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敬凌/在紅塵中煉心——論十大居士

 帝子飛618 2022-06-21 發(fā)布于湖南

一、居士文化簡述

在中國古代,居士一詞最早出現于儒家《禮記·玉藻》:“居士錦帶。”鄭玄注:“居士,道藝處士也?!痹凇俄n非子》一書中,亦謂東海有任矞、華仕等居士,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于人也?!苯灾割H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

其后,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印度佛教傳入后,又被翻譯入佛經,佛教居士的主體則是既富有資財,又信奉佛法的在家徒眾。

公元179年,由月支僧人支婁迦讖譯出的《佛說般舟三昧經》,稱在俗學佛者為“居士”了,支謙繼承了老師關于“居士”的說法并用以自稱?!熬邮俊币辉~在梵語中稱為“迦羅越”,凡是居家之士,皆可稱為居士。

大乘佛教中的“居士”概念,是在《維摩結經》傳入中國后才出現,鳩摩羅什將居士定義為“白衣、多財、富樂者”。智者大師在《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中說:“居士者,外國積財至億,名為居士。今此富有七凈財,故名居士。窺基法師在《妙法蓮華經玄贊》卷中說:“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李通玄長者在《新華嚴經論》卷中說:“以行仁德,化利群品,名為居士?!?/p>

道教正式使用“居士”一詞,則見于民國五十五年“中華民國道教會”的成立,當時即設立有“居士會”,為針對有道教信仰之信徒所成立的處所,并發(fā)布有《道教居士教徒之禮節(jié)》手冊,教導道教信徒相關道教禮儀及知識。而現今臺灣社會中,則是多以居士稱呼佛教的在家信徒。

居士,從某種角度來說,是西天佛教化為東土佛教,沖擊中國文化,所形成的在家修行人士,是儒釋道融合的產物。

圖片
?

概括起來,居士類型有三,一是信奉儒家經世致用但又淡泊名利之人;二是信奉佛道的在家修行人士;三是文人雅士自稱。

那么,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諸如孫武、范蠡、鬼谷子、河上公、黃石公、張良、嚴君平等屬于中華民族原生文化的隱士,和后來流行的居士略有區(qū)別。

我們把經過儒釋道三家文化激蕩后,所形成的儒道佛居家隱修文化,稱為居士文化的開始。而越到后期,特別是陽明心學之后,儒釋道呈現合流趨勢,居士往往兼易儒釋道四家為一體,很難分清具體到底屬于哪一家。這些,其實,都是居士做的貢獻。中華文化的最終合流,和居士文化分不開。

佛教居士在世界東方最早的代表無疑是維摩詰,他是和佛祖釋迦牟尼同時代且齊名的人物。他的《維摩詰經》是佛教居士文化的開創(chuàng)之作。道教起源于道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無疑是最早的道家居士,經典《道德經》也可以說是道教居士文化的開拓之作。儒家隱士更多,諸如顏回、荀子、董仲舒、揚雄等都具有隱士風范。但直到公元一世紀之后,佛學傳入中國,居士文化才開始成型。

中華文明經過儒釋道三家文化激蕩后,中國最早的佛教居士是牟子,他的《理惑論》是最早的居士佛學著作。傅大士是居士佛學的開創(chuàng)者,代表作有《心王經》。李道玄號稱中國第一大居士,他的《華嚴經講記》對佛教影響很大。楊文會是近代中國佛教居士文化的開拓者。還有楊炫之、蕭子良、劉遺民、劉勰、李道玄、龐蘊、袁了凡、周安士、楊文會、歐陽競無、南懷瑾等都是佛教居士的代表。近代佛教居士的開拓者是楊文會,晚清民國,居士文化成為時尚風潮,歐陽竟無、章太炎、熊十力等曾經都是著名的居士。

