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時間:2017年12月2日15:00-17:00 ??地點:單向空間 ??嘉賓:朱良志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墨 著名藝術史學者、畫家 ??梅蘭竹菊變成一種象征主義,是對藝術史特別了不起的貢獻 ??劉墨:這本書原名叫《中國文人論繪畫》,現(xiàn)在翻譯成《心畫:中國文人畫五百年》也非常貼切。卜壽珊最早做這本書是1968年,1968年正好是我們這里的“文化大革命”。一個高鼻子的外國人,一個姑娘,每天在圖書館里研究中國的文人畫,而我們這邊正在大張旗鼓批文人畫、批老畫家,這就形成了特別大的反差。 ??后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稍微有一點點文人畫的內(nèi)容可以討論。改革開放之后美學一度非常熱,熱到我們今天無法想象。在書店里最好賣的就是美學的書,電視美學,廚房美學,只要和美有關的都冠上“美學”的名字。而到九十年代中期尤其2000年以后,做美學的人就不火了,屈指可數(shù),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思想界還有很多禁區(qū)不可以直接討論,但是討論美是沒有問題的,當時人們沒辦法直接談人的自由,但是可以借美學、借藝術來談人的自由、人自身的解放。到后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人們可以直接在哲學、思想領域公開討論這些問題了,美學也就失去了這種獨特的功能,美學研究就轉向了。 ??卜壽珊這本書寫法很有意思,她里面沒太提美學,當然也不是普通美術史的寫法。普通美術史比較關注作品的流傳,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關注它的風格,但是很少關注畫背后人的精神和狀態(tài),以及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幅繪畫。而這正是真正的美術史要解決的問題。 ??文人加入到繪畫里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我們知道敦煌壁畫,我們也去過云岡石窟,但是你能告訴我那個畫是誰畫的、雕像是誰雕的嗎?我們經(jīng)??吹轿罕蛘叨鼗瓦z書等很多書法作品,但是你能告訴我是誰寫的嗎?不能。但是慢慢從漢代,我們看到有王羲之、吳道子、王維等等,當出現(xiàn)這些人名的時候,我們會把這個人和畫聯(lián)系起來,甚至我們會逐漸從注重畫到注重人、到一個人的品格、境界,這個時候藝術開始和人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不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總覺得他少了太多太多的內(nèi)容。如果一幅繪畫和作者的生活、品格、內(nèi)在等等沒關系,我們可能很難認為它是一件好的作品。 ??就像我剛才講的,美學研究人的解放和自由,文人畫體現(xiàn)的恰恰是這個,它不斷降低它的視覺效果,不斷從技術里面解放出來,不斷把詩、文學、人的格調(diào)、人的味道加進去,甚至讓它變?yōu)橐环N象征主義。梅蘭竹菊的題材變成一種象征主義,這種變化我覺得是對藝術史特別了不起的貢獻。 ??美國曾經(jīng)在2000年搞了一個展覽,展覽的主題是“公元1000年”,我們想一想在公元1000年的時候,當然蘇東坡還沒有出生,蘇東坡是1037年1月8日出生的,但我們已經(jīng)有董源的畫,有《韓熙載夜宴圖》,有太多太多好作品可以拿出來。 ??康有為、徐悲鴻等等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文人畫從宋以后開始退化,其實不是。技術上或許是退化的,但是在表現(xiàn)心理、表現(xiàn)精神、表現(xiàn)境界上是有很大進步的。這種進步西方只有到二十世紀,到印象派之后,才有可能突破光影透視等等方面的束縛,才能夠讓自己真正純粹地發(fā)揮出來。 ??所以這本書應該說是非常完整的文人繪畫變遷史,而且它比較可貴的是,它討論一些我們同時期研究者所不注意的東西。我們以前更多去看蘇東坡題跋、黃山谷題跋或者朱熹的題跋,我們很少有人去看董逌的《廣川畫跋》。但是卜壽珊用了大量篇章去討論《廣川畫跋》對于文人畫的貢獻,甚至她討論了金朝。