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的成長股投資策略——《怎樣評估成長股的內(nèi)在價值》讀后感 朋友們,就像你們看到這個標題時的懵圈一樣,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的時候,也懵圈了。 格雷厄姆,誰啊?價值投資之父,一生做深度價值投資,其方法被稱為“撿煙蒂”投資法。他怎么可能有投資成長股的策略呢? 不著急,慢慢來,本書作者是: 弗雷德里克.馬?。‵rederick K. Martin),(大概是1950年出生——)至今健康快樂智慧的活著。其實,這個年紀,在價值投資者陣營來說,暫時還不能算長壽,估計再活至少20年再算吧,嘿嘿嘿。 馬丁先生是一名基金管理人,公司為DGI,管理大概50億美金的錢。 這位非常成功的投資家,他寫的這本書,非常非常值得大家閱讀。書的全名叫做——《怎樣評估成長股的內(nèi)在價值——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成長股投資策略。》 熟悉謙和屋的老朋友,應該看過我之前研究格雷厄姆的系列文章。 地址如下: 長壽投資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上)(網(wǎng)頁鏈接) ,長壽投資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中上)(網(wǎng)頁鏈接) 長壽投資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中下)(網(wǎng)頁鏈接) 長壽投資者研究之八--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下)(網(wǎng)頁鏈接) 格雷厄姆先生,有一個陣營,著名的長壽投資者陣營,跟他一起工作過的同事,都非常長壽,跟開過光一樣。 但是,這個陣營中,最終他們大部分的投資風格,都是偏所謂的老派的價值投資,就是那種類似撿煙蒂的風格。 著名的施洛斯,歐文卡恩,都是這類型的。 長壽投資者研究之二----歐文·卡恩(Irving Kahn) 但是,看過謙和屋之前的文章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我提出過幾個著名的疑問。嘿嘿嘿。 第一個就是,我翻遍了格雷厄姆的書籍,采訪記錄等,幾乎從來沒有看到過他提及巴菲特。這個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按道理說,你們想想啊,等于說,你是老師,你今天教了一位學生,考到清華了,成績超級好,而且,這位學生經(jīng)常性提及你,感恩你的教誨。 你說,你會不會幾乎沒有反應?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在美國金融領域,但是,格雷厄姆幾乎沒有提及過巴菲特。 這是我的第一個疑惑。 注意,這里有很多人的解讀是,巴菲特由于后期和格雷厄姆的理念有不同,從而徹底走向成長股,走向用合理的價格買入優(yōu)秀的公司,而導致,格雷厄姆就幾乎沒有提及巴菲特了。 但是,這本書說得很清楚的,格雷厄姆哪里對成長股沒有研究啊,研究得很深哩! 另一個疑惑,或者說啟示吧。 就是,格雷厄姆一輩子都在讓自己,不輸不輸不輸,永遠都要安全邊際,永遠都要不輸!但是,老天爺就是,你一輩子要求不輸,最后,讓你贏一次,格雷厄姆最后一筆投資,就是GEICO,啥意思呢?一輩子花時間撿煙蒂,安全邊際,賺了一輩子的所謂的價值股的錢,最終,在職業(yè)生涯最后一段路的時候,買了一筆成長股,然后,這筆投資賺的錢,比他這輩子之前所賺的錢的總和,還要多。 還有一個疑惑,我就很少說了,因為,一直沒有搞懂。 那就是——各位好朋友們,好好想想,格雷厄姆這種開宗立派的大師,這種投資的海上燈塔,這種注定了名留青史的人。 難道?他不知道不熟悉成長股投資這件事? 和他同年代的費雪被稱為成長股之父,明明都是一個時代一個領域的同仁,都在華爾街走跳。難道,他們非得涇渭分明,像有門派之別一樣。 最后,巴菲特說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 我研究過費雪之后,發(fā)現(xiàn)其理念獨到,水平相當之高。 但是,他的框架,我總覺得,格雷厄姆怎么會不知道哩?怎么會不認可哩? 其實,在我內(nèi)心,認為格雷厄姆和費雪心中,根本就沒有做出具體的區(qū)分。他們沒有這個分別心。 這次,這本書中,給了我明確的答案,我去!原來是這么回事。 是怎么回事呢? 《證券分析》這本書啊,有好多個版本,注意啊,每個版本都有些不同。你可以把這本書想象成是一篇超長的帖子,樓主有時候回來做修改,有時候,其他大師也會為這篇帖子添磚加瓦。 目前看呢,翻譯成中文版的只有其中三個版本。 之前幾個版本有個章節(jié),但是,1962年之后,莫名其妙的把這個章節(jié)刪掉了。 這個章節(jié)就是——第39章 評估成長型股票的新方法。 你說氣人不? 被刪掉了。 而這個1962年版本的《證券分析》又沒有被翻譯成中文。 就是說,我們看不到格雷厄姆對成長股分析的那個章節(jié),因為,被刪掉了。 而這本書正好把這個章節(jié)整個保留下來了,而且,翻譯成了中文。 唉呀媽呀,我這種英文很差的人,學國外大師的投資方法真是不容易??!如果不是看這本書,我永遠不知道,格雷厄姆對成長股的研究會這么深刻。 至此,我心中的這個疑惑才完全解除。真是不容易啊!