道教最初并不提倡出家離俗,直到王重陽全真道后,才有出家道士之說。因此,早期道教大多屬于居士和山林并舉。中國最早的道教居士是葛玄,代表作為《清靜經》。開創(chuàng)者為葛洪,代表作為《抱樸子》。陶弘景為重要代表,代表作《養(yǎng)性延命錄》。魏華存、許遜、寇謙之、顧歡、陶弘景、司馬承禎、李筌、譚峭、陳摶、張伯端、種放、陳櫻寧、蕭天石等是道教居士的代表。他們有些雖然沒有自稱居士,但實際具備居士的特質。

儒家多稱作隱士,即使在山野也不忘經世致用之志。在公元一世紀之后,鄭玄為儒家居士的開啟者,也是兩漢經學的集大成者。劉劭、顏推之、王通、邵雍、吳澄、陳白沙、王陽明、湛若水、顏鈞、林兆恩、黃宗羲、王夫之、周太谷、段正元等為儒家居士代表。

平常我們知道最多的是著名文人的自稱居士,隨便一查,就有好幾百個,陶淵明、王維、李白、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辛棄疾、范成大、唐伯虎、董其昌等等,宰相居士有張商英、耶律楚材、張之洞、翁同龢等等,都屬于雅稱。有如古代尊稱當官的為“大人”一樣,和真正的“大人”含義卻是相差甚遠。

我從成百上千個著名居士中選取十位代表。他們是葛洪、陶弘景、傅大士、李通玄、龐蘊、邵雍、吳澄、顏鈞、周太谷、楊文會等十人。文人居士十人為陶淵明、王維、李白、白居易、蘇東坡、李清照、倪瓚、唐伯虎、徐渭、蒲松齡等十人。居士必修十大經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莊子》《素書》《清靜經》《心王銘》《大學中庸》《抱樸子》《漁樵問對》。印度經典為《維摩詰經》《勝鬘經》。

二、易儒釋道十大居士

圖片
?

1、葛洪:道教仙學居士的開創(chuàng)者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市)人,東晉道教理論家、著名煉丹家和醫(yī)藥學家,世稱小仙翁。所著《抱樸子》是以道為體,融中華文化儒釋道為一爐,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煉丹術具有很大影響。葛洪自小有意歸隱山林煉丹修道、著書立說。曾參與作戰(zhàn)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賜爵關內侯。但很快隱居于羅浮山,絕棄世務,銳意于松喬之道,服食養(yǎng)性,修習玄靜,繼續(xù)從事《抱樸子》的創(chuàng)作。他修行煉丹,著書講學,從學日眾。《抱樸子》內篇20卷,論述神仙方藥、養(yǎng)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總結晉代前的神仙方術,包含守一、行氣、導引等,為醫(yī)藥學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外篇50卷,論述人間得失,世事臧否,闡明其社會政治觀點。全書將神仙道教理論與儒家綱常名教相聯(lián)系,開融合儒、道兩家哲學思想體系之先河。他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并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并蓄,尊君為天;不滿于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并重,立言當有助于教化。葛洪還精曉醫(y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yī)術?!肮胖鯙榈勒?,莫不兼修醫(yī)術,以救近禍焉”,他還是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后的煉丹家。他的《神仙傳》開啟了中華仙學的先河。

二、陶弘景:山中宰相,在家居士。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yī)藥學家。南朝士族出身。10歲讀《神仙傳》,有養(yǎng)生之志,15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20歲時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后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30歲左右,拜道士孫游岳為師,受符圖、經法、誥訣,遂遍游名山,尋訪仙藥真經。南齊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楊羲、許謐手書真跡。永明八年東行,拜謁各地居士和法師。永明十年(492),辭去朝廷食祿,隱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傳上清大洞經箓,開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禮聘,堅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詢,平時書信往來頻繁,當時人稱為“山中宰相”。陶弘景繼承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學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觀念,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認為“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其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真誥》、《登真隱訣》、《養(yǎng)性延命錄》等。他還是中國本草學的奠基人。

