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帖》真跡不傳,有宋刻本,明代重刻,如今西安碑林。全帖六行30字,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yī)案。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這幅作品開頭的三個字,寫得還比較規(guī)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從第四字開始,便每行一筆到底,上下映帶,纏綿相連,越寫越快,越寫越狂,越寫越奇,意象迭出,顛味十足,將草書的情境表現發(fā)揮到了極致。可以看出,張旭這種縱橫豪放的情懷,張揚恣肆的宣泄,泰山壓頂的氣概,變幻莫測的態(tài)勢,在奮筆疾書的狂草中,橫空出世,讓觀者驚心動魄。 《肚痛帖》是張旭的代表作,是狂放大膽書風的代表。字如飛瀑奔瀉,時而濃墨粗筆,沉穩(wěn)遒邁,時而細筆如絲,連綿直下,氣勢連貫,渾若天成。在粗與細、輕與重、虛與實、斷與連、疏與密、開與合、狂與正之間回環(huán)往復,將諸多矛盾不可思議地合而為一,表現出如此的合諧一致,展現出一幅氣韻生動、生機勃勃、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天馬行空的胸襟與氣質,無處不體現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藝術沖動和無拘無束。明王世貞跋:“張長史冊痛帖》及千文數行,出鬼入神,惝怳不可測?!鼻鍙埻肚鍍x閣題跋》云:“顛、素俱善草書,顛以《肚痛帖》為最,素以《圣母帖》為最?!?/span> 張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并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并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先后任左率府長史、金吾長史,因而被世人稱為“張長史”;張旭書法風格最突出的特點是“狂逸”。 張旭《肚痛帖》欣賞: 釋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1、關于釋文 出現了三個“冷”,從字形上看,第二行、第四行的兩個“冷”與第四行的有明顯差異,我總是趨向于,前兩者更接近于“臨”的草書字形。 2、書寫節(jié)奏 我們從總體上感受這個帖的章法,會想到孫過庭的這句話:“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前一句,“導之則泉注”,說的是線條的流動之美,涓涓細流,靜靜地流動。后一句“頓之則山安”,沉實、渾厚,說的是點畫的渾厚之狀。這兩點在《忽肚痛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前兩個字“忽肚”,純粹頓挫,點畫沉實,從第三個字“痛”的左下部分開始流動起來,第二行的“是臨”流動后的節(jié)奏變化,第三行是純粹的奔流之下,第四行兩端頓挫,中間流動,第五行到“計”開始放縱至收尾。這是書寫節(jié)奏的變化,這種流動與頓挫的穿插進行,使得視覺感受豐富起來。 3、章法 虛實關系,非常清晰。線條的輕重形成了整個作品的虛實關系。開始比較重,末尾重,中間輕。 4、中軸線的變化 從第二行開始,各行的末端都是向左下傾斜,每行是一條曲線。你看這細節(jié),已經影響了整體章法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