~ 我認為,《證券分析》這本書,應該是劃時代的,就像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啥意思呢,在格雷厄姆之前,肯定也有類似的價值投資理念,不可能只有他一個人想到了。就像,金庸之前,肯定也有武俠小說。 但是,格雷厄姆偉大在哪呢?他集大成了。他在一個混亂的,充斥著價值投資,投機,圖表分析,小道消息等等的投資世界中,他把價值投資這盞燈,在無盡的黑暗中,點燃了,并照亮了一方,一開始,就兩個人,然后,十來個,到今天,無數(shù)人了…… 整個世界,首次做到這件事的,就是格雷厄姆。影響最為深遠的,也是格雷厄姆。 我說一下個人意見,純屬個人意見。 我這幾年研究下來,僅就投資這個領域來說,格雷厄姆是最偉大的。其他人要排在后面的。嗯,是的,包括巴菲特。 這里我說一下原因。 為什么呢,因為,格雷厄姆是提出了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系統(tǒng),框架,是從沒有到有的,厲害就厲害在這里。 這像什么呢? 建造大廈,從一片土地,到打地基,基建,到把整個大廈建成,這是格雷厄姆做出來的事情。 然后呢,花園,綠化,房子精裝修等等,就是由其他人分別去做成的。 你看啊,這里面其實都重要,但是,沒有大廈這個主體,其他的所有,都沒有平臺做承載,做展現(xiàn)。 但是,大廈這個本身最容易被忽略。反倒是,花園,綠化,裝修等容易被我們使用者感知。容易記得。 格雷厄姆就是為世界所有的投資者建造了這所大廈,而且,是第一所大廈。 我?guī)缀趺磕甓紩匦伦x格雷厄姆的書籍,常讀常新。 但我覺得格雷厄姆是被低估了。尤其那套《證券分析》,因為其非?;逎?,難懂,并且,時間過于久遠,里面的案例現(xiàn)在看起來都遙遠得像另一個世界。而且,花了很多筆墨寫債券,這在中國,也極少有人能有多大的實踐。 但是,多次閱讀《證券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值得多次閱讀。深度閱讀。 這本書把原理說清楚了。 你讀多了吧,會逐漸逐漸感受到,自己內(nèi)心,腦袋里,在慢慢的有人給你建造大廈,打地基,土建,水泥,鋼材等等的。 久了之后,你能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會有比較成型的投資體系慢慢出來。 這里我說一下,巴菲特的內(nèi)容肯定非常非常重要。但我自己的學習路徑是,2014年底開始職業(yè)投資,整個2015年,2016年,2017年,我是全部用來研究格雷厄姆的體系,包括同風格的,比如施洛斯等投資大師。我足足用了三年來沉浸。這三年,我非常刻意的,一點都沒有涉足巴菲特的內(nèi)容。連巴菲特的新聞都刻意的不去看。 直到2018年年初至今,我才花非常多的時間來研究巴菲特以及同類型的投資。 這里面是有明顯的先后次序的。 原因是,我認為,作為一名職業(yè)投資者的,靠這個吃飯的,即財富的大部分都在股市,那么,沒有成套的投資系統(tǒng)。那是不可以的。 巴菲特的內(nèi)容,是每年寫給股東的信,這是什么呢,是智慧之光的閃耀。但不是天空本身。這是頂級明星,但不是電影工業(yè)。 所以啊, 巴菲特說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這不是亂說的,他明白自己的體系是如何建立的。這種看不見的東西,只有自身才能體會。 我自己當然是屬于格雷厄姆的基礎投資體系咯。 但是,我是萬萬沒想到啊,我以前就是想不明白,格雷厄姆這樣的大師,怎么可能不知道,公司業(yè)績的增長,就是安全邊際的另一種呈現(xiàn)形式呢? 連我這樣似的都能想明白,格雷厄姆會想不明白? 太逗了吧!~ 格雷厄姆微微一笑,兄dei,我會不知道成長股? 來來來,我們來看看。格雷厄姆是怎么理解成長股的。深刻??!朋友們! 先來看看本書轉(zhuǎn)載的這篇被刪除的,格雷厄姆對于成長股的評估。 《證券分析》1962年后版本,被刪除的39章——評估成長型股票的新方法。 ……1920年之前的股票市場,相比于財務穩(wěn)固性和分紅穩(wěn)定性等投資因素,股票的增長預測只是個次要考慮因素,但在1920年之后的股票市場,股票的增長前景成為投資者跟投機者們的主要考量指標,增長前景良好的預期被認為是獲得投資高收益的主要原因。 各位,好玩不?整整100年!現(xiàn)在是2020年,正好一百年的時間。 我估計,為什么1920年之前,大家看財務穩(wěn)固性,分紅穩(wěn)定性比較多呢?是因為,那時候打仗,時局比較亂,當然是看實際的定量最容易咯,把數(shù)據(jù)拉出來,分紅多少,實實在在,財務穩(wěn)不穩(wěn)固,相對清晰。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和美國股市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歷史稱為“柯立芝繁榮”,那個時代啊,好得不得了,也叫作咆哮的20年代。 那種情緒下,看股息和財務穩(wěn)固性,已經(jīng)過時哩,要看未來,看增長哩! 直到1929年…… 1924年,史密斯提出了“ 股票是長期投資的最好工具”的驚人結(jié)論和“股票價值決定于其未來收益”的重要思想。 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全民炒股的景象。在這段股票牛市的后期,樂觀演變?yōu)榀偪瘢嚭蜔o線電的股票被暴炒,1925年開始到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前,標準普爾指數(shù)三年多的時間上升近200%。