3、傅大士:中國維摩禪居士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

傅大士(497—569年),本名傅翕,字玄風。又稱善慧大士、雙林大士、烏傷居士。東陽郡烏傷縣(今浙江義烏)人。他一生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二十四歲得達摩大師指引,發(fā)愿精進修道,為南朝梁代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禪祖師。與達摩、寶志并稱“梁代三大士”。曾作有300多首詩偈頌文來闡釋佛理禪意,勸導世人看破世間的功名利祿,盡心修證佛法,得到大解脫。其傳世著作有《心王銘》《語錄》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語錄》)《還源詩》等。他的《心王銘》是參禪佳作,其所闡述的心性論是后世禪學的核心和源頭。他是一個能“普應萬機”的“絕世通人”,被認為是彌勒化身,是十地菩薩。傅大士經過十年的修道和弘法,形成中國式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還聚集了一批能以生命殉道的信徒,人才濟濟。他不臣天子、不友諸候,梁武帝卻很尊敬他,請他講《金剛經》等經書。南懷瑾說:“如傅大士者,實亦曠代一人”。傅大士創(chuàng)導三教合一,以道冠、僧服、儒履為表相,指要有佛家的慈悲,用道家的智術和儒家的倫理,才不會走入偏激的途徑。王安石有一首贊詩:“道冠儒履釋袈裟,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卻兜率天上路,雙林癡坐待龍華?!?。他合“空”、“有”為一義,將解脫修行和社會參與二者統(tǒng)一,不但是中國佛教史上超悟的禪師,而且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哲人。

4、李通玄:中國華嚴學第一大士

李通玄(635—730年),世稱李長者,又稱棗柏大士,是唐代的華嚴學者,被稱作中國第一大居士。青年時鉆研易理,到四十余歲時,專攻佛典,潛心《華嚴》。當時正值八十《華嚴》譯成。于開元七年(719)春,他攜帶新譯《華嚴經》到太原盂縣西南同穎鄉(xiāng)大賢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論闡明經義。三年足不出戶,據說每天早晨只食棗十顆、柏葉餅一枚,由此世稱棗柏大士。他后來攜帶論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龕(即太原壽陽方山土龕)繼續(xù)撰述,經過五年告成,這就是《新華嚴經論》四十卷。繼而又作《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他在智儼、法藏一系以外,別樹一幟,于華嚴一宗傳統(tǒng)的學說,別樹一幟。而論中應用《易經》的思想來解釋《華嚴》,創(chuàng)“三圣圓融”說。精微入妙,為世所重。立“十宗十教”的判教理論,接受《大乘起信論》的影響。其學說對以后中國華嚴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5、龐蘊:禪宗白衣居士第一人

龐蘊(—約815),字道玄,又稱龐居士,唐衡陽郡(今湖南省衡陽市)人。禪門居士,初為儒生,研習孔孟之道,后摒棄科舉轉而向佛。終身以儒生之形,參禪悟道,慧根天成,得道成佛。被譽稱為達摩東來開立禪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東土維摩”之稱。中唐佛教居士龐蘊自參馬祖道一、石頭希遷二大師以后,享譽禪林。他的“心空”、“日用”、“空諸所有”三偈表現了其一生禪悟的境界,在禪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關他的公案時見于禪家開示拈提中,以作為行者悟道的重要參考。居士與馬祖初相見時,嘗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馬祖答“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豁然大悟,復呈一偈“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為,此是選佛處,心空及第歸”。其傳世的偈頌(迄今流傳近200首)以模擬佛經偈語的風格,殷殷囑咐學佛者修行的依歸,在唐朝白話詩派中以其重于說理為一特點。至于他和女兒靈照游戲自在的情節(jié),配合其詩偈中全家習禪的描述,不僅成為后代佛門居士向往的模范,也轉而成為戲曲寶卷文學著墨的題材。龐蘊形象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性,是元末三教合一哲學思想在戲曲作品中的藝術顯現。

圖片
?

