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明 “認識你自己”,何其難矣,甚而可說是個亙古的哲學難題。但也只有認清了自己,才會更自覺地思考“我從哪里來”與“我要到哪里去”。人,最難得的生命狀態(tài)是清醒,是自覺回到生命的“零度”,回到周國平所說的“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安靜”。因為此刻,一個生命主體才能慢慢看清自我,才有可能逐步逼近“認識你自己”這個亙古的生命哲學難題的本質(zhì)。地壇,是史鐵生先生思考“認識你自己”這一生命哲學難題的地理環(huán)境,是促發(fā)他思考這一問題的化學條件——催化劑,還是他凈化生命的生態(tài)凈土,更是他思而有得的“涅槃”之所!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史鐵生先生已經(jīng)與 “地壇”化而為一了!因而,他才坦然自信地說:“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p> 史鐵生先生不僅在地壇 “認識了他自己”,實現(xiàn)了自我生命的“涅槃”,且為當世和后世之人開辟了一條普適的哲學意義上的生命“涅槃”之路,并給洗盡鉛華的地壇賦予了難得的生命哲學意義! 一、異與同:外在于“我”的地壇與外在于世界的“我”——邂逅生命可以說,突然患病癱瘓了雙腿的史鐵生初入地壇時,并沒有帶有多少刻意選擇的成分,更多的只是因為地壇比較安靜,人流量不是太大,因為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實在是不太愿意面對喧囂的人群與繁華的街市,于是,他走進了地壇。但是,此時,在內(nèi)心深處,地壇只是一個寧靜的去處而已,地壇依然是外在于我的一個存在;而此時的“我”,則是一個在史鐵生自己看來幾乎被全世界遺棄的“孤兒”——孤獨而又迷茫,即此時的“我”是外在于世界的;此時的地壇與史鐵生都分別是孤立的個體,且是相異的個體。 直到史鐵生意識到——“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jīng)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與地壇相同的一面:自己曾經(jīng)生龍活虎,如今卻囿于輪椅;地壇曾經(jīng)輝煌無比,現(xiàn)在卻“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我”與地壇的命運是何其相似!處于“低谷”的史鐵生不是世間唯一的失落者,無意中走進地壇的史鐵生發(fā)現(xiàn)了“同是天涯”的地壇;本是相異的他們,在茫茫人海和大千世界中實現(xiàn)了生命的邂逅;史鐵生發(fā)現(xiàn)地壇與自己原本相異,實則相同;于是,在異與同的發(fā)現(xiàn)中,史鐵生不僅真正邂逅了地壇,而且開始有意識地開啟了與地壇的緣分…… 二、常與變:歷經(jīng)滄桑的地壇與突遇病痛的“我”——領悟生命邂逅地壇的史鐵生,逐步開始冷靜地思考自我與地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地壇的確曾經(jīng)輝煌無比,但這一常態(tài)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壇由名貴高雅的皇家園林轉(zhuǎn)變?yōu)楣艠銣嫔5钠胀ü珗@;現(xiàn)在,更多的時候,地壇是冷落孤獨的,現(xiàn)在的地壇更是“安靜”的,也正因為地壇由繁華高貴之 “常”跌入了古樸滄桑之“變”,由繁華喧囂變得“安靜”異常,史鐵生才選擇了地壇。 十八九歲之前的史鐵生,健康活潑、無憂無慮應該是他的“常態(tài)”;然而,造化的安排誰也無法預知,原本生氣勃勃的史鐵生卻突然遭遇了人生之“變”——“殘廢了雙腿”;對未來有著無限憧憬的他,現(xiàn)在卻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原本可以縱橫馳騁的他,現(xiàn)在卻不得不囿于輪椅,行動異常困難;心比天高的他,卻無法躲閃命運對他身體的安排……歷經(jīng)滄桑的地壇,用自身的“常”與“變”告訴史鐵生,沒有永遠的“常態(tài)”,一切都在“變化”中;史鐵生也因此而領悟到生命本是無常,我們可以選擇的只是面對無常時的心態(tài)…… 三、靜與動:作為凈土的地壇與浮躁不安的“我”——凈化生命地壇雖然也有煥發(fā)出蓬勃生命力的動植物,但是,歷經(jīng)了四百多年滄桑的地壇本質(zhì)上又是“安靜”的,因此,作者說——“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而且,“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事實上,地壇“四季的歌詠此起彼伏從不間斷”——“暮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草動蟲鳴……”而這些都是屬于自然的“四季的歌詠”,不是人為的喧囂與騷動,四百多年的時光淘洗,使地壇越發(fā)從容質(zhì)樸,因而地壇是“安靜”的。 而史鐵生呢,在最活躍的年華里,忽然地殘廢了雙腿,失去了自主活動能力的他,再也無法像病痛來襲之前那樣生龍活虎了,更不能像同齡人那樣奔跑追逐在球場上、走南闖北在職場上了,這讓青年史鐵生躁動感傷不已,甚至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偶然走進地壇,“豪華落盡”的地壇“真淳”盡現(xiàn),低調(diào)而從容,坦誠且自信,能夠讓躁動不安的史鐵生聽到“那恒久而遼闊的安靜”,獲得一份難得的靜謐,去凈化生命…… 四、醒與迷:“催化”生命的地壇與“失魂落魄”的“我”——喚醒生命地壇是清醒的,它懂得“?!