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知道,山西簡稱“晉”,但一問起其別稱為何叫“三晉”時,許多人卻回答不上來。為此,筆者想通過這篇文章,講出個一二三來。如何講,咱就從晉文公創(chuàng)設的“六卿”制度講起。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汲取其父晉獻公當政時家族成員自相殘殺、危及國政的教訓,毅然推出了一項改革措施,即把晉國公子們統統趕到國外去,讓家族之外的異姓人來輔助他執(zhí)政。 具體講,就是設立中軍、上軍和下軍,叫“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佐。地位從高到低分別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并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執(zhí)政,稱為“三軍六卿”。自此,晉國“六卿”政體制度建立。 晉文公之后,這一制度歷經數次變動,到晉悼公時,又恢復了“三軍六卿”建制。 公元前550年,也就是晉平公八年,涉及六卿的各家族經過爭斗兼并,剩下了韓氏、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據一卿位,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成了晉國有名的六大家族。 晉國“六卿”封地分布示意圖 這一制度,軍政合一,出將入相,激發(fā)了六卿家族成員建功立業(yè)的積極性,為晉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中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晉平公執(zhí)政后期,由于大興土木、不務政事,難以駕馭六卿,致使大權旁落。 自此始,六卿開始在晉國逐漸坐大,在與晉國公室爭權奪利的同時,還相互兼并,一步步把晉國推向了滅亡的境地。 趙鞅殺了趙午,引發(fā)“六卿”內訌 公元前511年,晉平公的曾孫姬午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定公。 公元前509年,六卿之一、代表魏氏家族的正卿魏舒去世,其子魏取成了魏氏家族的掌門人。 但晉定公把執(zhí)政大權交給士鞅,士鞅成了正卿。 士鞅,六卿之一,是范氏家族的掌門人。范氏由此躍居為晉國第一大家族。 士鞅報復心理極強,下令降低魏舒安葬規(guī)格,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規(guī)格下葬;還利用一切手段壓制打擊六卿之一、趙氏家族的掌門人趙鞅。 但趙鞅不與之計較,而是韜光養(yǎng)晦,在自己的邑地,積極進行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 公元前501年,士鞅去世。其子士吉射成了范氏家族的掌門人。 晉定公讓荀礫接手,成為晉國正卿。 荀礫,六卿之一,智氏家族的掌門人。 公元前500年,趙氏掌門人趙鞅領兵攻打衛(wèi)國,衛(wèi)人懼,進貢五百戶人家給趙鞅,趙鞅將其放在族兄邯鄲大夫趙午那里。 公元前497年,趙鞅請趙午歸還那五百戶人家。趙午回去與父親兄弟商量,他們不同意,于是背約。趙鞅發(fā)怒,逮捕午,囚禁在晉陽,不奏請晉定公就把午殺了。 趙午之子趙稷大為惱火,就在邯鄲發(fā)動叛亂。 趙午是六卿之一、中行(háng)氏家族掌門人荀寅的外甥。中行(háng)氏家族和范氏家族又有姻親關系,所以,趙午的叛亂得到了這兩大家族掌門人荀寅、士吉射的支持。他們就利用當時晉國國君晉定公的名義討伐趙鞅,并且宣布他為叛賊。 鐵之戰(zhàn),“六卿”變“四卿” 趙鞅被迫逃到晉陽,死守城門。 當然,趙鞅也不是孤軍奮戰(zhàn)。荀躒聯合魏氏家族掌門人魏侈(此時魏取已去世,魏氏卿位由其子魏侈繼承)、韓氏家族掌門人韓不信奉晉定公之命,幫助趙鞅。 這時,六卿就形成了兩大陣營: 中行氏和范氏:支持趙午叛亂 趙氏、智氏、魏氏、韓氏:反對趙午叛亂 結局是,荀寅和士吉射敗逃至朝歌,標志著中行氏和范氏轉為下風。 但是,趙鞅對中行氏和范氏的清算還沒完。 這是因為,逃至朝歌的荀寅和士吉射還有反撲趙鞅的機會,特別是得到了齊國的支持,因此,趙鞅下決心要清除心頭之患。 公元前493年,趙鞅得知,齊國為了救援士吉射和荀寅,決定向朝歌輸送一千車糧食。糧車出齊境之后,由鄭國的罕達、駟弘接應護送。趙鞅立即移兵攔擊。在“鐵”這個地方(今河北濮陽西北)與鄭軍交戰(zhàn)。 當時,趙鞅所率之軍,兵員和戰(zhàn)車數量都不及鄭軍,為激勵士氣,趙鞅發(fā)布了戰(zhàn)前動員,“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p> 誓辭明確表示了論功行賞的政策,不僅鼓勵了廣大將士,更為趙簡子爭取到各階層民眾的支持,取得了鐵之戰(zhàn)的勝利。 鐵之戰(zhàn)后,范氏、中行氏一蹶不振。 