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大抵的意思就是追隨內(nèi)心的信念,不迷失于盲流之間。這也是筆者當時遇見木雕造像收藏家吳小剛,最深刻的感受。吳小剛收藏木雕造像二十余年,但這一門類在今天國內(nèi)的收藏圈,依舊屬于清寡之“地”。當石刻造像、金銅造像被炒得日漸火熱,木雕造像卻似乎鴉雀無聲。但縱觀國際藝術品收藏市場,它們卻是成了至高無上的珍寶,現(xiàn)今所見最早的木雕佛像漢代立佛,就現(xiàn)存于大英博物館內(nèi),被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發(fā)現(xiàn),成了見證中國“絲綢之路”的瑰寶之一。
正是國內(nèi)木雕佛像收藏領域相對的貧瘠,吳小剛從當初的癡迷收藏到今日為其著書、開辦專業(yè)民間博物館,才顯得尤為珍貴。 □商報記者趙晏池 微說佛雕 佛雕藝術在中國是一門非常古老的人物雕刻,南北朝時期佛雕藝術迅速崛起并發(fā)展,成為一種深入民間、非常廣泛、具有中國特色的佛雕文化。它使我聯(lián)想起蘇州玄妙觀三清殿那足可以與龍門石窟奉先寺中盧舍那佛雕像比肩的三尊道教尊神,真難想象八百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完成如此巨形的佛像雕塑的。這些供奉于名山古剎的大佛雕像對于參觀者來說僅僅是飽了眼福就擦肩而過了。 真正與我們可以親密接觸的佛雕作品,是可以陳設于案頭清賞于手中的小件佛像雕刻。在平常收藏中碰到的此類藏品,各種材質(zhì)都有,特別得到雕刻藝人的青睞。 佛雕小件的原材料來源廣泛易于雕刻,供藝人發(fā)揮的空間很大。在藝術品市場看到心儀的佛雕盡可以請一尊回去,或置安于雅舍或佩戴于腕項。俗云“男戴觀音女戴佛”,自信為之能祈福避災,道是心中有佛保平安,我倒認為這不是迷信。如果將之作為書房案頭清供,一個人獨坐時,點上一支奇楠,煙云掩映中不妨學一學如來釋迦,半閉雙目打坐作冥想內(nèi)思,亦如佛說的“求取心中的寧靜”。無論居室陋與雅有佛在就有一方梵境在,無論春和景明還是霜高秋深有此意境,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可以閑敲棋子手談楚漢。忘卻世間一切煩惱與案牘勞形,好像都在給世人一種精神上以平和心態(tài)處世與追求潔凈無塵之境界的暗示。 閑來盤點一下舊藏,發(fā)現(xiàn)竟有十好幾件佛雕,雕工材質(zhì)良莠不齊,把它們集中起來照了一張“合家歡”,到也“微”為大觀。佛雕神仙會真是別有一種趣味。論個頭最大的是一尊用海南黃花梨雕成的達摩祖師像,高38厘米,雕工非常精細頗具佛爺之精氣神。達摩又稱菩提達摩,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有一葦渡江、卓錫少林、達摩面壁等佛教故事。若自報家門則還有:觀音、彌勒、濟公、羅漢。布袋和尚不知算不算佛,如果像傳說中所稱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化身之一,那么這位五代后梁高僧也可以躋身佛門的。然或許從北宋開始世人就將布袋和尚與彌勒佛混為一談了。若論雕刻材料則有:海黃、越黃、黃楊、和田玉、壽山石、白瓷、青金石等。比較喜歡的有一尊黃楊木雕羅漢像,其五官、神態(tài)、衣褶、坐姿都十分得體,似能透出羅漢心無旁騖潛身修練的佛門氣息。 仔細看看佛像的雕工,感覺雕刻得好的多為蘇州工,蘇州佛雕久負盛名,相傳技藝得傳于唐代佛塑圣手楊惠之。蘇州橄欖核雕刻在全國首屈一指,常見題材諸如“十八羅漢”占了半壁江山。