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經(jīng)濟進入了“新紀元”,經(jīng)濟周期將會因為美聯(lián)儲的成功管理而消失。1929年崩盤前,美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P/E水平接近20倍,市凈率P/B水平達到當時創(chuàng)記錄的2.01倍,當時的股票價格現(xiàn)在看來也是非常高的。 來來來,你來,你來,你來中國看看! ……該書詳盡的闡述了以下論點:普通股的價值為所有未來股息收入之和,即折現(xiàn)到現(xiàn)值的價值。投資者必須先估算出未來增長率,然后就可以知道未來股息的收益情況,進而才能計算出未來股票的內(nèi)在價值。 這里說的書,是約翰.布爾.威廉姆斯(john burr williams)在1938年寫的《投資估值理論》(《The Theory of InvestmentValue》)。 這位約翰.布爾.威廉姆斯也是一位長壽投資者,活了89歲,他是1900年11月27日出生的,去世于1989年9月15日。那個年代活到89歲,多長壽啊,換成現(xiàn)在,怎么都是過百歲的大壽星了吧。 他就是憑借這個理念,寫出論文,在哈佛大學拿到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的。他先是學的化學和數(shù)學,后來轉(zhuǎn)到哈佛商學院的,然后,畢業(yè)做了證券分析師,再回來讀的博士。 我將來有機會一定好好寫寫這位投資大師,他現(xiàn)在還有公司啊,由他的孫子約翰.博登.威廉姆斯(John BordenWilliams)在經(jīng)營。他們有個官網(wǎng):網(wǎng)頁鏈接,極簡無比。關鍵是,這位博登,完全承載了他爺爺?shù)乃悸罚褪峭顿Y——股息收益高,有規(guī)律地增加股息的記錄,以及,有可能繼續(xù)這樣做的高質(zhì)量的公司。然后,其理念就是,保護本金的安全,產(chǎn)生當前收入并為子孫后代增加資產(chǎn)。 嘖嘖嘖,真羨慕! 這位威廉姆斯爺爺,是首個提出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并完善這個的理念的,他做出了一個數(shù)學模型。這個厲害在哪里呢?第一是,對當時——股票市場就是賭場的概念,提出挑戰(zhàn)。第二就是,這個折現(xiàn)的理念啊,是和公司大小,資本金,凈資產(chǎn)啥沒有太大關系的。等于說,這和純粹的看凈資產(chǎn)打折的路子就很不一樣了。 “對普通股而言,內(nèi)在的長期價值是其未來凈現(xiàn)金流量的折現(xiàn),形式為股息分配和股價?!?/p> 這個模型是——DDM,也被稱為“股息折現(xiàn)模型”,也叫戈登模型。 世界上的投資折現(xiàn)模型一般來說,常見的是三種,一個是股息折現(xiàn)模型,一個是收益折現(xiàn)模型,一個是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模型。 各有千秋吧,側(cè)重點不同。 巴菲特是用的自由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的模型。 按照股息折現(xiàn)模型來說,如果沒有發(fā)放股息的話,這個公司就沒有價值。顯然,這個在邏輯上有些說不過去的。我個人認為啊。 扯遠了扯遠了。繼續(xù)拉回來說啊。 ……恒定增長率方法。如果我們將企業(yè)無限未來的增長率固定在恒定的數(shù)值上,那么我們就能輕而易舉的應用簡單的數(shù)學計算公式,來計算出該股票的未來價值。我們只需要將這個固定增長率從投資者預期投資回報率中減掉,剩余的數(shù)字就是當下股息分紅的資本化增長率。 這里的意思,就是假定一個公司未來以固定數(shù)值增長,比如,一直都是10%的增長,這意思。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該怎么計算。 這個比較簡單哈,等于物理題中經(jīng)??吹降模谕耆豢紤]摩擦力的前提下,怎么怎么怎么。 ……評估成長股的現(xiàn)代方式已經(jīng)遠離了威廉姆斯的基本概念,威廉姆斯認為普通股的現(xiàn)值是所有預期未來股息的現(xiàn)值之和。這個觀點是對的,但是,一般而言,現(xiàn)在都只計算10-20年的股息收益,這些股息收益成為最終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預期增長率不斷的上升,預期支付率卻傾向于降低,并且股息的重要性相對于目標年份收益的重要性也在下降。 我一直不認為,股票的價值,僅僅是未來幾十年股息的折現(xiàn)。那公司本身的價值去哪里了?不可能就這么沒了吧…… ……一項針對幾組流行的成長股投資結(jié)果的研究表明,在計算現(xiàn)值的時候必須給予足夠的安全邊際考慮。當然,我們知道,投資者對長期保持高增長率的股票更為感興趣,盡管這些股票當時如IBM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過去明顯的高賣價,相比之后的收入增長以及股價上漲來說,實際上并不是很高。比如,1961年的賣價高于當期收益的80倍。(即PE大于80)如果過去的增長率能在未來保持保持足夠久的話,那么這種賣價也會是一種低估。 請注意,這一段,格雷厄姆相當清晰明了的提煉出來了安全邊際的另一種呈現(xiàn)形式是——未來的增長。