6、邵雍:先天易學大隱者

邵雍(1012—1077年),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等,謚康節(jié)。北宋理學家、易數家、詩人,生于林縣上桿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少有志,游歷天下。后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為生,從祀于孔廟。邵雍年少時才智出眾,幾乎無書不讀,慷慨激揚的欲求取功名。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帶的先天因素,寫下數十萬言的著作,并悟到“道在是矣”,推崇天人之學。但由于處于隱居狀態(tài),很少被世人所知。宋仁宗下詔求散失的賢才,被推舉,稱病不任。他的《皇極經世》是一部運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會歷史變遷的著作,以河洛、象數之學顯于世。其中《觀物篇》實乃邵雍之哲學、易理、歷史學的理論大綱?!稘O樵問對》著力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通過樵子問、漁父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于易理,并加以詮釋。目的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于人,萬物之道備于身,眾妙之道備于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

7、吳澄:道統(tǒng)大于政統(tǒng)的草廬先生

吳澄(1249—1333年),字幼清,晚字伯清,臨川郡崇仁縣(今江西省樂安縣鰲溪鎮(zhèn)咸口村)人。元朝大儒,杰出的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南宋末年,考中鄉(xiāng)試。南宋滅亡后,隱居家鄉(xiāng),潛心著述,人稱“草廬先生”。隱居時間長達五十多年,曾短暫在元代為官,出任國子監(jiān)丞,任翰林學士。敕修《英宗實錄》,參與核定《老子》《莊子》《大玄經》《樂律》《八陣圖》等,對《易》《春秋》《禮記》及郭璞《葬書》。獲封臨川郡公,謚號“文正”。吳澄從小過目不忘、悟性甚高,讀書常常通宵達旦。7歲時,對《論語》《孟子》以及“五經”(《詩》《書》《易》《禮》《春秋》都能全部背誦。15歲已深知科舉之業(yè)不足致力,于是專務圣賢之學,伊然以圣人之道自任一生以《勤》《謹》《敬》《和》銘自勉。“研經籍之微,玩天人之妙”,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說,“深造自得”,成為元代理學界朱陸合流的代表人物。他曾作《道統(tǒng)圖并敘》,闡明了儒家道統(tǒng)歷代承傳和發(fā)展的脈絡,以道統(tǒng)的接續(xù)者自居,撰寫了《皇極經世續(xù)書》。以諸葛“草廬”自居。成為宋明之間文化思想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

8、顏鈞:三教合一,布衣王侯

顏鈞(1504—1596年),字子和,號山農,又號樵夫。明江西吉安府永新縣三都中陂村(今江西永新縣)人。顏鈞上承王艮,下啟羅汝芳,何心隱,為泰州學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譽為平民思想家。二十五歲時,開始接觸王陽明(守仁)的學說(手抄《傳習錄》),思想大變,自覺接受王陽明的“致良知”理論。顏均繼承王艮思想,并從自身和平民的現實生活去推解儒學,將王艮的“大成學”衍化為自己的“大中學”。所謂“大中學”即其所謂“大學中庸”之學。在顏鈞看來,“大學中庸”體現了儒學的精神命脈,為“仁神正學”,這是他獨特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理論。顏鈞的“大中學”宣傳“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重在如何“做人”“救世”。1553年,顏鈞游京師,閣臣徐階邀他在靈濟宮主會來京覲見天子的官員350人,講學3日,又邀他與會試舉人700人講學3日,兩次轟動京城。三公以下,望風請業(yè)。顏鈞機辨響疾,問難四起,出片語立解,往往于眉睫間得之。顏鈞雖然以救治人心為主,但對具體的社會問題也十分關心。曾以“知兵法”的“異人”身份受到總督胡宗憲的禮聘。顏鈞晚年提倡“三教合一”的理論并通過民間的化俗實踐,傳播儒家的孝悌仁義等綱常教義,以布衣而提出“運世造命”的社會改造理想,通過周流天下的講學活動,成為儒家價值理念的倡導者和名教秩序的維護者。代表作有《耕樵問答》等。

