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陳姓名老中醫(yī)秘方集(下)

 永kzmznah1htt0 2020-12-12

29.解邪化飲(陳伯元方)

  【處方】參須5克(加蒸兌),麥冬10克,前胡10克,杏仁10克,法夏10克,陳皮5克,吳茱萸6克,黃連2克,砂仁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

【主治】嘔吐

30.骨刺消酒(陳光憲方)

【處方】懷牛膝30g杜仲30g桑寄生30g續(xù)斷30g當歸30g川芎24g紅花30g丹參45g蘇木24g土鱉30g地牯牛500只桂枝30g木通24g枳殼30g麝香3g骨碎補30g制二烏各10g甘草10g

【用法】上藥用原度酒5斤密封浸泡兩周后服用,每次服15ml,日服兩次。

【主治】特效根治骨質(zhì)增生,骨刺消酒是目前唯一能根治骨質(zhì)增生的特效藥,堅持服用半年到一年,骨刺能完全消除。

31.散偏湯(陳明方)

【處方】川芎30克,郁李仁6克,柴胡10克,制香附15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白芥子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劑,分兩次用??煺咭粍┘从?/p>

【主治】偏頭痛(一側(cè)或兩側(cè)頭疼,漲痛、跳痛、刺痛)、頭暈?zāi)繚q、心煩易怒。

32.麻杏前胡飲(陳天然方)

【處方】蜜麻黃10克,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甘草5克,前胡12克,桔梗15克,紫苑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燥濕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四時咳嗽,慢性咳喘。癥見咳嗽吐痰,痰多色白易咯,胸中郁悶不舒,或氣喘而少氣懶言,或痰多伴惡心嘔吐,或口渴而痰多黃稠,或痰涎清稀而背心冷,舌淡苔白或薄黃,脈滑或弦滑。

【加減】冬日風(fēng)寒咳嗽者,加紫蘇、薄荷以解表散寒止咳;春天風(fēng)熱咳嗽者,加菊花、桑葉以疏風(fēng)清熱止咳;夏日痰濕咳嗽者,藿香、香茹以清暑祛痰;秋燥咳嗽者,加梨皮、沙參以潤肺止咳。痰多咳嗽者,加蘇子、萊菔子、白芥子等化痰止咳;痰涎清稀者,加細辛、干姜以溫化痰飲;痰多黏稠者,加浙貝母、知母以化痰散結(jié);痰多黃稠,胸悶不適者,加黃芩、枇杷葉、瓜蔞殼以清熱寬胸順氣;咳嗽氣喘者,加厚樸、萊菔子以降氣平喘;氣虛氣短者,加白果、五味子以補氣斂肺止咳;陰虛咳嗽者,加地骨皮、麥冬以滋陰潤肺止咳。

【簡介】陳天然,男,1950年生。第三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xué)術(shù)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師,四川省劍閣縣中醫(yī)院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四川省名中醫(yī),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兼職教授。陳天然1965年隨叔父學(xué)醫(yī)3年,后執(zhí)醫(yī)鄉(xiāng)里和鎮(zhèn)衛(wèi)生院,1976年調(diào)劍閣縣中醫(yī)院,又拜師和侍醫(yī)川北名中醫(yī)王柄如先生,在縣中醫(yī)院一直從事臨床和管理工作,曾先后擔任副院長、院長、書記、縣衛(wèi)生局副局長。

33.通竅湯(陳仁華方)

【處方】金銀花、蒼耳子各15克,大薊10克,辛夷、菊花、黃芩各9克,白芷、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8~10劑為1療程。一般需1~2療程,最多3療程。

【功效】芳香通竅,祛風(fēng)清熱。

【主治】鼻淵。

【方源】陳仁華《集驗百病良方》

34.外陰潰瘍方(陳玉琦方)

【處方】樟丹40克,生蛤粉50克,爐甘石20克,上冰片5分。

【用法】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貯瓶備用,勿泄氣。用時取本散適量,用香油調(diào)勻成糊狀,涂在外陰潰瘍處,每日涂2次。至愈為度。

【功用】燥濕止癢,去腐生肌。

【主治】陰蝕、女陰潰瘍。

【方源】陳玉琦《名醫(yī)秘方匯萃》

35.咳喘止血湯(陳國藩方)