這寫得非常清楚。也解決了我心中的疑惑,格雷厄姆這樣的大師,怎么可能搞不清楚這一點呢? 一個是,一塊錢的東西,5毛錢買,這是安全邊際,還有一個是,一塊錢的東西,將來能有10塊錢的價值,注意,不是價格,不是說將來搏傻能賣10塊錢。那么,現(xiàn)在花3塊錢買,也是有安全邊際的。這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但是,為什么最后,格雷厄姆職業(yè)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走的路線是,5毛錢買1塊錢的東西,這種安全邊際的投資方式呢?以及,最終在GEICO上面的收益,超過了他職業(yè)生涯所有投資收益的總和呢? 我說一下我個人的淺見。 是這樣的。這種成長股的投資,是有先天缺陷或者對投資者的要求很高的。邏輯在于哪里呢,就是這種方式通常沒有辦法成批量的買。 也就是,你沒有辦法通過多個標的來達到風險的規(guī)避。作為投資的一種方式來說,這是個先天缺陷。對投資者的要求太高了。 所謂的價值股,面對的是已有的東西,可以比較清晰的量化。那么,也就從理論上可以做到一攬子買入。 但是,所謂的成長股,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判斷,是幾乎無法準確的判斷的,更不要說一攬子判斷,一攬子買入了。 成長股最難的地方在定性,而所謂的價值股,最難的地方在定量。 我們回頭看格雷厄姆本人的投資??梢钥吹?,他二者全部實踐了,成績斐然! 他所有的職業(yè)生涯,用無數(shù)的交易,我們所謂的撿煙蒂的方式,達到了絕對大師級別的收益,20%左右的年復利,要知道,那個時候,美金是和黃金掛鉤的,通脹是很低的。這個收益換算到今天,可是逆天了啊。 這就是我們看《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里面耳熟能詳?shù)姆绞搅恕?/p> 這種方式是好復制的,好傳承的,對好運氣的要求也是相對較低的。事實上,格雷厄姆后來很多門徒,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個巴菲特所說的價值投資者陣營都有記錄的。 而格雷厄姆最后買入GEICO這只股票,從而實現(xiàn)一筆買入的利潤超過其職業(yè)生涯其他所有利潤的總和。 這一次就是實踐了成長股投資的方式。 他沒有走彎路,一次就到位了! 低估的價格,買入了一只超級大的成長股,不管這個過程是否曲折,巴菲特的介入是否重要等等原因吧??傊?,就是巨大的成長。 這也從側(cè)面說明,這種方式,對運氣的要求是很高的。要說復制起來,真是有難度啊。 定量是可以通過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來決策現(xiàn)在。 而定性只能通過預測未來去決策現(xiàn)在。對投資者的要求很高很高了。 這里我多說一句,我長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科班出身的投資者與做實業(yè)出身的投資者,頭腦中的世界,邏輯框架,似乎差距巨大。 無所謂哪個更好。但是,我個人認為,長期的實業(yè)經(jīng)驗或者說對社會長期的觀察與調(diào)研,對定性是有較大的幫助的。而在科班長期的學習,似乎對定量有較大的幫助。 ……總體來說,IBM的出色表現(xiàn)鼓舞了投資者,他們認為幾乎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最近增長記錄良好并且預測能繼續(xù)下去,那么他們公司的股票就可以按照相應的高PE放心購買。 ……數(shù)據(jù)證明,事實與這一貌似可信的期望是不同的。讓我們用三項研究或者因素來說明這一點。 1,在一篇由T.E.Adderley以及D.A.Hays所著的《精選成長股組合的投資表現(xiàn)》文章中,作者對一本金融雜志在1939,1940,1941,1945,以及1946年所推薦的5只成長股組合的投資結(jié)果每年都進行跟蹤,一直持續(xù)到1955年。結(jié)果如下…… 結(jié)果就是,持有3年,持有5年的,都略贏道瓊斯指數(shù),持有10年的,略輸給道瓊斯指數(shù)。到1955年年底,不同時段的平均總收益是,投資組合307%,道瓊斯工業(yè)指數(shù)為315%。 ……2,Bohmfalk的文章給出了包括24個項目的“精選成長股票的11年(1946-1957年)記錄”,……他們平均收益約為13%左右——標準普爾的425只工業(yè)股也在同一列表中列出,為13.4%。 也就是說,這個數(shù)據(jù),也是和指數(shù)的收益差不多的。 ……3,Wiesenberger在《投資公司1961》中對“成長升值基金”的投資表現(xiàn)進行了單獨分析。從中可查看針對20只基金1951-1960年的結(jié)果,這些結(jié)果是建立在對證券利潤以及其他資本進行再投資基礎之上。10年的總收益范圍為392%-127%,平均為289%,標準普爾500只股票組合平均為322%。 又是差不多是指數(shù)的水平吧。 ……我們必須表達一下我們對采用更為精準的數(shù)學計算來估值的由來已久的不信任。因為這根本上是建立于對未來業(yè)績本質(zhì)上并不準確的猜測或者“猜測估算”。 這里我說一下我的淺見。各位看到了沒有,作為多只所謂的成長股票的組合投資的話,其收益,是和指數(shù)差不多的。 我認為這是為什么呢? 我覺得吧,首先是,估值的問題。 