熱痛??诳剩嚎识诧嫗闊嶙C, 先渴卻嘔為痰飲。泄瀉:清稀如水為寒瀉,腥臭灼熱為熱瀉。便秘:便秘而臍腹冷痛、綿綿不絕者為冷秘, 便秘而潮熱、大腹硬滿者為熱秘。 例13 患者左某某, 男,39歲, 干部。素有結(jié)核病, 體質(zhì)較弱, 常多咳嗽、心悸、失眠之患。一次因會外出, 途中感冒后, 上述諸癥亦相繼出現(xiàn), 某醫(yī)院診為支氣管炎、神經(jīng)衰弱, 住院半月, 出院后仍精神不振, 食納不佳, 日漸消瘦, 自覺手心熱, 失眠, 盜汗, 又疑為結(jié)核病復發(fā), 用雷米封、鏈霉素亦無效。就診時自訴有時仍項強不適, 增衣則覺煩熱, 去衣則感怯寒, 苔白, 脈微數(shù)。此證仍為表邪未罷, 因初感時, 失于疏散外邪, 而是見咳即止咳, 見失眠即安神。宜與柴 葛解肌湯加減, 3劑后遍身汗出, 精神清爽, 飲食起居亦逐漸恢復正常。 按:患者手心熱、納差、失眠、盜汗等內(nèi)證雜見, 但經(jīng)對癥治療卻難以見效, 其乃忽視寒熱外證之輕微者的緣故。如果熟悉感冒輕證的癥狀特點, 一見患者有增衣則煩熱, 去衣則怯寒的特征性表現(xiàn), 即知為表證未罷, 及時疏散外邪, 則可使患者早日康復。 以上介紹歐陽老主癥辨證法, 并以歐陽老臨證醫(yī)案為例, 以期更能說明歐陽老辨別主癥的思維特點和分析方法。中醫(yī)臨證, 無疑應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 但理論有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問題。歐陽老主癥辨證法, 提出辨輕重緩急、先后因果、真假同異, 使前人辨別疑難雜癥的理論更加系統(tǒng)完整。在邏輯推理方面, 提出主癥決定和影響次癥的存在和發(fā)展的觀點, 使確定主癥有規(guī)可循。故臨證時, 能執(zhí)簡馭繁, 進行有條不紊的分析, 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
|
來自: 樂山有大佛 > 《10、抓主證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