公元前490年,趙鞅最終戰(zhàn)勝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兩家的土地,至此晉國卿族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 公元前490年,智、趙、韓、魏四家封地分布示意圖 趙鞅乘機徹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晉國的勢力,將晉國本來的三軍六卿格局,裁減為二軍四卿。晉國政局由趙氏、智氏、魏氏、韓氏這四卿掌控。 趙無恤利用張孟談之計,聯合韓魏,滅了智家 晉國四卿之中,智氏實力最強,就以晉國國君討伐越國為由,要求韓、趙、魏三家各獻出100畝土地給國君。實際上,智伯瑤是想削弱三家力量,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地盤。 韓康子和魏桓子害怕智伯瑤,乖乖交出了土地,而趙襄子卻不給智伯瑤面子,還說:“土地是祖宗留下來的,決不能拿來送人情?!?/p> 公元前455年,智氏聯合韓、趙兩家進攻趙氏,并承諾打敗趙襄子后,一起瓜分他的土地。 趙襄子勢單力薄,不敢與三家聯軍正面對抗,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晉陽城池堅固,糧草充足,易守難攻,適合打持久戰(zhàn)。 由于趙襄子早有防備,智、韓、魏三家軍隊圍攻晉陽城長達三個月,卻毫無進展。一天,智伯瑤望著城邊流過的晉河犯愁,突然計上心來:筑壩攔河,水淹晉陽城。 智伯瑤決定筑壩攔河,水淹晉陽城(繪畫) 韓康子和魏桓子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于是派人筑起大壩,攔截晉河。待到雨季來臨,河水猛漲,智氏命人挖開河壩,頓時滔滔洪水涌向晉陽城。趙襄子率眾加緊防守,誓死不降,又堅持抵抗了兩年多的時間。 直到公元前453年,眼看晉陽城中積水越來越多,房屋塌了不少,糧食也快要吃完了,趙襄子心急如焚。 這時,大臣張孟談向他獻計說:“城外三家面和心不和,我可以說服韓、魏兩家,與我們聯合起來對付智氏。”趙襄子大喜,好像一下子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派人護送張孟談出城。 張孟談見了韓康子和魏桓子,對他們說:“如今晉陽城快被淹了,我們趙家眼看就要亡了。那么,智氏接下來會對付誰呢?你們兩家的都城和晉陽城一樣,也是臨河而建,智氏難道不會用同樣方法攻城嗎?”兩人一聽,大驚失色,連忙坐下來,與張孟談商量如何對付智氏。他們最終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水淹智氏軍營,然后共同滅了智氏。 當晚,韓康子和魏桓子秘密派人在河壩上掘開一個大缺口,將大水引向北岸的智氏軍營。智伯瑤毫無準備,倉促應戰(zhàn),被韓、魏兩家打敗后,率領殘兵敗將渡河南逃。結果一上岸就遭到趙氏的迎頭痛擊,智伯瑤在亂軍中被殺。 周天子做了個順水人情,導致“三家分晉”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占韓魏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這個時候,晉國的國君是晉烈公,對趙、韓、魏三卿根本管不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fā)使者到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 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此時的晉國,大部分土地已被三家瓜分,晉國國君晉烈公干生氣,沒辦法。 晉烈公死后,其子即位,是為晉孝公。晉孝公徒有虛名,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于公元前369年被韓氏和趙氏從國都遷出,在屯留(今長治市屯留縣)安了家。十年后,韓國攻占屯留,又將晉孝公遷到了端氏(今沁水縣西城村)。 此后,晉孝公去世,晉靜公即位。他是晉國最后一位國君。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公室僅有的土地,廢靜公為庶人,并將晉靜公和晉國公室遷回屯留,具體位于現在屯留縣的姬村。至此,晉國徹底滅亡。 韓、趙、魏三家分晉(繪畫) 公元前349年,已經逃到洛陽的晉靜公被韓王派去的刺客韓玘殺害。 “三家分晉”,是“六卿”長期爭斗、兼并的結果,這是該制度創(chuàng)始人晉文公一輩子都想不到的結果。這一很好的制度之所以導致晉國覆滅,是因為從晉定公到末代晉君晉靜公,一代不如一代,不會利用“六卿”鞏固君權,反而讓“六卿”挾制了君權。這一問題,在封建社會時有發(fā)生,除“六卿”專權外,還外戚、宦官等勢力專權。當然,這種情況出現,往往發(fā)生在無能的君主身上,這是“家天下”的封建時代無法改變的現實。 再一點是,“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了,戰(zhàn)國時代開始了。瓜分晉國的趙、韓、魏已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三雄”,其國君們將面臨趙政統一天下的殘酷戰(zhàn)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