你要買很多只成長股,那意味著,不可能都是便宜的估值,反而大概率是較貴的估值,你品,細品,是不是這樣的道理。 第二,定性的問題。如果你是買入多只成長股,一般而言,很難做到定性準確。這個太難了。真的太難了。你想啊,隔行如隔山。如果是用財報的方式來篩選,比較容易。但是,如果要定性的話,意味著,對行業(yè)要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如果是多個行業(yè),這得多少工夫才能做到定性準確呢? 所以,我的推演是,成長股的投資,要想獲得高的收益,一定不能買在高估值,道理很簡單,高估值下,高成長被抵消掉了很大一部分了。 然而,實踐中,高成長的股票,很少不是高估值的。尤其是長期高增長的股票。 道理還是很簡單,你知道高增長,別人同樣知道高增長。購買者和購買者競爭,高估值不可避免的。 接著,我們再來推演。 高成長的股票,要賺大錢,意味著要在低估值購買,至少也得是正常估值。否則,了不起也是和指數(shù)差不太多的收益。文中的三組數(shù)據(jù)體現(xiàn)出來了。 長期看,投資收益率幾乎和凈資產(chǎn)收益率差不多,但是,凈資產(chǎn),你是好幾倍溢價買進去的。這么個邏輯。 再來,就出現(xiàn)問題了,作為很多只股票的組合,你非常非常非常難以低估值建倉,遇到正常的估值都不易!尤其是高有效性的市場,只有在行業(yè)危機的時候,或者整個金融危機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xiàn)。當然,那種時候建倉買啥不能賺錢??? 所以,各位好朋友們,成長股投資,作為機械化的去建立一個組合,很明顯是有缺陷的。 缺陷就是“假設摩擦力不存在的話……”然而,摩擦力就是存在。 同樣的道理,假設低估值或者正常估值買入高增長的股票的話……然而,真實世界里,高增長的,長期好賽道高增長的,就是難以以正常估值建倉。更難以用低估值建倉了。尤其是在A股。 我想,這或許是格雷厄姆寫書的時候,沒有多花筆墨在這個領域的原因吧。因為,他志在留下普世的,能流傳的,能復制的,能盡可能避免運氣成分的一整套完整的,堅固的,綿長的系統(tǒng)。 那么,顯然,成長股很難以成為系統(tǒng)的投資。這種方式會有很多共性,但是,很難成為系統(tǒng)。尤其是可以復制的投資系統(tǒng)。或者說,這套系統(tǒng)沒有想象的穩(wěn)固。 請注意啊,成長股之父——菲利普.費雪。號稱收益率很高,具體的數(shù)據(jù)我查不出來。但是,他的兒子也在華爾街,可是,其兒子肯尼斯·費雪(Kenneth L.Fisher)的收益率就相對不是那么高。但是,格雷厄姆的門徒們,幾乎沒有很低的。都是統(tǒng)一的高。 不過,這件事美妙的地方在于,幾只成長股令人賺到瞠目結(jié)舌的錢,這種事情不但經(jīng)常發(fā)生,而且,雖然不能成為系統(tǒng),但是,卻有共性,有跡可循。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遇到這樣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格雷厄姆在職業(yè)生涯的末期,就是遇到了GEICO。 這只股票呈現(xiàn)出很經(jīng)典的煙蒂股的特性,然而,同時還保留著成長股的特性(困境反轉(zhuǎn))。他合二為一了! Duang! 這一刻,天雷勾動地火!格雷厄姆憑借這一次,賺了幾百倍。 好了,朋友們! 問題來了,這里純屬我自己瞎琢磨的啊。我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投資者是以高增長為主體的。典型的就是投資A股醫(yī)藥的朋友。醫(yī)藥我曾經(jīng)研究過,后來放棄了。謙和屋老文章中有詳細記錄。 恒瑞醫(yī)藥股東會參會記(醫(yī)學門外漢如何投資)(多圖費流量) 我發(fā)現(xiàn),醫(yī)藥就是很明顯的高增長,高估值的典型。估值幾乎永遠高高在上。這些年,除了賺到企業(yè)高增長的錢之外,還賺到了估值從高到更高的錢。 這很棒??! 另一種投資者就是以低估的公司為主體的。他們尋找低估的公司。不管是pe還是pb,反正,低估是其重點考量的屬性之一。很明顯的是投資銀行的朋友們。 2016年年初,我看A股銀行股(雪球刪掉這篇文章了……) 這兩種投資者是非常不同的投資者,頭腦中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投資觀。 在這里,我個人,個人啊,認為,買到超級成長股概率較大的是后者——以低估的公司為主體考量的投資者。他們有可能買到超級成長股。 邏輯是這樣推演的。 以低估值為重心考量的投資者,長年累月訓練的都是這種低估值的套路,在矮子里面拔將軍的方式。這些投資者熟悉這種低估值的環(huán)境,任何對未來的消息,不管好或者壞,他們都不太注重,多數(shù)關注的會是低估的程度。 而成長股跌到低估值,一定是出現(xiàn)問題了,所謂之落難的王子。要么行業(yè)有問題,要么企業(yè)有問題,要么整個金融環(huán)境有問題。 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專注于低估值的投資者很快能看到并發(fā)掘出這樣的股票。因為,進入他們的能力圈了。 當年,格雷厄姆對于慘不忍睹的GEICO就是這樣的。從天而降一個未來高成長的企業(yè),突然以很低的估值賣出來。那還有啥好說的呢? 而低估值的時候買入,將來反轉(zhuǎn)起來,是越來越好。企業(yè)從落難到正常,從正常到非凡。