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麗粘草菇 子實體中等大,白色,菌蓋直徑6~10cm,初期近圓形,后期近平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變粉紅色。菌柄細(xì)長,長6~15cm,粗0.6~1.3cm,圓柱形。菌托苞狀而大。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布于我國湖北、湖南、四川、吉林、新疆、香港等地。 有毒,不可食用。 2.臭黃菇 又稱雞屎菌(廣西)、油辣菇(四川)、黃辣子、牛犢菌(廣西)、牛馬菇(福建)。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土黃至淺黃褐色,表面粘至粘滑,邊緣有小疣組成的明顯的粗條棱。菌蓋直徑7~10cm,扁半球形,平展后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質(zhì)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淺黃色,常有深色斑痕,長短一致或有少數(shù)短菌褶,彎生或近離生,較厚。菌柄較粗壯,圓柱形,長3~9cm,粗1~2.5cm,污白色至淡黃色,老后常出現(xiàn)深色斑痕,內(nèi)部松軟至空心。 夏秋季在松林或闊葉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國河北、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甘肅、陜西、西藏等地區(qū)。 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眾曬干,煮洗后食用。但在不少地區(qū)往往食后中毒。主要表現(xiàn)為胃腸道病癥,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精神錯亂、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關(guān)緊閉等癥狀。一般發(fā)病快,初期及時催吐可減輕病癥。 可藥用。制成“舒筋丸”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適、四肢抽搐。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為70%。該菌子實體含有橡膠物質(zhì),可能利用此菌合成橡膠。屬外生菌根菌,與榛、樺、山毛櫸、栗、鐵杉、冷杉等樹木形成菌根。 3.毛頭乳菇 又稱疝疼乳菇。 子實體中等。菌蓋深蛋殼色至暗土黃色,具同心環(huán)紋,邊緣白色長絨毛,乳汁白色,不變色,味苦。菌蓋直徑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狀,這緣內(nèi)卷 。菌肉白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較密,白色,后期淺粉紅色。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國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廣東、甘肅、青海、內(nèi)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qū)。 此種蘑菇有毒,含胃腸道刺激物。食后引起胃腸炎或產(chǎn)生四肢末端劇烈疼痛等病癥。還有含毒蠅堿等毒素等的記載。但在蘇聯(lián)地區(qū)生長的可食用。子實體含橡膠物質(zhì)。屬外生菌根菌,與區(qū)、榛、樺、鵝耳櫪等樹木形成菌根。 4.赭紅口蘑 又稱赭紅口蘑。 子實體中等或較大。菌蓋有短絨毛組成的鱗片。淺磚紅色或紫紅色,甚至褐紫紅色,往往中部浮色。菌蓋直徑4~15cm。菌褶帶黃色,彎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長,褶緣鋸齒狀。菌肉白色帶黃,中部厚。菌柄細(xì)長或者粗壯,長6~11cm,粗0.7~3cm,上部黃色下部稍暗具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小鱗片,內(nèi)部松軟后變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于針葉樹腐木上或腐樹樁上,群生或成叢生長。 分布于我國臺灣、甘肅、陜西、廣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區(qū)。 此菌有毒,誤食此菌后,往往產(chǎn)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病癥。但也有人無中毒反應(yīng)。 5.毒蘑菇--大鹿花菌 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8.9~15cm。呈不明顯的馬鞍形,稍平坦,微皺,黃褐色。菌柄長5~10cm,粗1~2.5 cm,圓柱形,較蓋色淺,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在針葉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單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國吉林、西藏等地區(qū)??赡苡卸荆拘砸蛉硕?,不可食用。 6.土生紅褶菌 又稱土生紅褶菌。 子實體較大。菌蓋一般污白色,直徑可達(dá)20cm ,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邊緣波狀,常開裂,表面有絲光,污白色至黃白色,有時帶黃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后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彎生,稍稀,邊緣近波狀,長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較粗壯,長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縱條紋,基部有時膨大。 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叢生長,有時單個生長。 分布于我國吉林、江蘇、安徽、臺灣、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地區(qū)。 有毒,不可食。誤食中毒后,潛伏期短的約半小時,有時長達(dá)6小時,發(fā)病后出現(xiàn)強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跳減慢、呼吸困難、尿中帶血,中毒癥狀往往近似含有毒傘肽的毒傘??拱┰囼灡砻鳎司鷮π“资笕饬?80的抑制率為10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100%。 屬樹林外生菌根菌,可與櫟、山毛櫸、鵝衛(wèi)櫪等樹木形成菌。 7.毒蘑菇——白黃粘蓋牛肝菌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1.5~9cm,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帶黃褐色,老后呈紅褐色,幼時邊緣有殘留菌幕。