實際上金的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她這本書里面特別提到元好問、王庭筠、趙秉文。這些人對于繪畫、文脈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們的藝術史里面,對這些人是很少提的。所以我想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找到很多關鍵的人物、關鍵的點和關鍵的問題。 ??當意識到被當成匠人驅(qū)使的時候,士會覺得是一種恥辱 ??朱良志:剛才劉墨老師講到“對中國藝術的整體看法”,我覺得這很重要。 ??有人說中國詩畫傳統(tǒng)在南宋時期是高潮期,尤其在南宋宮廷中。前面畫畫,后面題詩,有的是先題一首詩,然后畫畫,這就是詩畫結合的傳統(tǒng)。中國詩畫結合傳統(tǒng)到元代以后,漸漸凋謝。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判。 ??中國人講詩畫傳統(tǒng),尤其我在研究中國文人畫的過程當中,常常發(fā)現(xiàn)一幅畫、一個冊頁、一個小品,它沒有題詩,但是骨髓是詩的。它是用詩的精神畫畫,如果沒有詩的精神靈魂,這幅畫是蕩然無存的。所以中國詩畫傳統(tǒng)從早期外在形式上的詩畫結合,進而成為一種中國藝術靈魂的建構,它潛藏在內(nèi)在的環(huán)節(jié),走入到更深的層次。 ??劉墨:西方美術史一般是把建筑放在首位,然后才是雕塑、繪畫,這是西方藝術史標準的寫法。中國那時候很多藝術史家也是按照建筑、雕塑、繪畫來寫,但是扣不上。美國有一個藝術史家叫埃爾金斯,他說拿這套西方美術史來套中國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一定是退化的,一定是越來越弱的,因為它里面沒有文藝復興真實再現(xiàn)這一過程的完成。所以西方人就能看懂宋畫山是山、水是水、樹是樹、鳥是鳥,纖毫畢現(xiàn)。但是套到宋代山水畫、人物畫上面來,就不適用了。 ??而所謂真實再現(xiàn),恰恰是蘇東坡,也是文與可、李公麟他們最反對的。為什么?西方不管多大的大師,像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實際上是手藝人,他們的地位不像中國的畫家,中國畫家是文人。所以卜壽珊這本書里也特別提到,首先從身份確認他是不是文人畫。 ??當然這里面我覺得卜壽珊還是把士人畫和文人畫混起來用的。卜壽珊明確講文人畫,蘇東坡講士人畫,這在宋代之后還是有區(qū)別的。我們讀《論語》知道,“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它有一個“道、仁、德、藝”的價值結構在里面。所以《禮記》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一個人能成德是最高的,如果他只是變成手藝,你的品位不夠,級別要拉下來。宋代之后,文人未必是士人,所以文人畫的作者身份也不是非要是士人(文人官員),但他必須符合前面所說的道仁德藝的修養(yǎng)。 ??關于閻立本有個故事,我們讀《千字文》里有八個字“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他是宰相,可是他不是靠打仗當?shù)脑紫?,他只是因為畫得很好。有一次唐太宗在和人聊天的時候,突然看到水里的鴨子特別好看,就說趕緊讓閻立本來畫畫,對那幫文人說你們寫詩。閻立本來了以后跪在皇帝面前畫水里的鴨子,而那些文人該聽音樂聽音樂,該喝酒喝酒,然后將詩寫好了。氣得閻立本回到家里說,姓閻的子孫再也不要畫畫了,到現(xiàn)在姓閻的畫得好的也不多。從唐朝一直到現(xiàn)在,可能在繪畫史中很少有找到姓閻的畫得不錯的。 ??他覺得他都到了宰相了,但是當他拿起畫筆的時候,他跟一個工人沒什么區(qū)別。像吳道子是畫圣,但是他就是一個裝修工人,人家把腳手架搭好以后,他爬到上面畫。在此之前還有一個三國的大書法家,他是魏國的大臣,皇帝造了一個宮殿。匾額忘了寫字,宮人就給掛上去了。然后讓他寫字,但是又不能把牌子取下來。就弄個吊籃,把老先生吊上去了,我估計他有高血壓或者恐高癥之類的,他寫完之后頭發(fā)都嚇白了。他回到家里面也對自己子孫說,以后再也不要學寫字,誰寫字我打誰。當他意識到被當成匠人驅(qū)使的時候,這個士覺得是一種恥辱。但是王維就不這么看,王維首先是個大詩人,雖然也喜歡畫畫,他不會被認為是一個畫工。所以蘇東坡做官的時候,看到吳道子和王維的畫,他說吳道子的畫雖然畫得很好,但是他還是工人,還是王維的畫格調(diào)更高。 ??