這個過程,估值與基本面是同步上漲的。只要不過快,容易拿住。所謂之戴維斯雙擊是也!~ 這里麻煩的是,估值增長過快,遠超業(yè)績增長。比如,茅臺從10pe買入,到30pe,其實,都是拿的住的。你專門投低估值的投資者也能拿的住。那么,光是吃這一塊的戴維斯雙擊,都夠夠的了!麻煩或許在哪里呢?在于30-60倍的時候,可能就很多人拿不住了。我本人就是……1100左右換倉滴!~ 那也不要緊。這種方式還是利大于弊。 等于說,致力于低估值企業(yè)研究的投資者,天生而幸運的有了一個屬于這些投資者的模式,好有趣,我認為,是——科學家模式。 就是說,你一輩子不成功,都沒關系,正常而平凡而已,沒啥,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對不?就像這些投資者,買低估,難以虧損,整體職業(yè)生涯的收益,不會太差。應該是超過指數(shù)基金的。但是,也像科學家一樣,假設一輩子成功一次,你就揚名天下,名留青史了。 好了,這是專注于低估值的投資者。是這么個情況。這是我自己瞎琢磨的啊。 另一類就是專注于好公司,高增長的公司。誠如我上文所說,由于長期的訓練,他們知道這些公司有多么好。所以,長期下來,都很能接受高估值,因為,不斷的更高的增長反饋著他們的判斷,你是對的!然后,更高的增長,同時又實現(xiàn)更高的估值,從而,再次得到正向的反饋。 然而,隱含的風險之一在于,整個模式有缺陷。這個模式是——飛行員模式。 就是,作為飛行員。你飛行一萬次,每次都好,安全,那么,你這一生,就是過得很好的一生。收入也高,社會地位也高。就像,高增長企業(yè)的投資者。這輩子不出問題的話,總歸是投資收益很棒的,大概率遠超指數(shù)的。 但是,模式有缺陷就還是有缺陷,就像舉著燃燒的火把沖過堆滿炸藥的倉庫,沒有爆炸也不能代表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因為,高增長伴生的高估值,可能在一輩子出現(xiàn)一次意外。這一次意外或許就是降落時,那么,成功一萬次的降落,失敗一次,就全部歸零了。 這是模式的缺陷啊,朋友們!模式的缺陷??! 我曾經(jīng)是50來倍買的恒瑞,最后八九十倍賣掉的。我知道,這種方式還是不適合我。我的投資體系如果是建立在這種模式上面,我肯定是睡不著的。 而且,這種訓練下的投資者,很難遇到用低估的價格買到好公司的時候。 你看啊,之前說過了,好公司出現(xiàn)低估的價格,一般是三種情況,第一種,企業(yè)出問題了。第二種,行業(yè)出問題了。而這兩種情況出現(xiàn),追尋好公司的投資者,就會把目光移開的。因為高增長的邏輯出現(xiàn)了問題。只有第三種,也就是只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能買到。那就是整個金融環(huán)境出問題了。這在概率上,是吃虧的。 以上,純粹是一家之言啊。瞎琢磨的。供各位參考斧正。 又扯遠了,拉回來…… ……價值=當期“正?!笔杖?(8.5+2g) G為未來7-10年的預計年均增長率。 這個公式中的具體數(shù)字主要是從這個理念中引申出來的:8.5的倍數(shù),對于一個增長率預測為零的公司來說是恰當?shù)摹6鴮τ谝粋€增長率預測為2.5%的公司來說,當前13.5的倍數(shù)也是可行的。 這里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不增長的企業(yè),8年半回本,是個正常的價格,與其價值是差不多匹配的。增長要是有2.5%的話,那么,市盈率按照13.5倍算,也是合理的。 這里我的理解是啥呢?我認為,要根據(jù)中國的實際情況做些調(diào)整??隙ㄒ紤]通脹進去的。因為那個年代的美國,通脹特別低。8年半回本,當然是不錯的。 現(xiàn)在的中國,很顯然,一家完全不增長的公司,按照8年半的時間去計算回本的話,是有些貴了的。 增長2.5%就能達到13.5倍市盈率也是有些偏貴了的。我估計要把實際的通脹加進去重新計算一下。 這里,我們要注意。我們看國外大師的書籍的時候,有些客觀環(huán)境,我們自己要做切換的。一個是通脹。一個是職業(yè)經(jīng)理人文化與創(chuàng)始人文化。這兩點,還是中外有別的。 ……在格雷厄姆早期的著作中,他反復強調(diào)著對于公司資產(chǎn)的評估。隨著他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他才逐步開始評估公司長期的盈利增長可能性。 ……以高價買入高價值的股票,只要這只股票真的很好,并不是大眾證券投資者們的主要矛盾,投資者主要的問題來自于,在公司處于較優(yōu)的狀態(tài)時,沒有對公司的真正情況予以了解,而花高價買了低價值的證券。 ……對于增長的真正有力論述來自于格雷厄姆在后來職業(yè)生涯中購買了大量的GEICO股票的經(jīng)歷。這一筆交易當時就占用了他四分之一的資產(chǎn)。但產(chǎn)出的收益卻高于所有其他投資的總和。他購買GEICO股票的價格為27美金。后來漲至54000美金。、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格雷厄姆盡管被廣泛的與價值投資聯(lián)系在一起,但他最大的一筆利潤卻來自于一個成長型公司。 這就是我這么多年研究格雷厄姆下來,印象最深的部分,和作者講的一模一樣。當年我就非常非常吃驚。世界上的事情當真這么奇妙么? 格雷厄姆像金庸筆下的虛竹一樣,沒想過練武術(shù),最后得了一身絕世武功。格雷厄姆也把重點放在所謂的價值股上,可是,最后賺了一筆天大的成長股的利潤。 