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貝茨在1975年的一次采訪中說道:“從毫無頭緒,到列出(飛行)計劃,再到最終圓滿完成任務,我對此感到驕傲……當時正處在,你要利用掌握的一切手段(結束戰(zhàn)爭)?!?/p> 在二戰(zhàn)時期,為了早日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徹底擊敗日本,摧毀日本人的意志。美國政府決定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一顆原子彈,畢竟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以及提出的“玉碎計劃”,讓美國人有些頭痛。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決定投擲原子彈。其次就是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研制成功的國家,他們也想著在實戰(zhàn)中看一下原子彈的真實威力如何,這便有了二戰(zhàn)廣島原子彈的爆炸。 這個炸彈從投放到爆炸僅僅43秒,很多人都好奇當時飛機上的駕駛員是如何逃生的?畢竟原子彈的威力大家也應該有所耳聞,當時廣島幾乎是變成了“火的海洋”,不僅僅是建筑物遭到破壞,現(xiàn)場更是一片狼藉。哪怕距離比較遠的地區(qū),也是受到了它的波及。 這個代號“小男孩”的原子彈在爆炸之后,14萬人瞬間喪生火海,第一顆原子彈在日本本土造成極大的震懾力。當時執(zhí)行任務的蒂貝茨少校在戰(zhàn)爭結束之后,一直到2007年去世,終年92歲。 其實想要保證駕駛人員的安全,這個過程的關鍵,主要在于三個方面,飛行高度,飛行速度,以及駕駛員的水平。投擲原子彈這個過程,美國事先也已經研究了很多次,也是為了避免意外發(fā)生。尤其是考慮到風向等不確定因素,這些問題都已經是提前預料到。當時一開始如果說,投擲最好的地點,一開始選擇在日本首都,但是考慮到各種原因,最后將其定在廣島。 當時美國為了保證飛機上人員的性命,尤其是確保這次行動的成功,準備了B-29轟炸機。這款轟炸機在當時算是最先進,被譽為“空中堡壘”,載重量比較大,飛行速度相當快。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600多公里,而且飛機機身也是十分堅固,不容易破壞。另外考慮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輻射問題,要躲過這個沖擊波,當時機組人員穿好相關防輻射設備。 因為原子彈的空爆威力要大于地震,所以科學家測算,只要距離爆炸中心13公里,才能保證駕駛人員的安全。所以如何在這個時間,盡最大努力逃到這個范圍,才是一開始研究重要任務。丟下原子彈45秒以后,這個炸彈爆炸,飛機受到一股氣流沖擊,機體也是有很不穩(wěn)定,不過這一切都在預料當中。而駕駛員按照預定路線行駕駛,順利度過這個危機。 原子能爆炸主要是在橫向發(fā)展,縱向的話只能感受到氣溫的變化。這架飛機的戰(zhàn)斗力,每小時能夠跑出600公里。等到投擲以后,飛機以155度轉角掉頭行駛,短暫俯沖以后迅速逃離。 其實這個逃跑路線,都是經過精密測算。當時原子彈爆炸的地點,是在距離地面550米位置。而從萬里扔下到這個位置,大約需要花費40多秒時間。只要能夠在這個時間范圍之內,能夠讓飛行員駕駛飛機逃離到距離爆炸地點13公里位置,基本上就沒有問題。 除了周密制定駕駛路線以外,執(zhí)行這個任務的駕駛員都是美國精挑細選的“精英”。 畢竟美國政府為了實施這個計劃,秘密排練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并不意外。在駕駛過程中,他們對于駕駛路線心中十分清楚,保證行動過程的順利。事實上他們在投擲原子彈30秒以后,就已經順利逃離了安全范圍,而這個無疑保證了他們的安全。 同時在原子彈爆炸的同時,一同前往投放原子彈的還有原子彈技術專家。他們隨同飛機,作為技術指導,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飛行員躲過了一劫。為了能夠保證原子彈可以成功地投放,飛行員蒂貝茨以及隨行機組人員,都隨身攜帶了氰化物,目的就是為將這次計劃成功實施。當然,他們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總結 飽受爭議的蒂貝茨,雖然成功都引爆了原子彈。但是在之后的生活中,他卻遭受到了世人的非議。其實如果人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話,或許就可以解釋一切。因為原子彈的成功引爆,加速了二戰(zhàn)的結束。 飛行員能夠在短短的43秒的時間可以成功地返回,并且不受到原子彈的侵害,一是飛行員的技術過硬,另外一個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先計劃好了的,所以美軍飛機自然可以成功逃脫。 圖片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