另外如和田玉、翡翠、瑪瑙等雕刻中,觀音、佛公都是不可或缺的題材。筆者曾在蘇州千燈鎮(zhèn)一座寺廟內(nèi)見到一尊頗為巨大的翡翠如來臥佛,用如此珍貴的玉石雕刻如此巨大的佛像,并不多見。而蘇州古代石刻藝術博物館內(nèi)收藏的宋代武康石雕羅漢坐像更是全國罕見,武康石的硬度與花崗巖相差無幾,其雕刻難度比之石灰?guī)r大多了。它不是一尊兩尊而是成系列的,每尊足有一米多高。這些在佛阇蓮花座上打坐的武康石佛像,雖然佛頭全部殘缺不全,但是每尊佛像服飾各不相同,衣褶垂宕自然,由其姿態(tài)來看仍然能給人以一種端莊凝重的佛門氣象。從雕塑造型看亦頗具北宋年間蘇州工匠的超神斧藝。對照再看手頭的這些小件佛雕,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真所謂:山剎大佛經(jīng)眼過,尋佛有道仰佛雕?!?邱景衡) ●第一家古代木雕造像博物館 驅(qū)車來到吳江苑坪社區(qū),走過一座小橋,“萬緣堂古代木雕藝術博物館”幾個大字在雪白的墻面上顯得格外醒目。博物館于去年正式開辦,成為中國第一家專項古代木雕造像博物館。占地四畝的博物館原本是一片廠房,舉目遠眺,除了增添一些山石游魚,博物館依舊是天然去修飾的模樣,但正是這樣素雅的色調(diào),卻無意中給博物館一種別樣氣質(zhì),既有欲說還休的動人,又帶幾分簡潔的禪意。 博物館分為三部分,為佛教館、道教館和綜合館,陳列著200多件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木雕佛像,諸如千手觀音、垂袍觀音,還有紫陽真人、關公、漢鐘離等人物木雕,品類多樣,大小不一。剛踏入館內(nèi),面對典雅凝重的“眾佛”,不由肅然起敬,內(nèi)心獲得一股平靜的力量。 木雕佛像保存非常不易,加之年代久遠,館內(nèi)的民間古代木雕造像大多略有損壞,但卻不妨整體傳達出的氣蘊。秉承著“重內(nèi)在”的原則,博物館從木造像的擺放到射燈照射的角度,這些細節(jié)都頗為用心,不輸公立博物館的水準。 因為免費對大眾開放,博物館的日常運營和維護需要吳小剛大量的投入。不過他卻無怨無悔,他坦言,木雕造像不僅是被忽視的小眾收藏,更是國人文化的傳承。 ●藝術論壇上大名鼎鼎的“豆腐兄” 收藏界對吳小剛的名字也許會陌生,但說起他“家常豆腐777”的網(wǎng)名,可就聲名遠播了:原來他就是那位豆腐兄!吳小剛很早就是雅昌論壇雕刻造像版塊的版主,當初這里曾火得發(fā)燙,國內(nèi)喜愛收藏木雕造像的朋友紛紛匯聚于此,相互切磋交流。雖然這些年網(wǎng)絡論壇沒有當初那樣紅火,但吳小剛開館的消息還是引得眾多朋友關注,時常有人慕名而來,看看這些珍貴的寶貝。 從曾經(jīng)的興趣愛好,到深入其中并且為之著迷,吳小剛早就成了這個圈里的行家,收藏家。不過,在這點上,在木雕造像收藏鑒別上能有今天的一番能耐,吳小剛收藏之初也交上了幾十萬的“學費”。他是個心態(tài)極好的人,那些贗品全都留在自己手里,時不時也看上兩眼。他說,就是要多看贗品,才能總結(jié)出經(jīng)驗來。 因為在圈里的名聲越來越大,國外的拍賣公司也開始發(fā)來圖片,找吳小剛鑒定木雕造像。吳小剛說,對于這個門類的鑒定,一般從圖片上就能辨知一二。他說,鑒定要素,除了看包漿皮殼,重要的是雕刻風格,藝術水準,還有就是造像的服飾等。他說,從造像里就能看出那個時代的審美觀。 ●收藏緣于對奶奶的情感 40多歲的吳小剛留著長發(fā),身上有一種不羈與灑脫,這也許就是二十多年木雕造像收藏賦予他的氣質(zhì)。在博物館的一個角落,吳小剛把爺爺奶奶的舊物也悉心安置,當做展示的一部分。說起奶奶,吳小剛把她當做自己收藏上的“引路人”。