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5
葉克飛
導讀
她既有傳統(tǒng)恬靜的一面,又有豁達開放的一面,再加上女性的堅忍,想來這便是她能夠歷經百年滄桑而不怨天尤人的奧秘。 中學時讀《洗澡》,正值年少悸動,又有些孩子氣加書生氣,覺得自己就像許彥成,對這個人物喜歡到不得了,一學期下來將這本書翻來覆去讀了幾遍。長大了口味漸重,才發(fā)現(xiàn)自己未必是喜歡那平淡如水的莫名情愫,而是“偷不如偷不著”的人性在作祟。 這么說或許不敬,因為有朋友說《洗澡》在她眼中是純愛故事,幾與韓劇相若。楊絳本人也是如此態(tài)度,她前兩年以《洗澡之后》接續(xù)《洗澡》,正是出于對純愛的維護,生怕有人在她去世后擅寫續(xù)集,糟蹋了許彥成和姚宓之間“純潔的友情”,我的“重口味”必不為其所喜。 楊絳先生代表作品 不過,即使曲解,《洗澡》也是我年輕時代最著迷的小說之一,地位遠高于《圍城》。尤其是其后半段,感情戲驟然收緊,對大時代著墨漸多,過渡圓熟。一貫挑剔的施蟄存稱《洗澡》是“半部《紅樓夢》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在我看來極是貼切。 于跨越世紀的楊絳而言,《洗澡》所記錄的那段大時代,即使陰云密布,后世看來驚心動魄,仍只是她生命中的小小經歷。八歲那年,她見證五四運動,30年代,她見證留學潮與中國大學最好的時光。其后是抗戰(zhàn)與內戰(zhàn),此后的三反、反右、文革,從山雨欲來風滿樓到舉國癲狂,她一一見證。86歲那年,女兒錢瑗去世,87歲那年,丈夫錢鍾書去世,曾經的“我們仨”只剩她形單影只,可那之后的十幾年里,她仍筆耕不輟,百歲時仍習慣凌晨一點多入睡。 資料圖:楊絳先生一家三口 有人曾說,讀《我們仨》,讀者往往比楊絳自己更傷心。想來也是如此,一個知識分子,未曾躲過百年中國的所有動蕩離亂,到了稍得安定之時,丈夫愛女雙雙辭世,又是何等寂寥。若是聯(lián)想同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我們更是只能慨嘆:這個時代辜負了他們。 即使人們津津樂道的錢楊戀,也未曾被時代好生呵護。他們初見時,錢鍾書第一句便是“我沒有訂婚”,楊絳則以“我也沒有男朋友”作答。此后結伴牛津與巴黎,似乎已是僅有的寧靜。自身顛沛流離之外,這愛情還難免被消費,各種獵奇文字以傳記、回憶錄等名目泛濫,就像林徽因的“四月天”那般,號稱傳奇,實則都是八卦。 只有楊絳不以為意,在老屋里靜待時光流過,以筆記錄過往。她出生于新舊交替的時代,又是名門出身,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她身上已是潛移默化。因此她既有傳統(tǒng)恬靜的一面,又有豁達開放的一面,再加上女性的堅忍,想來這便是她能夠歷經百年滄桑而不怨天尤人的奧秘。 當然,或許也有看透了的緣故。這百年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即使有一張勉強安靜的書桌,也難直抒胸臆。 我一向口味獨特,總認為楊絳的文字更優(yōu)于錢鍾書,后者的幽默有時類似“抖機靈”,妙絕但浮華,楊絳的小幽默則不帶煙火氣。至于沉靜平淡的筆調,也是我所喜。但她的恬淡樸實既是才情與技巧,也是隱痛。她的《干校六記》,得某高層“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的十六字品評,評價固然甚高,但文字中所記錄的那些殘酷荒謬,我們又何嘗有機會真正控訴?無數人的顛沛流離、家破人亡暫不去說它,光是楊絳自己所經歷的便沉痛已極——才華橫溢的妹妹楊必不堪迫害,死于心臟衰竭,女婿王得一不堪批斗凌辱而自殺。當憤怒可以自由存在時,恬淡樸實當然是一種更為高明的敘事,可是當憤怒無處安放時,恬淡樸實或許只是被動而為之?!陡尚A洝穭偝霭婺顷噧?,據說只能偷著賣,在歷次運動中吃了無數苦頭的丁玲甚至說“《班主任》是小學級的反共;《人到中年》是中學級;《干校六記》是大學級”。 也是在《干校六記》出版后,美國駐華辦事處主任洛德的夫人非常喜歡此書,約楊絳見了一次面。但此后洛德夫人再約楊絳參加各種活動,楊絳多半婉拒。直到多年后,仍有人以“她對國家對民族有很深的感情,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很清醒”來評價此事,楊絳聽了,會不會因為常識的淪亡而從心底泛起悲涼? 百歲時,楊絳曾寫道: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近年來,但凡有知識分子逝去,常有人會刻意提及其舊事,其中不乏暗面,似乎要破除“為尊者諱”的政治正確。其實,且不說這些舊事的真?zhèn)?,以大時代動蕩之劇,種種“運動”之酷烈,人人都少不得一些違心之事或言論,若非要視之為“污點”,或許并不為過,但如果當事人早已自省,就不該苛求。我想,意欲“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的楊絳,其筆下“污穢”不會僅限于外界。若非早有自省,從那扭曲人性的時代中走來的楊絳,不會有如此淡泊的晚年。 記得當年讀《將飲茶》,印象最深的便是她寫到父親去世的那一段,家中狼藉一片,她坐在大廳門檻上哭,抬頭望見搭喪棚的人在大廳柱子上綁白布,便想起自己結婚時綁彩綢也是如此麻煩。她淡淡寫下一句“我現(xiàn)在回想,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剎那間,我算是親眼看見了”。而在《將飲茶》后記“隱身衣”里,她又寫道:“一個人不想高攀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中國知識分子想做到這境界,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晚年楊絳起碼接近了。 她也許并不畏懼自己的孤單,“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便已將自己放在了旁觀者的位置上。沒錯,“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失散了”,沒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楊絳比我們都清楚: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那百年人生,終究是一個人走過,一個人面對的。 錢鍾書楊絳信札 【注】本文原標題為《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責任編輯:代金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