9、周太谷:儒家居士,圣功弟子

周太谷(1762—1832年),字星垣,一字太谷,自號崆峒子,安徽石埭人,是中國最后一個儒學學派——太谷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吸收了道、佛兩家的一些思想,其理想境界是土地共有。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少孤,喜讀書,博覽經史雜家,好游山水,足遍名山大川,廣交異人,拜師尋友,見廬山周敦頤鐫石之“志伊尹之志,學顏淵之學”,方悟解“伊尹之志”是治國,“顏淵之學”是修身。回揚州后,遂專門傳授“圣功”之道。當時從者如云,數以千計。被兩江總督張百齡緝拿并準備處死,被救走后他隱身山林、匿跡揚州,以行醫(yī)為生,經常出入茶館市肆,言行怪異,不流時俗,被有識之士關注。揚州書生汪全泰率先求道,高足弟子有張積中、李光炘、陳一泉、韓仰瑜、汪竹海等人。學派自稱其傳為“羲、文、周、孔、周”,為學要在蒙以養(yǎng)正,故自稱圣功弟子。其修持方法,并非出世的修真了道,而是通過立德立言立功。只要功德在人,或學術文章一技一藝為社會所益,命盡之日即還于太虛,常住兩間,久存于人心。他的遺言被弟子記錄整理成《太谷經》。其學融攝儒、釋、道、墨諸家學說,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了變通、以人為本、實學實用等新思想,可以說是傳統(tǒng)儒家學派的總結,現代新儒學的開端。著作主要有《周氏遺書》《張氏遺書》《李氏遺書》及《語錄》等百余種。

10、楊文會:近代佛學居士的開拓者

楊仁山(1837—1911年)名文會,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人。金陵刻經處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學家,有《楊仁山居士遺著》十二卷留世。被譽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早年喜讀道書,后來學佛,但又主張佛道相通,所以他就取道書來箋釋,“以佛道相通”之旨解之,是唯識宗復興的播種者。他發(fā)愿流通佛經,集友好共同創(chuàng)設“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仁山晚年曾創(chuàng)設“祇洹精舍”,為中國最早的僧學堂之一,門下弟子,濟濟多士。譚嗣同善華嚴,桂伯華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論,而唯識法相之學有章太炎、孫少侯、梅擷云,蒯若木、歐陽漸等。楊仁山門下弟子中以太虛大師與歐陽漸居士二人最為突出。二人同為佛教思想界之巨擘,對近代佛學之復興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他說:“道家之陽神,乃佛經之業(yè)識也。所證果位,在欲界以下。必須超出三界,永脫輪回,方稱大丈夫事業(yè)”。

附錄:

維摩詰:印度居士文化的開啟者

維摩詰,又叫維摩羅詰,維摩居士。是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據《維摩詰經》所講,維摩詰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萬貫,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稱為大菩薩。這位大菩薩早已成佛,他才智超群,享盡人間富貴,又擅論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詩人王維心中的楷模。維摩詰認為解脫不一定出家,只要在主觀上修養(yǎng),則雖有資生而實無所貪,雖有妻妾而遠離五欲?!毒S摩詰經》宣揚大乘佛教應世入俗的觀點,主張不離世間生活,發(fā)現佛法所在,提倡“人不二法門”,主張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槃、有相與無相、有知與無知等一切分別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門,可得無生法忍,遠離一切煩惱妄想,進入涅槃境界。維摩詰精通佛理,即世間而出世間,以世間為出世間,使文人士大夫在他這里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方式。后世把《維摩經》作為在家佛教的重要經典,而維摩詰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體現者。

圖片
?

三、文人雅士十大居士

居士文化一盛行后,立馬得到了文人雅士的青睞,文人雅士自稱居士的著名人物人數眾多,加之通過文學詩詞、生活情趣的獨特傳播方式,很快成為中華文化的一股潮流,成為文人的心靈之鄉(xiāng)。知名文人居士有陶淵明、王維、李白、白居易、蘇東坡、李清照、倪瓚、唐伯虎、徐渭、蒲松齡等。

1、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羲黃上人。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到劉宋初杰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有《陶淵明集》。