老人吃齋念佛40多年,從小跟著老人生活的他自然對于佛祖有了一定的敬畏。從小跟著老人信佛,才有了如今的“惜佛”。 真正與木雕造像結(jié)緣,是在1994年的時候。那時他無意間得到一尊楠木觀音像,就是在與佛像對視之間,吳小剛內(nèi)心突然有了莫名的頓悟。興許是佛像激發(fā)出了兒時對于奶奶長久相伴的情感,“觀佛”成為他日后收藏木雕造像的“必修課”,雖不言不語,卻能參透一切。 說來也是機緣巧合,作為一個地道的紹興人,他最終卻在吳江開辦了博物館。吳小剛說,這一切都源于十多年前人生的一次轉(zhuǎn)變。當時恰逢國企轉(zhuǎn)制改革,他借著父親傳下來的機械手藝來到了吳江,盤下一家瀕臨倒閉的機械廠。想來吳江是吳小剛的福地,機械廠的事業(yè)干得風生水起,他從此定居吳江,而廠里賺來的錢也成了他收藏佛造像的“基金”。 如今收藏倒成了吳小剛的主業(yè),偶爾割愛幾件心儀的藏品,就能盤活博物館的運營,也能繼續(xù)添置更好的藏品。加之愛收藏的好友不斷光顧,品賞藝術珍品,“豆腐先生”的收藏人生很是充實。 ●木雕造像的藝術價值很高 為什么在這樣一個小眾收藏里能堅守如此之久?吳小剛的目的很簡單:為了傳承。其實很多人可能對于“造像”的概念還都很模糊。木雕造像作為造像中的一類,它因宗教而生,承載著人們的信仰,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景。吳小剛說,從宗教的角度來說,這些造像受過香火,寄托信念,它被賦予的精神意義比一般的藝術品很多。 再看木雕造像的傳承歷史。現(xiàn)存最早的木雕造像可追溯到漢代,在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上也與佛教東漸的順序完全同步——新疆、河西走廊、西安周邊,進而遍及全國各地。在歷史沿革中,木雕造像從寺廟遍及民間,與祖先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民間圖騰文化相交融,是中國藝術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木雕佛像出現(xiàn)最多的地方,卻是外國博物館。縱觀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幾乎都藏有中國古代木雕造像。比如大英博物館藏“十一面千手觀音菩薩立像”,美國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釋迦牟尼佛坐像”。據(jù)吳小剛說,國外的收藏機構不會輕易把唐宋的木雕造像放上拍賣。2012年巴黎佳士得被艾斯肯納齊用902.5萬歐元拍下的那件作品,因其腿和后背被修補得很面目全非,才愿意拿出來拍賣。中國的宋代木雕造像一直都是國外大型博物館的“必爭之物”,絕不會輕易拱手相讓。 很大一個原因是,早期的木雕佛像保存到今天很不容易。 吳小剛認為中國佛雕造像藝術水準很高,而且不同區(qū)域流派也使得木雕造像彰顯出豐富多彩的面貌,閩工、江浙工、京工、山西工等各具風采。 雖然各有千秋,但在吳小剛眼里,唯有精通藝術、文化、歷史、雕刻,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品木雕造像。除了看雕工,更重要的看味道:“有很多宋元的木雕鼻子眼睛都模糊了,但那份氣蘊和味道是不一樣的?!边@也是他喜歡與佛像對視的原因之一。 既然開了民間博物館,木雕佛造像就是終生的事業(yè)了。吳小剛?cè)缃癫粌H收藏,還研究著佛像的修復技藝,在這個領域一直堅持下去,他怡然自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