迸c“變”的轉(zhuǎn)化與輪回。因而地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自己曾經(jīng)輝煌無比而“忘乎所以”,也不以自己歷經(jīng)滄桑后褪盡繁華而落寞孤寂,而是能夠客觀理性地看待“自我”與“境遇”。地壇是安靜的,“地壇的安靜并非無聲”,“也不是與世隔離”,因而地壇的清醒不是封閉的、消極的,而是開放的、包容的清醒……清醒的地壇是一面難得的“鏡子”!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青年史鐵生,被突如其來的厄運撞擊得“失魂落魄”,內(nèi)心痛苦而沮喪、迷茫而慌亂。他——“一個無措的靈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點”,這個迷亂中幸運地找尋到的“生命的起點”就是地壇,就是“安靜”而清醒的地壇,“一進園門,心便安穩(wěn)。有一條界限似的,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來,悠遠、渾厚”。于是,清醒而沉穩(wěn)的地壇喚醒了迷茫而困惑的青年史鐵生…… 五、待與為:作為自由空間的地壇與放飛自我的生命個體——生命“涅槃”被地壇所喚醒的史鐵生,不再“失魂落魄”,不再尋死覓活,而是清醒地意識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被喚醒的青年史鐵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樣活的問題了”!“怎樣活”,這是一個問題,好在洗盡鉛華的地壇用素樸的“待”——啟示史鐵生,不必對死這件事“急于求成”,甚至也不必對“怎樣活”這件事“急于求成”,而是順其自然,靜“待”造物主的安排,靜“待”自己內(nèi)心的覺醒…… 靜“待”中的史鐵生的思緒終于得到“靜化”和“整理”——“我記得忽然我有了一種放棄的心情,仿佛我已經(jīng)消失,已經(jīng)不在,惟一縷輕魂在園中游蕩,剎那間清風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聽見了那恒久而遼闊的安靜。恒久、遼闊,但非死寂,那中間卻有如林語堂所說的,一種‘溫柔的聲音,同時也是強迫的聲音’?!鄙硇姆潘桑裢廨p盈的史鐵生開始了放飛自我的主動抉擇——“于是我鋪開一張紙,覺得確乎有些什么東西最好是寫下來。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記得那份忽臨的輕松和快慰,也不考慮詞句,也不過問技巧,也不以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場,只是寫,只是看有些路單靠腿(輪椅)去走明顯是不夠的。寫,真是個辦法,是條條絕路之后的一條路?!笔疯F生在地壇靜“待”的啟發(fā)下,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作“為”之路——用寫作去放飛自我,用寫作去實現(xiàn)生命“涅槃”! 六、無與有:作為地理環(huán)境的地壇與生命個體的“我”——展望生命地壇的了不起之處還在于它知道自己源于“無”——五百多年前,它的“駐足”之地只是一片荒野,沒有宮殿,沒有成行成列的松柏;地壇還明白固然自己曾經(jīng)氣派輝煌過,但是畢竟也“荒蕪冷落”過;而且,未來,也未必能夠永遠存在下去。不能因為“無”而自暴自棄,也不能因為“有”而忘乎所以,“無”與“有”悉在變化中。而且,以世俗之眼看來,地壇也只是地理環(huán)境而已,甚至還只是個破落的“古園”。在當今“活躍異?!钡闹腥A房地產(chǎn)商眼里,這破落的“古園”恐怕毫不起眼,他們感興趣的一定是“古園”腳下的地皮!在物欲的洪流中,世人忙著追名逐利,忙著“出名要趁早”,而“地壇”呢?史鐵生清醒地發(fā)現(xiàn)——“可你看地壇,它早已放棄昔日榮華,一天天在風雨中放棄,五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蕤,生氣盎然?!钡貕缇驮诘洹坝小保盎赝愣取?,回望其“無”了。 史鐵生堅定而執(zhí)著地意識到——“想念地壇,就是不斷地回望零度?!边@無疑是一種難得的修養(yǎng)和境界。難能可貴的是——從生命的困境中突圍而出的史鐵生在找到自己的生命路徑之后,即在有所“為”之后,并沒有因為此“為”——寫作而沾沾自喜,不可一世,而是在地壇對待“無”與“有”的無形的“示范”中,自覺地“回望零度”,即將自己暫時獲得的“有”刷新歸零,回到“無”,這可以說是深得中國古代哲學中“無”“有”辯證法的精髓,這也許是展望生命的可取的態(tài)度……更值得贊許的是——史鐵生先生沒有“獨善其身”,而是在嚴格地警醒自己的同時,真誠地提醒他者——“人一活脫便要囂張,天生的這么一種動物。這動物適合在地壇放養(yǎng)些時日——我是說當年的地壇”…… 七、結(jié)語史鐵生先生借助地壇的指引,踏上了認識生命、領悟生命、展望生命的清通的哲學之旅,賦予自己那處在逆境中的生命以相當?shù)恼軐W意義,史鐵生先生在“認清自己”的同時,還給熱愛生命、熱愛“地壇”的人們以哲學啟示。某種意義上,不僅是地壇成就了史鐵生,史鐵生也成就了“地壇”,因而他才自信平和、極富哲學意味地宣稱──“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