【處方】生地25克,功勞葉25克,仙鶴草25克,百部草25克,白芨15克,百合50克,天冬25克,沙參20克,煅花蕊石20克,秋石10克,三七粉7.5克(分3次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效】養(yǎng)陰清肺寧絡(luò)。

 【主治】陰虛肺熱咳喘 

36.柴芍龍牡湯(陳源生方)

【處方】柴胡12g 白芍24g 龍骨24g 牡蠣24g 玉竹15g 茯苓12g 甘草6g

【主治】抑郁癥,諸凡氣郁血虛、肝陰不足、肝腎陰虛、風(fēng)陽上擾、心神不寧、心腎不交所引起的頭痛、眩暈、心悸、怔忡、耳鳴、耳聾、不寐、多夢、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小兒夜啼、婦科崩漏帶下以及癲癇、癲狂等?。?/p>

【方源】《傷寒論》柴胡加龍骨蠣湯化裁而成。

37.緩痙鎮(zhèn)咳湯(陳光祖)

【處方】蜈蚣2克(沖服),僵蠶4克,地龍、鵝不食草各6克,南天竹子、天漿殼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熱化痰、緩痙鎮(zhèn)咳。

【主治】百日咳痙咳期。

【加減】臨證應(yīng)用,可隨證加減。

【方源】陳光祖《名醫(yī)治驗良方》

38.溫肺化飲湯(張先五)

【處方】半夏、麻黃、五味子、干姜、天竹黃、貝母、甘草各10克,細辛3克,百部、葶藶子各15克。

【用法】用水先煎麻黃,除去浮沫后再加余藥,水煎30分鐘至煎成藥液200毫升。1~3歲每日服70毫升、4~10歲服100毫升,11~16歲服150毫升,分早、晚兩次服。

【功用】溫肺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百日咳(屬寒邪束肺者)。

【加減】腹脹便溏者,去葶藶子,加白術(shù)、茯苓各10克,砂仁6克;自汗者,加桂枝6克,白芍10克;寒熱互作者,加柴胡10克。

【方源】張先五《中醫(yī)雜志》(10)1989年

39.百旋龍赭湯(陳建平)

【處方】百部10克,旋覆花6克(包煎),地龍5克,代赭石15克(打碎),大貝母、天冬、麥冬各6克,黃芩3克,炙枇杷葉1張。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肅肺解痙、化痰止咳。

【主治】小兒百日咳之肺陰虛者。

【加減】咳而嘔吐痰涎者,加川連、陳皮、法半夏;舌苔黃膩者,加蔞仁泥、黛蛤散(包);痙攣性咳嗽較劇者,加白僵蠶、制膽南星、全蝎;咳而鼻衄及球結(jié)膜出血者,加白茅根、藕節(jié)炭、生地炭、蒲黃炭。

【方源】陳建平《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40.清玉止崩湯 (陳治恒方)

【處方】 生地15g 歸尾10g 川芎10g 赤芍10g 丹皮10g 黃連10g 黃芩12g 茯苓10g 半夏10g 陳皮10g 甘草3g 炒香附12g 蒼術(shù)(米泔水浸,炒)10g 柴胡8g 升麻10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清熱涼血、祛瘀生新

【主治】可用于治療時近絕經(jīng)之年齡,崩中不止。

41.參蘇飲加味(陳德興)

【處方】人參6g 茯苓10g 陳皮6g 半夏10g 蘇葉10g 前胡10g 葛根12g桔梗10g 柴胡10g 枳殼10g 木香6g 炙甘草6g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主治】咳嗽,肺氣不固型。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白,遇風(fēng)頻作,入夜咳甚,肢倦乏力,氣短懶言。

42.頭痛方(陳緒倫方)

 【處方】黃芩(酒炒)8g 白芍10g 菊花10g 蔓荊子6g 生地黃15g 當歸10g 川芎5g 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降火,清熱祛風(fēng)。