2、王維(約693—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朝詩人、畫家。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唐玄宗開元初年中進士第。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畫,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篤誠奉佛,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3、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自稱為青蓮居士來源于他的故鄉(xiāng)青蓮鎮(zhèn)。李白有詩:“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后身。”,再如在《僧伽歌》中有:“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戒得長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蓮色。”,再如:“了見水中月,青蓮出塵埃?!?,說明青蓮出污泥不染??傊畎资且匀寮覟榛A,主要崇尚道教,兼信佛教。“青蓮居士”表明了他自身的品行高潔,再則用“居士”表明對黃老的崇信。代表他晚年境遇的描述和心理寄托。

4、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曾被提升為左拾遺,因得罪達官貴人,被貶為江州司馬。因此想遠離官海,隱居起來。晚年對香山的香山寺情有獨鐘,修復香山寺,并與香山的僧侶交朋友。白居易有詩:“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

5、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北宋元豐三年二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去黃州。于是他效仿白居易,在城東開墾了五十畝荒地,在這里蓋了一間起居室,名為“東坡雪堂”,稱自己為“東坡居士”。當然,居士,也寄托了他對佛道自由超脫生活的向往。他的《東坡》詩:“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圖片
?

6、李清照(1084—1155年)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西北)人,居濟南。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自辟途徑,語言清麗?!皠e是一家”。她的“易安”取《歸去來兮辭》文中的“審容膝之易安”一句,意寓哪怕在一間小的陋室,卻可以有著飲酒自樂和傲然自得的生活,這是李清照所向往的生活。

7、倪瓚(1301—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別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幻霞子,凈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海岳居士等。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擅畫山水和墨竹,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

8、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弘治十二年,卷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從此,喪失科場進取心,游蕩江湖,埋沒于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唐寅晚年生活窮困,依靠朋友接濟。山水畫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艷麗清雅,體態(tài)優(yōu)美。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9、徐渭(1521—1593年),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等。他是詩人,畫家,書法家,戲曲家。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大才子”。徐渭晚歲自謂“青藤”,號青藤居士。對于青藤的情有獨鐘,有詩:“寫圖寫藤壽吾壽,他年吾古不朽藤”的詩句自壽。石濤曾賦詩一首,有“青藤筆墨人間寶,數十年來無此道”之句,鄭板橋干脆直言“青藤門下一走狗”。

10、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他的代表作是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他號“柳泉居士”,來源他的家鄉(xiāng)蒲家莊,東門外數十米處即為柳泉。傳說蒲松齡曾在茅亭上設茶待客,聽取鄉(xiāng)夫野老談孤說鬼,以寫《聊齋志異》。持續(xù)20多年,終于匯編成了“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不朽小說《聊齋志異》。

圖片
?

四、居士必修十大經典

居士必修書籍很多,我推薦中國十大經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莊子》《素書》《清靜經》《心王銘》《大學中庸》《抱樸子》《漁樵問對》。印度經典為《維摩詰經》《勝鬘經》?,F做一簡單說明。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起點,是玄學、心學,儒道的共同祖書,自然也是居士的必修經典。

《道德經》是道家、仙學、道教的源頭,但他本身又不帶有宗教性質,是居士必備書。

《黃帝內經》是醫(yī)學寶典,凡居士必學醫(yī)。內徑中所闡述的陰陽五行,養(yǎng)生、長生文化都和每一個修行煉心者息息相關。

《莊子》是文學修養(yǎng)、道學修養(yǎng)的必備書。

《素書》是內圣外王的隱者之書,也是心性謀略的最佳讀物。

《清靜經》是道教人士也是居士修心養(yǎng)性的簡要之書。

《心王銘》是參禪打坐的必修書。《大學中庸》是居士大學問、大規(guī)模人生格局的必修書。

《抱樸子》綜合儒道兩家,以道為本體,做到了入世和出世的結合。

《漁樵問對》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天人情懷,建立宇宙信仰,實現人生的大突圍。

兩部印度經典《維摩詰經》《勝鬘經》闡述了在家大德的超越智慧,歷來是佛學居士修行的典范。

圖片
?
敬凌簡介
獨立學者,心學家。自號敬誠山人。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研究員,多家大學特聘教授,多個企業(yè)機構顧問,專著多部,主張通過在心性經典的基礎上重建我們時代的精神家園。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