菌肉白色,后漸變淡黃色。菌管直生或彎生,白色。管口小,近圓形。每毫米3~4個,有腺眼。柄長4~6cm,粗0.8~1.5cm,柱形,基部稍膨大,內(nèi)實,初白色,后與菌。 8.毒蘑菇——粉紅枝瑚菌 又稱珊瑚菌、掃帚菌、刷把菌(四川)、雞爪菌、則梭校(西藏)、粉紅叢枝菌。 子實體淺粉紅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許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實體高達(dá)10~5cm,寬5~10cm,干燥后呈淺粉灰色。每個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頂端叉狀或齒狀。菌肉白色。多生于闊葉林中地上又稱珊瑚菌、掃帚菌、刷把菌(四川)、雞爪菌、則梭校(西藏)、粉紅叢枝菌。 子實體淺粉紅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許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實體高達(dá)10~5cm,寬5~10cm,干燥后呈淺粉灰色。每個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頂端叉狀或齒狀。菌肉白色。多生于闊葉林中地上。 9.白毒鵝膏菌(白毒傘) 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后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xì)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nèi)部實心或松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huán)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 分布于我國河北、吉林、江蘇、福建、安徽、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山西、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極毒。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癥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10.半卵形斑褶菇 子實體一般中等。菌蓋直徑一般4cm,有時可達(dá) 8cm,近圓錐形、鐘形至半球形,頂部有的略帶土黃色,光滑而粘,有時龜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現(xiàn)灰黑相間的花斑,直生,稍密,長短不一。菌柄圓柱形,長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頂部有縱條紋,菌環(huán)以下漸增粗,內(nèi)部松軟變空心。菌環(huán)膜質(zhì)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馬糞上單生或群生。 分布于臺灣、甘肅、陜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區(qū),多見于高山牧場。此種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區(qū)草地多見,而在內(nèi)蒙草原卻未發(fā)現(xiàn)。 此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覺反應(yīng)。 11.大青褶傘 又稱摩根小傘。 子實體大,白色。菌蓋直徑5~25(30)cm,半球形,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時表皮暗褐色或淺褐色,逐漸裂為鱗片,頂部鱗片大而厚,呈褐紫色,邊緣漸少或脫落,菌蓋部菌肉白色或帶淺粉紅色,松軟。菌褶離生,寬,不等長,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淺綠至青褐色,褶緣有粉粒。菌柄圓柱形,長10~28cm,粗1~2.5cm,纖維質(zhì),表面光滑,污白色至淺灰褐色,菌環(huán)以上光滑,環(huán)以下有白色纖毛,基部稍膨大,內(nèi)部空心,菌柄菌肉傷處變褐色,干時有香氣。菌環(huán)膜質(zhì),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緣草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國香港、臺灣、海南等地。 此菌普遍被認(rèn)為有毒,不宜食用。其外形特征與高大環(huán)柄菇相似,明顯區(qū)別是后者菌褶白色,可食用。 12.毒鵝膏菌 又稱綠帽菌、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毒傘。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邊緣無條紋,菌蓋初期近卵園形至鐘形,開傘后近平展,表面灰褐綠色、煙灰褐色至暗綠灰色,往往有放射狀內(nèi)生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白色,細(xì)長,圓柱形,長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纖毛狀鱗片及花紋,基部膨大成球形,內(nèi)部松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huán)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區(qū)。 此菌極毒,據(jù)記載幼小菌體毒性更大。該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傘肽(anatoxins)兩大類毒素。中毒后潛伏期長達(dá)24小時左右。發(fā)病初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此后1、2天癥狀減輕,似乎病愈,患者也可以活動,但實際上毒素進一步損害肝、腎、心臟、肺、大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接著病情很快惡化,出現(xiàn)呼吸困難、煩躁不安、譫語、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痙攣。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xiàn)肝、腎細(xì)胞損害,黃膽,急性肝炎,肝腫大及肝萎縮,最后昏迷。死亡率高達(dá)50%以上,甚至100%。對此毒菌中毒,必須及時采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 云南民間還利用毒傘的浸煮液殺紅蜘蛛。該菌的子實體提取液對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該菌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與松、支杉、櫟、山毛櫸、栗 等樹木形成菌根。 13.毒蠅鵝膏菌 又稱哈蟆菌、捕蠅菌、毒蠅菌、毒蠅傘。 