【主治】治療風(fēng)熱頭痛。 

【加減】兩眼、巔頂脹痛,加石決明(先煎)15g;前額脹痛并見脈大苔黃,加生石膏(先煎)30g;中焦有濕,脘悶腹脹,或肝膽風(fēng)熱犯胃作嘔,去生地黃、甘草,加法半夏8g,化橘紅6g,茯苓10g;風(fēng)熱邪氣宣降不解,加生龍骨(先煎)15g,生牡蠣(先煎)25g;風(fēng)邪頑擾頭痛難已,加全蝎(碾末)6g沖服;風(fēng)邪、實火循膽脈逆沖,耳后、頸側(cè)筋脈脹痛,去生地黃、川芎、甘草,加膽南星6g,僵蠶10g,鉤藤10g。

43.麻夏石甘湯(陳寶明方)

[處方]麻黃6~10 克,生石膏 15~30 克,夏枯草 20~30 克,生甘草 5~9 克。[用法]早晚各1劑,水煎服。

[主治]治療急性結(jié)膜炎 

[方源]陳寶明北京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2 

44.吳苓湯(陳鏡開方)

 【處方】吳茱萸10~30克,黨參15克,羌活3克,大棗、茯苓、桂枝各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效】補虛溫中,健脾滲濕,祛痰。

 【主治】美尼爾氏綜合征。

【方源】陳鏡開《千家妙方·下》

45.頭痛方(陳緒綸方)

【處方】黃芩(酒炒)8克,白芍、菊花各10克,蔓荊子6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川芎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效】滋陰降火,清熱祛風(fēng)。

【主治】風(fēng)熱頭痛,特別是對長期頭痛、久治不愈的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加減】兩眼、巔頂脹痛加石決明15克;前額脹痛并見脈大、苔黃加生石膏30克;中焦有濕、脘悶腹脹,或肝旺風(fēng)熱犯胃作嘔,去生地黃、甘草加法半夏8克,化橘紅6克,茯苓10克;風(fēng)熱邪氣宣降不解,加生龍骨15克,生牡蠣25克;風(fēng)邪頑擾,頭痛難忍加全蝎末6克(沖服);風(fēng)邪、實火循膽脈逆沖,頸側(cè)、耳后筋脈脹痛,去生地黃、川芎、甘草、加膽南星6克,僵蠶、鉤藤各10克。

【方源】陳緒綸《中國中醫(yī)藥報》1990年

46.亢痿靈(陳玉梅方)

【組成】當歸、白芍、甘草、干蜈蚣。

【用法】研細,共分成40包,早晚空腹用白酒或黃酒送服1/2~1包。

【功用】活血疏肝通絡(luò)。

【主治】肝郁不疏型陽痿

47.益母飲 (陳雨蒼方)

  【處方】當歸9g 川芎6g 益母草15g 澤蘭葉10g 北山楂10g 百草霜12g(布包)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虛祛瘀。

【主治】治療產(chǎn)后瘀血阻滯,小腹疼痛,或惡露不行,或惡露不凈,或不全流產(chǎn)等癥。

【加減】產(chǎn)后瘀血阻滯腹痛劇烈,惡露不行加桃仁以增強活血化瘀,或再加蒲黃、五靈脂、延胡索以化瘀止痛;血瘀有寒加肉桂或炮姜,以溫陽散寒,活血化瘀;兼有氣虛加黨參、黃芪補益中氣以助生血治血攝血之功;出血量多者去川芎,加茜草、烏賊骨。

48.潤燥通便湯(陳延方)

【處方】厚樸15g 枳實15g 檳榔15g 火麻仁30g 杏仁20g 瓜蔞30g 桔梗15g 白芍15g 生地黃30g 當歸10g 黃柏15g 虎杖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

【主治】老年性便秘,質(zhì)硬,腹脹,口干等。

49.陳國恩皮膚科方(陳國恩方)

【處方】蛇床30克、苦參30克、川椒15克,黃柏10克,白礬10克,雄黃7.5克,少許食鹽。

【用法】水煎熏洗,不必服藥,屢使屢應(yīng)。

【主治】治陰囊濕疹及皮膚濕疹

50.柴桂湯(陳庚吉)

【處方】柴胡8~12克,桂枝6~9克,半夏9~12克,白芍15~60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為引。

