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藝術,孔子在《論語·述而》說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宣和畫譜》:"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也者,雖志道之士所不能忘,然特游之而已。"
一、概述
我們直接從中國繪畫成為獨立藝術開始聊起,漢朝以前的繪畫主要以帛畫和壁畫為主,我們后面會簡要介紹兩幅非衣帛畫。
兩晉時期,以六朝四大家為代表的藝術家(顧愷之、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繪畫從此成為一門獨立藝術。
隋朝,以展子虔的《游春圖》為代表,山水畫開始獨立,開啟了"金碧山水""青綠山水"畫的時代。
唐朝是人物畫的頂峰時期,王維以一幅《輞川圖》,成為水墨山水畫的祖師爺,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至此,青綠山水畫與水墨山水畫開始分野。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則成為"北宗"山水畫之祖,隋以來的"金碧山水"被父子倆改造成了"青綠山水"。董其昌把王維和李思訓視為"水墨"和"青綠"畫法風格的始祖,并從此倡中國山水畫分"南北宗"之說。
吳道子,以一幅《送子天王圖》,成為一代"畫圣",留下"吳帶當風"的畫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成為唐朝仕女畫的巔峰。
五代十國,時局動蕩,中原割據,南唐顧閎中一幅《韓熙載夜宴圖》的情報諜畫,成為傳世名作。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簡稱荊關董巨)四大家,成為"唐風"至"宋格"的一大橋梁。明王世貞說:"山水至二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二李指李思訓父子)。
宋朝是中國美術史的黃金時代,以"北宋三大家"(李成、董源、范寬)為代表的一幫文人,醉心于書畫。李成作為北派山水畫帶頭大哥,師承于荊、關,喜歡畫郊野平遠曠闊的風景,好用淡墨,惜墨如金;畫山石如卷云,人稱"卷云皴";畫寒林,開創(chuàng)"蟹爪"法。董源(董源歷經五代宋初,因此他即是五代"四大家"之一,也是宋初"三大家"之一),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山水畫初師荊浩,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米芾父子、趙孟頫、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均受董源影響,形成畫壇一大流派。范寬初學李成,后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
米芾、米友仁父子山水畫是戲墨風格,特別是米芾(人稱"米癲"),書法、繪畫均是一流,書法上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后來,連老大宋徽宗都帶頭搞創(chuàng)作,熱愛畫花鳥畫,是少有的藝術型皇帝(巧了,在他之前還有一個叫李煜的,哥倆的藝術水準都很高,但執(zhí)政水平都很低,都成了亡國奴)。他創(chuàng)立的"瘦金體",連米芾都極力恭維。
宋徽宗時供職于翰林圖畫院的張擇端,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一幅《清明上河圖》流芳百世,這幅畫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
北宋亡國后,宋人南渡,成立偏安一隅的南宋皇朝。南宋院體山水畫家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代表,合稱"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劉馬夏"之稱,自此南派山水畫穩(wěn)壓北派。
李唐作為南宋四大家之首,其畫法變小斧劈而創(chuàng)大斧劈,筆意不凡,使人產生一種"神驚目眩"的威壓之感,連高宗都稱贊"李唐可比唐李思訓",人物絕類李公麟(李公麟是北宋"白描大師",《五馬圖》《維摩詰圖》標志著單線勾勒的技法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巨大成就,被后人敬為第一大手筆、百代宗師)。
劉松年(自號劉清波,因清波門又稱南"暗門",故外號"暗門劉")畫學李唐,山水畫風格繼承董源、巨然,常畫西湖,在技法上劉松年變李唐的"斧劈皴"為小筆觸的"刮鐵皴",又因題材多園林小景,人稱"小景山水"。
馬遠有"馬一角"之稱,意指馬遠多作山水一角之景致,具有"水墨蒼勁"的風格。夏圭則有"夏半邊"之稱,意指夏圭多作山水灘岸林帶半邊之景致。夏圭善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人稱"拖泥帶水皴"。馬遠、夏圭時稱"馬夏",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大畫家。
元明清三朝是中國文人的噩夢,元、清兩朝是外族入侵,文人地位低,"百無一用是書生"。明朝老朱家對文人下手更狠,朝堂之上就可以把文人士大夫的褲子拔下實施廷杖,文人士大夫上朝如上墳。文人仕途無望,隱居避世,寄情于山水和藝術,"喪文化"可以在這里找到源頭。
趙孟頫[fǔ]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號松雪道人,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山水取法董源、李成,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稱"作畫貴在有古意,如果沒有古意,即使再精細也沒用",被稱為"元人冠冕"。明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趙孟頫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創(chuàng)"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世人都說趙孟頫是懦夫,但沒人知道他的勇氣,"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惟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元四家"的畫風從董源、巨然發(fā)展而來,重筆墨,尚意趣,畫中結合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主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關于元四家,主要有二說:一說指趙孟頫、吳鎮(zhèn)、黃公望、王蒙四人(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二說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四人(明代董其昌《容臺別集·畫旨》)。
元四家之后是"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他們均為南直隸蘇州府人,活躍于今蘇州(別稱"吳門")地區(qū),所以又稱為"吳門四杰"。沈周、文征明是吳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他們的繪畫創(chuàng)作以山水為主。唐寅詩書畫俱佳,號稱"江南第一才子"。除董其昌外,明四家是作品中存有真?zhèn)螁栴}最多的畫家。
董其昌擅山水畫,師法于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是明末松江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兼有"顏骨趙姿"之美。董其昌一生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繁多,而且經常臨仿古人的繪畫和詩帖。書法至董其昌,"六體""八法"無所不精,時人評價: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在當時可以說是"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董其昌的作品雖然被稱為"書家神品",但人品卻多有爭議。
徐渭和陳洪綬是明朝兩位個性最為突出的畫家。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均有建樹,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才子"。徐渭是"潑墨大寫意畫派"創(chuàng)始人,也是"青藤畫派"的鼻祖,其畫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出色,開創(chuàng)一代畫風,對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陳洪綬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還經常為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插圖,獨霸人物畫壇。陳洪綬的人物畫成就,被尊為"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學者還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xiàn)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清初四僧",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漸江(弘仁),石濤和八大山人是明宗室后裔,石溪和弘仁是明朝遺民,他們借畫抒寫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氣,藝術上主張"借古開今",反對陳陳相因,標新立異,獨抒性靈,其中石濤、朱耷成就最為顯著。
"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時敏的孫子)和王翚[huī],作畫喜歡仿古,以山水畫為主,影響畫壇三百余年。其中,王時敏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四王"之首;王翚則被稱為清初畫圣。四王加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
清朝中期,在揚州周邊活躍著一批書畫家,他們精通詩、書、畫,作品風格鮮明,不拘古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以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等八人最為著名,被稱為"揚州八怪"。
到了近現(xiàn)代,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吳昌碩、潘天壽、黃賓虹、林風眠、李苦禪、李可染、黃胄被稱為十大畫家。此外,還有融合中西方藝術的常玉、吳冠中、趙無極等大師,以及超現(xiàn)實主義的冷軍等,為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