子實體較大。菌蓋寬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表面鮮紅色或桔紅色,并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菌褶純白色,密,離生,不等長。菌肉白色,靠近蓋表皮處紅色。菌柄較長,直立,純白,長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細(xì)小鱗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數(shù)圈白色絮狀顆粒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臘質(zhì)菌環(huán)。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分布于我國黑龍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 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堿、毒蠅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誤食后約6小時以內(nèi)發(fā)病,產(chǎn)生劇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及精神錯亂,出汗、發(fā)冷、肌肉抽搐、脈搏減慢、呼吸困難或牙關(guān)緊閉,頭暈眼花,神志不清等癥狀。使用阿托品療效良好。此菌還產(chǎn)生甜菜堿,膽堿和腐胺等生物堿。 該菌可藥用,小劑量使用時有安眠作用。子實體的乙醇提物,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所含毒蠅堿等毒素對蒼蠅等昆蟲殺力很強,可用于森林業(yè)生物防治。 據(jù)記載,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及雅庫將人曾用作傳統(tǒng)的節(jié)曰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后便會產(chǎn)生如癡似醉的感覺,他們認(rèn)為這是一種享受。印度用它作為魔術(shù)師的藥劑。在一些國家民間被作為一種安眠藥物。 我國東北地區(qū)將此毒菌破碎后拌入飯中用來毒死蒼蠅,甚至毒死老鼠及其它有害動物。另外毒蠅傘表面的鱗片脫落后,往往與可食用的橙蓋傘相似,采食時需注意區(qū)別。在德國民間將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風(fēng)濕痛。 該菌含丙酸,可用于制造丙酸鹽用作防腐劑、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 此菌屬外生菌根菌。與去杉、冷杉、落葉松、松、黃杉、樺、山毛櫸、櫟、楊等樹木形成菌根。 14.介味滑銹傘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粘,初期扁平球形,后期中部稍突起,深蛋殼色至深肉桂色,直徑一般5~12cm,邊緣平滑。菌肉白色。菌褶淺銹色,稍密。菌柄柱形,長約10cm,粗1~2cm,污白色或帶銹黃色。 夏秋季常生在針闊葉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布于吉林、云南、陜西、山西等地。 有強烈的芥菜氣味,口嘗有辣味。有毒,不宜食用。 15.毛頭鬼傘 又稱雞腿蘑(河北、山西)、毛鬼傘。 子實體較大。菌蓋呈圓柱形,當(dāng)開傘后很快邊緣菌褶溶化成墨汁狀液體。菌蓋直徑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淺褐色,隨著菌蓋長大而斷裂成較大型鱗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圓柱形,較細(xì)長,且向下漸粗,長7~25cm,粗1~2cm,光滑。 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緣、道旁、公園內(nèi)生長,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頂上生長。此菌有時生長在栽培草菇的堆積物上,與草菇爭養(yǎng)分,甚至抑制其菌絲的生長。 分布于我國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qū)。 該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腸道刺激物,還含有腺嘌呤,膽堿,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種生物堿以及甾醇脂等。食后可能引起中毒,與酒類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 毛頭鬼傘可人工栽培,不過因為成熟快,容易出現(xiàn)菌褶液化,必須掌握采摘時間。還可以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fā)酵培養(yǎng)。 16.細(xì)褐鱗蘑菇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5~10cm,初期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帶褐色、黑褐色纖毛狀小鱗片,中部鱗片灰褐色,邊緣有少量菌幕殘物。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紅色,最后變黑褐色,較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長6~12cm,粗0.81cm,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細(xì)小纖毛,基部膨大,傷處變黃色,內(nèi)部松軟。菌環(huán)薄膜質(zhì),雙層,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紋,下面有白色短纖毛。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 分布于河北、香港等。 該菌有毒,有很強的石碳酸氣味,食用后引起嘔吐或腹瀉等中毒癥狀。此菌外形特征接近于雙環(huán)林地蘑菇,但此種幼時菌蓋頂部不呈四方形,菌蓋鱗片細(xì)小。 17.細(xì)環(huán)柄菇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直徑3~7cm,初期半球形、后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鱗片,向邊緣有短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漸長,長4~8cm,粗0.3~0.6cm,白色,菌環(huán)以下有絮狀或毛狀鱗片,質(zhì)脆。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山西、江蘇、云南、廣東、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可食用,但有人認(rèn)為有毒,不宜隨意采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