天意??!~ ……巴菲特重點強調(diào)了執(zhí)行戰(zhàn)略時所需要的謹慎性。格雷厄姆不習慣于對他無法量化的資產(chǎn)賦予價格。而巴菲特則通常不對他所不理解的商業(yè)模式或產(chǎn)品進行投資。 這一段很重要啊,我研究過之后,認為,核心在于對公司中的“人力資產(chǎn)”的看法。我看過格雷厄姆的書籍之后,有個很大的體會。就是格雷厄姆幾乎不怎么談“人”。 我當時有個非常有趣的比喻。 我認為,格雷厄姆把投資變成了一種——解剖學。 就是當成沒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極致的解剖。 而巴菲特是把投資當成——生物學。 他的內(nèi)容,通常都是對企業(yè)的“非數(shù)字”方面進行大量的研究。 您要問我哪個更好? 朋友,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武術(shù),只有最好的武術(shù)家。 我個人認為,我自己主要在A股與港股市場,我會傾向于要用巴菲特的“生物學”為主體。原因在于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始人因素。 這個說起來,就是很長的話題了。好在我比較話癆。 是啥意思呢,在美國,很多公司已經(jīng)早就不是創(chuàng)始人在管理了。都是成熟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創(chuàng)始人的后代,擁有股權(quán),但是很多都不參與經(jīng)營。這樣,導致一個問題,就是公司的掌舵人實際上的權(quán)重降低了。 就是“人力資本”打了折扣的。 你想啊,職業(yè)經(jīng)理人是沒有創(chuàng)始人那樣的實際掌控力度,權(quán)利,威信,人脈等,都差一個級別的。 但是,美國也有特例。就是很多硅谷的企業(yè),就是創(chuàng)始人操持著。像之前谷歌,特斯拉,亞馬遜等,你們品品,是不是有不同。 而中國,職業(yè)經(jīng)理人把持的公司還是極少數(shù)的。大量的公司,都還是創(chuàng)始人在運營著。我曾經(jīng)參加過一個“家族財富傳承研討會”,那次很多都是創(chuàng)一代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孫子們來參會的。很有趣啊,我看那些創(chuàng)始人,六七十歲了,沒有一個想馬上退休的,都想干到生命最后一刻。你說,這樣的“人力資本”相對于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人力資本”,是不是大有不同?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格雷厄姆的體系,恰恰就缺少了對人力資本以及人力資本創(chuàng)造出來的商業(yè)模式,戰(zhàn)略等東西少有涉及。 那么,格雷厄姆這套投資體系,在現(xiàn)在的中國,就吃了一個虧了。這是結(jié)構(gòu)上吃的虧。等于,你一上手,你的拼圖就少一個板塊。 而巴菲特對這一塊就說得太多太多了。簡直就是一本教科書。我個人認為,要創(chuàng)業(yè)的朋友們,在創(chuàng)業(yè)之前,都應該把巴菲特的內(nèi)容好好的反復的讀上幾遍。能非常大的提升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率。 ……投資價值型公司的收益有2方面,一是股息,二是股票價格與內(nèi)在價值的資本化差額。 ……投資成長型公司的收益有3方面,一是股息,二是股票價格與內(nèi)在價值的資本化差額。三是內(nèi)在價值的長期增值。 各位,這個很重要啊,這是結(jié)構(gòu)上的優(yōu)勢。等于說,成長型的公司,在結(jié)構(gòu)上多出一塊收益。當然,股息一般來說要少一些。但是就結(jié)構(gòu)來看,是多了整整一塊出來了。 一般來說,是這樣的。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我持有恒大地產(chǎn)很多年了。我這幾年在恒大地產(chǎn)上的體驗就是,股息特別多,股票價格與內(nèi)在價值的資本化差額也特別大,即低估很大,還有就是這幾年下來,內(nèi)在價值的長期增值也非??捎^。 這種機會,就是我心心念念等待的用低估的價格買入優(yōu)質(zhì)的企業(yè)。(成長的企業(yè))哎,可遇不可求??!~ ……再投資率對于長線投資者是極大的挑戰(zhàn)。 ……大部分投資者都會選擇價值型公司作為首選的投資對象。綜合考慮到豐厚的股息以及良好的增長率,價值型公司在短期內(nèi)都不會遭到太大的波動。但是,對于長線投資者來說,很明顯,成長型公司才是他們的投資首選。 原因是,投資價值型公司在利用股息進行再投資的過程中,需要應對未來股價水平的脆弱性。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預測未來股價處于何種水平。 就是啥意思呢?假設你買了一堆的高股息的價值股,麻煩在于,每一次分紅之后,你再買入的時候,股價可能上漲了,那么,這筆再買入的投資,長期的收益實際上就降低了。只有一種可能會占到便宜,就是分紅之后,股票價格大跌(除權(quán)除息外),正好被你抄到底了。這樣,才會劃算。 可是,成長型公司不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尤其是不怎么分紅的成長型公司。