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觀圣人作《易》用心 為了使對《周易》的解釋符合圣人作《周易》的本意,朱熹要求解釋者以圣人的意識形態(tài)為認識對象,從《周易》中觀察圣人作《周易》的用心,領會圣人作《周易》的本來意圖。“須見圣人本意,方可學《易》?!保邰撸荨白x書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一條。”[⑧]“今人不會讀書是如何?只緣不曾求圣人之意。……故教他就圣人意上求?!保邰幔萸笫ト酥?,就是要求解釋《周易》的人從心理上轉(zhuǎn)變進入到《周易》之后作《周易》的圣人的主觀心境中,體驗圣人作《周易》的原意。 那么,圣人作《周易》的本意是什么?解釋者怎樣從心理上重新體驗并進入圣人的心境? 朱熹認為,《周易》經(jīng)文是占筮的典籍,傳文是后來講義理或哲理的著述,但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它們都是卜筮之書,圣人作《周易》的意圖是教人通過卜筮判斷疑惑,以趨吉避兇。他說:“上古之時,民心昧然不知吉兇之所在,故圣人作《易》教之卜筮,使吉則行之,兇則避之,此是開物成務之道。故《系辭》云:‘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此也?!保邰猓荨吧w《易》本為卜筮作,故夫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耐踔芄o,皆是為卜筮。后來孔子見得有是書必有是理,故因那陰陽消長盈虛,說出個進退存亡之道理來?!保邰佗伲荨笆ト俗鳌兑住?,本為欲定天下之志,斷天下之疑而已?!保邰佗冢荨跋氘敵醴鼱蕻嬝灾畷r,只是陽為吉,陰為兇,無文字?!笪耐跻娖洳豢蓵?,故為之作彖辭;或占得爻處不可曉,故周公為之作爻辭;又不可曉,故孔子為之作《十翼》,皆解當初之意?!保邰佗郏葜祆浒选吨芤住方?jīng)傳視為“四圣”所作,即伏犧畫八卦,周文王演為重卦并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孔子作傳,“四圣”皆以《周易》為卜筮書。朱熹在釋周敦頤《通書》語“圣人之精,畫卦以示”時說:“精是圣人本意?!保邰佗埽菔ト俗鳌吨芤住返谋疽?,是“畫卦以示”,即畫卦象明吉兇,以示訓戒世人。 朱熹對《周易》上述認識,決定了他解釋《周易》的取向是如何通過解釋筮法的象數(shù)及對《周易》經(jīng)傳之辭的解說,說明《周易》為卜筮之書這一本來面貌及圣人作《周易》的本來意圖。他的《周易本義》及《易學啟蒙》都是在這種取向中立足于以卜筮解釋經(jīng)傳,對《周易》作出了言簡義賅的解釋。他還對那種脫離筮法,以《易傳》中的義理解釋經(jīng)文的解釋《周易》方法提出了批評。他說:“后人但見孔子所說義理,而不復推本文王周公之本意,因鄙卜筮為不足言。而其所以言《易》者遂遠于日用之實,類皆牽合委曲,偏主一事而言,無復包該貫曲暢旁通之妙。”[①⑤]這是說,以孔子在《易傳》中所講的義理來理解、解釋卦爻辭,諱言《周易》本為占筮而作,其結(jié)果牽合附會,失去經(jīng)文的本意,流于空論。 據(jù)此,朱熹要求解釋者應把《周易》視為卜筮之書,精通卜筮之法,從卜筮角度注明其原意。他說:“只隨經(jīng)句分說,不離經(jīng)意,最好。”[①⑥]又說:“自當隨文隨時隨事看,各有通徹處?!保邰佗撸葸@是說,理解、解釋《周易》或其他經(jīng)典,解釋者應認清本文的意向,遵從本文為自己打開的思維之路,朝著本文的方向去思考、理解,并把本文所包含的意思解釋出來。這是朱熹解經(jīng)的一條重要原則。此外,還應排除私意,超越自我,這樣才能從心理上體驗并進入“四圣”共同的心境,懂得《周易》本文的意向。朱熹認為,《周易》經(jīng)傳雖是“四圣”所作,但其中存在著共同之處,即“四圣一心”[①⑧]。他解釋《通書》中語“圣人之蘊,因卦以發(fā)”時說:“方其初畫也,未有乾四德意思。到孔子始推出來。然文王、孔子雖能推出意思,而其道理亦不出伏犧始畫之中,故謂之蘊?!保邰佗幔葸@是說,伏犧所畫的卦,文王、周公所系的辭,孔子所作的傳,都包含陰陽吉兇之理,這一共同之點,即朱熹所說的“四圣一心”。解釋者要能從心里上體驗并進入這“四圣”共同心境,必須“虛其心以求其義,不要執(zhí)己見”[②⑩]。也就是解釋者只有排除私意,虛心平氣,才能理解到圣人立言本意所向。朱熹說:“近日看得讀書別無他法,只是除卻自家私意,而逐字逐句,只依圣賢所說,白直曉會。”[②①]“須先虛心熟讀本文,未可遽雜他說?!保邰冖冢荨白x書須是虛心平氣,優(yōu)游玩味,徐觀圣賢立言本意所向如何。然后隨其遠近淺深輕重緩急而為之說。如孟子所謂以意逆志者,庶乎可以得之。若便以吾先入之說,橫于胸次,而驅(qū)率圣賢之言,以從己意,設使義理可通,已涉私意穿鑿?!保邰冖郏葸@是要求解釋者否定他自己的思想狀態(tài),走出他自己,“以巳意迎取作者之志”[②④],此是進入圣人心境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解釋《周易》的人,須以自愿犧牲自己的個人獨特性,先在自我中實現(xiàn)對自我的超越,走出自己的心態(tài),以換取進入圣人的心靈。 這種由自我走出,進入圣人內(nèi)心的歷程,就是朱熹要求解釋者從心理上對《周易》應作的理解和解釋,也是《周易》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圣人“用心”這一精神客體在主體意識中的反映過程。朱熹突出了精神客體的地位,強調(diào)主體意識服從精神客體,要求解釋者不能脫離《周易》所表現(xiàn)出來的圣人意圖這一客觀實際任意解釋,而是要根據(jù)精神客體來建構(gòu)自己的思維,對《周易》作出切合實際的解釋。這種要求是符合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的,無疑是合理的。 |
|
來自: 清醒4321 > 《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