【用法】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功效】舒肝和胃鎮(zhèn)痛。

【主治】胃脘痛。

【加減】

(1)胃脘隱痛,喜熱喜按,嘔吐清水,大便稀薄等脾胃虛寒癥狀明顯者,加良姜、香附、熟附子、云苓、煨姜以溫中散寒;如兼嘔吐劇烈不能進食者,加吳茱萸、生姜汁、灶心土泡水煎藥,少量頻飲;痛連少腹,喜溫喜按者,加小茴香、沉香、連須蔥白三寸為引。

(2)全身乏力,脘腹隱痛,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脈緩弱等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云苓、陳皮、砂仁、大棗;伴有胃下垂者,重用黃芪、黨參、白術(shù)、澤蘭葉、枳殼。

(3)肝郁氣滯,胃脘脹痛牽及兩脅,噯氣則舒,脈弦者,加佛手、青皮、檳榔等,胸痛者加全栝樓、薤白;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見嘔血便黑,舌質(zhì)紫暗者,加香附、五靈脂、黃連、蒲黃炭;便血重者,合黃土湯。

(4)胃脘痛甚不止,重用白芍,量可達60克,加白芷、木香;兼有嘈雜泛酸,口苦苔黃者,另加左金丸、烏賊骨;食滯噯腐,胃脘脹滿者,加萊菔子、炒麥芽、枳殼。

(5)濕熱郁滯,脘腹脹滿,胃中灼痛,口干不欲飲,舌苔黃膩者加蒼術(shù)、川樸、藿香、龍膽草;苔白如積粉者,此為濕濁內(nèi)蘊,加草果、蔻仁、川樸、佩蘭等藥物,取行氣化濕的作用。 

(6)胃脘疼痛,口干唇燥,舌紅苔少,納食不香,采取標本兼顧之法,本方去桂枝加沙參、石斛、玉竹、雞內(nèi)金、大豆黃卷等,俟痛止后再以治本為主。

51.益氣活血利水湯

【處方】黃芪20~30克,白術(shù)30克,連皮茯苓30克,當歸10克,三七粉3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車前子20克,陳葫蘆殼30克。

【用法】成人每日1劑水煎2次,分2至3次口服。

【功能】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各種肝硬化中晚期,因肝脾失調(diào),日久氣血水互結(jié)體內(nèi)形成積聚水臌者。

【加減】氣滯腹脹者,加枳殼、廣木香、青皮;陽虛寒濕明顯,加熟附、干姜、蒼術(shù)、草豆蔻、厚樸;水臌甚、尿少體質(zhì)尚實者,加甘遂末1克,膠囊裝晨起吞服,見效則減量或停服;濕熱中阻者,加大黃、牽牛子、虎杖、茅根;陰虛明顯,加白芍、旱蓮草、枸杞子、鱉甲;瘀血明顯者,加桃紅、姜黃、地鱉蟲。水臌屬疑難病癥之一,其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錯雜。其治應(yīng)當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即治本補虛不礙邪,治標攻邪勿傷正,特別要忌急求近功,不圖遠利的措施,否則必變癥叢生,不可收拾。

52.疏肝暖土湯

【處方】白術(shù)10克,蒼術(shù)10克,炮姜10克,吳萸6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防風(fēng)15克,羌活10克,藁木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1日3次分服。

【功能】疏肝暖土,順氣解郁。

【主治】老年結(jié)腸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脾土虛寒、肝氣郁滯者。臨床見癥為脘痞納呆,左下腹痛,或腹部不適,腹脹,腸鳴,大便不爽,或瀉或結(jié),甚或少腹脹痛即欲如廁勢極窘迫。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膩,脈多弦緩乏力。有的還伴有情緒不安、失眠、心煩。腹脹痛作瀉易在餐后,受寒后及情緒受刺激時誘發(fā)。

【加減】陽虛肢冷、腹冷、脈沉加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煎2小時);濕郁化熱口苦、苔黃加黃連10克;化熱傷陰舌質(zhì)紅去羌活、藁本加烏梅10克、白芍加為15克;泄瀉次數(shù)增多,加車前子30克(淡鹽水炒)、木瓜10克;若為濕郁化熱瀉次增多加臭椿皮15~20克;夾滯腹脹多加檳榔10克、雞內(nèi)金10克;便結(jié)加火麻仁30克(打)、肉蓯蓉15克。