文人意識是一種“我來此生,我將不虧待此生”的內(nèi)在覺悟 ??劉墨:別人曾經(jīng)問我怎么了解文人畫。我說你把這三個字橫著寫,人在中間,文在左,畫在右。你只有以人為核心,知道他的文,才來看他的畫。所以蘇東坡有一段很著名的話——“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我們總有一些口頭語,“詩書畫”或者“詩書畫印”,這個不是隨便排的。 ??記得讀黑格爾美學的時候,黑格爾說什么藝術最高級,他以上帝為例,說音樂排第一,因為音樂離上帝最近,音樂就是上帝的聲音,然后是詩,然后是繪畫,然后是雕塑,然后是建筑。也就是從材料的角度來分藝術的高低。音樂材料大概是最直接的,最空靈的,物質(zhì)性最少的。所以材料的障礙越少,心理表達越直接。甚至人和上帝、和天、和道的聯(lián)系越?jīng)]障礙。所以這里也可以看出為什么文人畫筆墨越來越少,寥寥幾筆,高興了題點詩在上面。我覺得在人的情緒和心理表現(xiàn)上,材料越少越直接,大概小孩子的畫最直接,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朱良志:剛才講文人畫和畫工的畫。那些畫工、畫匠做藝術要費很多體力,有很紛繁的工作過程。卜壽珊也引用過列文森的研究,他當時有一篇著名論文就是寫中國藝術的,他對北宋以來的藝術,提出業(yè)余和職業(yè)的問題。職業(yè)化,比如畫院的畫工、畫匠等等,中國繪畫有職業(yè)化傳統(tǒng)。但文人畫實際上不是職業(yè)畫,而是業(yè)余的,他不是通過繪畫賺錢,他是通過繪畫表達內(nèi)在情性。文人畫家肯定是強調(diào)自己身份的,這是士族階層,有一定地位。文人畫實際上是具有文人意識的繪畫。文人意識又叫士夫氣或者叫士人氣,實際上我們今天已經(jīng)凝固成一個詞匯了。屬于藝術,但也屬于中國思想史,它對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 ??我在研究藝術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文人意識的概念實際上早就溢出繪畫,而影響到建筑、書法,尤其園林。明代中期文人園林興起,以前中國園林本來是大制作,這時突然之間小橋流水,畫風大變。栽一些雜木,曲曲的小徑,一個小亭子,沒有多少靡費,但就可以在那里所謂“云客宅心”,就是給那些高尚情操的人安頓自己心靈的。像篆刻,從明代中期,刀起石落,強調(diào)瞬間那種感覺,表達人的內(nèi)在的體驗。這樣一種印,叫文人印。還有文人的音樂,是蘇東坡、歐陽修等等很多人提倡一種具有士夫氣的那種音樂,和早期禮樂傳統(tǒng)中那種外在秩序的,表達外在讓我表達的那種東西,是完全不同的。實際上“文人藝術”這個概念使中國藝術由外在走向內(nèi)在——由外在到內(nèi)在的表達,由秩序的建構走向反秩序的建構。 ??我覺得什么叫文人藝術呢?它具有雙重性,文人意識有一種反人文性,在反人文性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人文架構。所謂反人文,我們說人類一切文化的凝聚,都是為了文化、文明,包括物質(zhì)的、制度的、知識的、理性的一種建構,這種建構包括很多秩序,包括很多你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必須遵循的那種規(guī)則。你要憑借這種規(guī)則才能吃得飽,才能在社會上有地位。文人意識所謂反人文就是要超越這種秩序。 ??文人藝術和非文人藝術的區(qū)別是從屬性。非從屬性是文人藝術中間最根本的一個特點,就是我表達我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我表達我當下的那種體驗,我表達我對社會的認識,我創(chuàng)造一種適合我自己表達的形式和秩序,我要在秩序之外追求自己靈性的揮灑。你我的生命都是短暫的,脆弱的,所以文人意識帶有中國人個性崛起,在我們晦暗的、沉悶的、長期沿傳的秩序背后,要有一種突破它的東西。我覺得文人藝術展現(xiàn)的就是一種閃光的過程,它的存在就像月亮一樣,撫慰著無數(shù)人的心靈。所以像中國藝術的種種形式,包括書法、繪畫、音樂、篆刻等等,在宋代以后實際上是服從于重大的轉化,由以前外在大規(guī)模再現(xiàn)性的強調(diào)、從屬性的強調(diào),轉變?yōu)椤拔釋懘思垥r,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流”。我覺得文人意識正是在這種超越性中建立起來的。