(書中對此有具體數(shù)據(jù),我文章不贅述了。)尤其美國的股市有非常重的稅負。這個對長期的收益特別有影響。 ……釣到一條大魚是概率問題。釣到很多大魚則是方法問題了。 ……持有一只獨大的個股會給投資者帶來很大的風險,管理這種風險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堅定不移的去尋找,投資更多的“大魚”。 我個人就是在2019年開始應用這個思路的。 因為,我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個問題啊,就是,隨著成長股股價的上漲,隨之而來,這個成長股的占比變得巨大。 還是拿恒大地產(chǎn)舉例,我當時買入的時候,恒大占比我組合的比例是較低的,但是,后來漲了很多,我一度很煩惱,那時候吃喝不香,原因就是很糾結(jié),到底是賣掉,獲利了結(jié)呢?還是繼續(xù)持有,當然,后來我選擇了繼續(xù)持有,因為,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在一個股票越來越好的時候,賣出股票換得現(xiàn)金,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漲得太多了。后來也就坐了過山車。 2019年的時候,我才想明白這件事。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應該是有很多股票,建立一個平衡的股票池。這里面的股票越多越好,越不相關越好。當然,在實際情況中,很難找到這樣的機會。不過,這就是投資者的宿命。需要不斷的精進?。?/p> 我估計,這可能需要做一輩子…… ……我們發(fā)現(xiàn),季度財務報表跟長期股票表現(xiàn)之間的聯(lián)系,少之又少。而真正重要性在于,市場的過激反應(尤其是負面反應)給予有經(jīng)驗的投資者買入的好時機,短暫大幅下跌的價格可以幫有經(jīng)驗的投資者實現(xiàn)或者超過其預期資本回報率。 這個我自己的體會還是有一些的。明顯的就是當年東方雨虹有一次季報,說現(xiàn)金流不好了,隨后大跌。那時的加倉,至今我是實在浮盈了。后來洋河季報不好,但是跌幅較小?,F(xiàn)在還無法確定。再就是生物股份季報不好,也跌了些,現(xiàn)在看,也是不錯的。還一個就是偉星新材,季報不好,跌慘了跌慘了。我現(xiàn)在就等著…… 這個季報啊,很多人一出來就問我,我自己的感覺吧,我是真的不太看重的,原因是,要做季報的財務調(diào)節(jié),簡直……太簡單太簡單了吧。這個真是!如果季報能影響投資決策,那投資決策也太容易變化了不是? ……我們認為那些在經(jīng)濟危機中出售股票的投資者注定會做出災難性的錯誤決定。一個公司的未來價值是基于該公司的管理決策以及行業(yè)形勢,而不是宏觀經(jīng)濟形勢,媒體對經(jīng)濟問題的大肆宣傳讓投資者失去了理智。 對應現(xiàn)在的局面,各位,你品,你細品! ……促使我們從1998年5月6日開始為我們的客戶購買蘋果公司的股票……在我們完成第一批蘋果公司股票購買后,我們的平均成本為每股7.6美金。 ……在1998年8月5日以每股8.7美金的平均價再次買入蘋果公司的股票。 ……所以,我們利用價格暴跌補倉,這個時候的蘋果公司股票均值成本為13.9美金,少于蘋果公司報表上的二分之一的每股凈值。(2000年9月29日,蘋果當天暴跌52%) ……(還有一筆買于2001年10月11日,價格為8.81美金。) 但是,令人遺憾的事情是,要么作者買入蘋果的倉位不夠,要么他賣早了。因為,作者的公司DGI的年化收益在14%左右的樣子。但是,按照其建倉成本,蘋果距今漲了好幾百倍了…… 作者寫這本書在2012-2013年的樣子,蘋果從那時候到今天2020年2月17號,蘋果又漲了四五倍的樣子。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從而也反應了,至少,作者書中的道理是很對的。只是,由于其是做資產(chǎn)管理,面對客戶而不是自己的錢。多了很多限制與麻煩。 希望作者從1998年開始,自己就買了蘋果公司的股票,并持有到今天。 哎呀,說多了,奔著一萬五千字去了。不說了,各位,這本書值得好好閱讀,我自己是收獲巨大。 這次疫情,讓這個世界多了很多遺憾。或許,這是中國將來成為世界最大以及最強的國家所必須經(jīng)歷的挫折吧。 希望各位好朋友們,闔家幸福,身體安康。 人啊,投資的人啊,這輩子賺的錢的總數(shù)=本金*收益率*投資年限。初入投資領域,總覺得,收益率提升這件事,是最容易的,巴菲特問鼎首富,二富,不過2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一年兩個漲停板,提升起來,應該很容易。 學習了幾年之后,才知道,容易?嘿嘿嘿,難于上青天??! 后來就覺得,增加本金這件事,比較容易吧,結(jié)果呢,把存款搬家到股市之后,就發(fā)覺,再要大幅度增加本金,也很難哦! 于是,覺得,延長投資年限這件事,總是容易的吧?都是這么算的,早點投資,那么,投資年限不就能很長么? 這次疫情之后,才發(fā)現(xiàn),投資年限的延長,或許才是最難的!增加本金,提升收益率,尚且人力還有辦法!而延長投資年限這件事,多數(shù)是由老天爺決定的…… 武漢的朋友們,加油!湖北的朋友們,加油!中國,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