53.三黃胃炎湯

【處方】黃芪18~30克,黃精12~15克,黃連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姜3片,大棗6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劑為1療程。

【功能】健脾益氣,溫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加減】臨床上,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以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者居多,此種類型者在北京地區(qū)約占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溫喜暖為其特性,故本方可謂治療慢性胃炎的基礎(chǔ)方和常用方。若脾胃虛寒較重,胃脘寒涼怕冷,加高良姜;若以脘脹痞滿為主證,脈見弦象,證屬肝氣犯脾、肝脾不調(diào)、肝強脾虛者,則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黃胃炎湯配四逆散名曰“三黃四逆胃炎湯”,乃治肝脾不調(diào)型慢性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噯氣為主證,證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用三黃四逆胃炎湯加竹茹、制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脹痛為主證者,加元胡、甘松、佛手等;若似痛非痛,或嘈雜難忍,或莫可名狀,加吳茱萸,視其寒熱配原方黃連決定二藥之用量比例,成左金丸、顛倒左金丸或加木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黨參、木香、訶子、肉豆蔻等;食少納呆加炒谷麥芽、焦楂等;若口干咽干證屬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生地等。若經(jīng)檢查明顯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并酌加高良姜佐制其苦寒傷胃,等等。隨證加減,療效更佳

54.開肺宣郁湯

【處方】秋桔梗6克,炙紫菀12克,川郁金9克,炒枳殼9克,炙杷葉(包)12克,粉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能】開宣肺氣,利氣疏郁。

【主治】食道炎,食道痙攣,慢性胃炎,習(xí)慣性便秘,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等屬肺失宣降,氣機郁滯者。

【加減】若肺郁化火者,佐用瀉火開郁之品,如梔子、豆豉、丹皮之類;肺郁擾神伍入遠志、夜交藤;肺郁痰阻加入菖蒲、陳皮、桔梗;肺郁而腸痹者佐用栝樓、麻仁,或用適量硝、黃,取小承氣意;肺郁陰血不足者,當兼以養(yǎng)陰益血,可伍以白芍、當歸、雞血藤之類;肺郁兼氣虛則又當配用參、芪之類以助其推行之力。

55.復(fù)元養(yǎng)肝湯(陳增潭方)

【組成】白芍15克,何首烏15克,山萸肉12克,百合15克,白茅根15克,炒酸棗仁15克,生黃芪15克,丹參15克,丹皮12克,雞血藤15克,水紅花子15克,生炒苡米各12克,金銀花20克,蒲公英15克。

【功能】涼血解毒,養(yǎng)血柔肝,滋腎扶脾。

【主治】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面色晦暗,頭昏目澀,手心灼熱,兩脅隱痛,腰腿酸軟或見齒鼻衄血。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煎取400毫升,早晚2次分服。

【加減】脅痛加金錢草15克、小薊10克;血脂高加決明子15克、山楂12克;納呆腹脹加炒萊菔子15克、炒麥芽15克;便溏腹瀉加炒白術(shù)12克、太子參12克;苔厚舌紅加茵陳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

56.益氣活血利水湯(陳昆山方)

【處方】黃芪20~30克,白術(shù)30克,連皮茯苓30克,當歸10克,三七粉3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車前子20克,陳葫蘆殼30克。

【用法】成人每日1劑水煎2次,分2至3次口服。

【功效】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各種肝硬化中晚期,因肝脾失調(diào),日久氣血水互結(jié)體內(nèi)形成積聚水臌者。

【加減】氣滯腹脹者,加枳殼、廣木香、青皮;陽虛寒濕明顯,加熟附、干姜、蒼術(shù)、草豆蔻、厚樸;水臌甚、尿少體質(zhì)尚實者,加甘遂末1克,膠囊裝晨起吞服,見效則減量或停服;濕熱中阻者,加大黃、牽牛子、虎杖、茅根;陰虛明顯,加白芍、旱蓮草、枸杞子、鱉甲;瘀血明顯者,加桃紅、姜黃、地鱉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