文人意識是一種“我來此生,我將不虧待此生”的內(nèi)在覺悟。 ??中國文人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 ??劉墨:朱老師提到自由,提到安頓,我也被他感染了?,F(xiàn)在園林已經(jīng)感受不到過去園林那種趣味了,現(xiàn)在你到蘇州園林,不管是拙政園、網(wǎng)師園,都是人民公園,進去里面什么都看不到。相反如果你有朋友在里面住過,或者私家園林去看,沒人干擾你,你自己坐在那里聽聽竹子的聲音,看看腳下水里的游魚,看看眼前的梅花,有一杯碧螺春,或者邊上有人給你唱昆曲,有人給你彈古琴,那才叫美。對面有碧蓮,中間有好的繪畫,這才是文人生活的藝術。 ??所以文人主要是想要有生活藝術,而且這本書也提到了,中國過去的文人有的時候,我們總愿意說他是偏向于儒家、道家還是佛教,其實他都信,他都偏。他是到哪個地方,唱哪個地方的山歌。得意的時候我是詩家,失意的時候是道家,你們我誰也不理,獨善其身。 ??所以儒家就像蘇東坡這種人有一種浩然之氣,在社會里面是一個道德的榜樣,是一個標桿,有一種獨立的人格。而道家讓他重新打通他的身心和自然的關系。其實道家確實和自然中間有一個通道,能夠聽到某種很神秘的,我們一般人感受不到的東西。也許他們的感官,他們的心靈,他們的視覺和常人不太一樣。禪宗會讓人不執(zhí)著,不計較,灑脫,這些特點在中國文人身上都體現(xiàn)出來。 ??所以在他們天性里天然地就有善良、正直、剛正不阿,又灑脫,又有趣,又好玩。中國文人會寫詩,會作文章,還會做美食。蘇東坡本身就是美食家,至少東坡肉一直讓我們吃到現(xiàn)在。張大千更是美食家,他寫了很多菜單,這兩天正好有拍賣會,菜單都賣得很貴。所以我想點點滴滴的都是藝術,我覺得中國文人了不起的地方,還不只是在于他的作品,而在于他人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 ??朱良志: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文人畫強調(diào)內(nèi)在的結構,身心的愉悅,解決內(nèi)在的安寧,內(nèi)在的沖突。普通人得到了就高興,失去了就悲哀,目的性長期在左右著自己的大腦,大腦是欲望奔馳的住所。這樣的人怎么會有安寧的時候呢?文人意識中間,給我感覺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向,就是在藝術形式上的轉向。宋代以后,我覺得中國很多種藝術,越來越從原來外在的大制作、講究聲色之美這樣的形象過渡到隨意而為。我用一個詞叫“對美的逃遁”,對美的一種逃避。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有人寫過一篇文章叫《躲避崇高》。我覺得文人藝術在元代這個時候最明顯,躲避審美,躲避美的東西。蔡元培先生曾經(jīng)在北大以美育代宗教,宗教安定人的精神,給人以信仰,使人獲得身心的平和,但是蔡元培先生認為宗教也有很多弊端,但是審美沒有,我們聽一出戲,聽一段音樂,看一幅畫,感覺身心蕩然美好,沒有副作用。 ??我在讀《典雅》,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一篇,“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這樣一篇東西,你感覺典雅,我們在唐代之前,講典雅就是典正,符合某種規(guī)則,就有某種地位。而這個時候的典雅,實際上是一種消散的情趣,是人內(nèi)在心靈的那種愉悅,是一種對物質(zhì)的超越,我覺得這會給人類歷史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就在于它讓人從欲望所追求的美丑分辨中嘗試解脫出來。但是人怎么可能解脫出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吃好的,喝好的,我們的名聲往往是跟我們對物質(zhì)的追求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是文人藝術做追求美學的概念,像古拙、蒼老、荒寒、冷逸等等,都跟我們那種聲色之美,欲望之念,跟外在的欲望自私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會帶來一種新的變化。 ??整理/雨驛 |
|
來自: 我是圭水 > 《書法國畫收藏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