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利可共,而不可獨。 人心趨利避害。有利益好處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著。如果有人獨占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么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帶來后患,結(jié)果就是通常說的“獨利則敗”。所以一個人面對利益要懂得權(quán)衡取舍,拿自己該得的那份,甚至有時候為了避免后患,舍棄部分自己應(yīng)該得的利益。 曾國藩早期以道義號召眾人與他一起抵擋太平軍,認為有道義就足夠了,就能感召別人,“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但是他慢慢發(fā)現(xiàn)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里,于是就問幕僚趙烈文:“眾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 趙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人都有私心,在你那里得不到官,也發(fā)不了財,不走還等什么?) 曾國藩又問:“當如何?”(那該怎么辦?)趙烈文回答:“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利用眾人的私心來做事,可以成就一個人的公義?。?/p> 曾國藩連連點頭,從此以后對有功的部下大力獎賞,特別是擔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以后,經(jīng)常利用一切機會保薦幕僚當官。于是曾國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濟濟。 同時曾國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注重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給錢,文人給名”的措施來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結(jié)果自然是皆大歡喜,軍心一統(tǒng),為最終成就平定太平軍的功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曾國藩專輯 作者:屈遠志LV 29元2人已購 免費試讀 有時候一些真正的好人和君子做事并不成功,可能是因為他們無可挑剔的品德,以及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德行苛求,往往會使他們低估最基本的常識,忽略普通人參與事業(yè)的本能動機,把道德上的瑕疵視為不可饒恕的過錯,并將別人的付出和犧牲視為職責(zé)之內(nèi)的理所當然。 個體可以在道德上追求無止境的完善,但是面對群體要寬容普通人的比較庸常的動機。對大多數(shù)普通人來說,做事情不是追求理想,只是討生活,畢竟英雄好漢也有老婆孩子,庶民百姓只愁柴米油鹽。 所以做人固然要品行端正,做事卻要靈活變通?!叭艘岳麆印?,這是基本的人性事實。道義可以號召少數(shù)人,卻不一定能籠絡(luò)大部分人;品德高尚可以讓人尊敬,卻不一定能讓人服從。 韓信這樣評價項羽:“項王對待長輩謙恭,對待弱者仁慈,對待病者體恤,但這不過是婦人的美德。項王對待立功的健兒吝于賞賜,對待勇武的壯士不予提拔。因此,英雄豪杰終究要離他而去?!?/p> 劉邦問陳平:“我與項王有什么區(qū)別?”陳平回答說:“大王粗野傲慢,項王謙遜有禮?!眲钣謫枺骸澳悄銥槭裁礂夗椡醵鴼w我?”陳平回答:“對于有功之人,大王不吝惜恩賜,項王則很少封賞?!?/p> 正因為項羽不愿意與有功之臣分享天下的利益,也就沒有多少人愿意追隨他,最終就是一個“獨利則敗”的結(jié)局,而劉邦則把自己的所得利益與部下共享,得了天下。 02. 謀可寡而不可眾。 謀劃事情,一定要跟有真知灼見的幾個人一起討論,而不要聽眾人的泛泛之論。正如古人所說,“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也類似于今天的“重大決策專家咨詢論證”。 對個人來說,決策一些人生里的重大事情,也無法與眾人商量。因為一些人生大的決策關(guān)乎個人的世界觀,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恐怕也很難被別人說服。別人的立場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定理解你的想法,反而七嘴八舌的,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 集思廣益的前提是對有價值的看法而言的,而有價值的看法往往不會很多?!痘茨献印と碎g訓(xùn)》:“今萬人調(diào)鐘不能比之律,誠得知者,一人而足矣。”參與決策的人的數(shù)量并不等于質(zhì)量,低層次的智慧累加并不能產(chǎn)生高遠的智慧,所謂“眾謀則泄?!?/p> 曹操說:“以道御之,無所不可?!?/p> 有道之人,有真知灼見的人,是完全可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特立獨行的。 另一方面,一些謀劃也不宜讓很多人知道,韓非子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薄度龂萘x》中的董承就是一個例子,董承四處游說文武能臣,要拿下曹操。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甚至董承的小妾,都知道他的密謀。董承自以為“滴水不漏”,誰料他的小妾與家奴秦慶童暗通款曲。秦慶童出于舊恨,立即跑去向曹操告密。結(jié)果可想而知,一干人等都被曹操殺害。 在今天就是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決策也不必四處宣揚,唯恐眾人不知,很多事情要低調(diào)地去做,不要太張揚,因為只有低調(diào)、不張揚地去做,阻力才小,障礙才少,等事情做起來了,有些可能的障礙無形中就消失了。 |
|
來自: 俗夫9ojxsg4wn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