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向上滑動閱讀 [1]實際上,張光直認為中國早期信仰活動中的“巫師”嚴格意義上講并不都是“薩滿”,但從他們的職能來看,與西伯利亞和通古斯地區(qū)的薩滿非常接近,故使用“薩滿”一詞也并無不妥。見張光直著,郭凈譯.美術(shù)、神話與祭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35. [2][42]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shù)上的人獸母題[J].文物,1988(11). [3]蕭兵.中國上古文物中人與動物的關(guān)系——評張光直教授“動物伙伴”之泛薩滿理論[J].社會科學(xué),2006(1);聶甘霖.淺析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兼評張光直先生的“薩滿通靈說”[J].考古與文物,2003(2);曲楓.張光直薩滿教考古學(xué)理論的人類學(xué)思想來源述評[J].民族研究,2014(5). [4]鄧淑蘋.“玉帛文化”形成之路的省思[J].南方文物,2018(1). [5]“母題”(motif)的概念來自于文學(xué)研究,指一種較小的文學(xué)因素,在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應(yīng)用到器物造型中,表現(xiàn)的應(yīng)該是一種獨特的器形或紋飾,如商代青銅器的“虎噬人”。所以與“母題”表達的較小單位相比,器物造型中的“人獸”內(nèi)涵豐富,無論是從人或動物的角度,都尚有劃分更小單位的空間?!爸黝}”較“母題”更抽象,不同的母題可以表現(xiàn)同一個主題中蘊含的觀念,在不同文化的表達中也可以存在多種變體,因此將本文討論對象稱為“人獸主題”似更為貼切。 [6]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512-516. [7]陳來.古代宗教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18-24. [8]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shù)[J].燕京學(xué)報,1936(20). [9]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3、100. [10]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79. [11]張光直.商代的巫與巫術(shù)[M]//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261-290. [12]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6:1539. [14]楊天宇譯注.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03. [15]劉安著,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49. [16]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6:1432. [17]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1. [18][45][51]鄧淑蘋.龍山時期“神祖靈紋玉器”研究[C]//慶祝嚴文明教授九秩華誕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待出版). [19]曲楓.平等、互惠與共享:人與動物關(guān)系的靈性本體論審視——以阿拉斯加愛斯基摩社會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0(3). [20]此處“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邊緣墓”的說法,引自劉國祥.紅山文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5:248. [21]呂學(xué)明.紅山文化墓葬研究[D].吉林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1. [22]郭大順.紅山文化“玉巫人”的發(fā)現(xiàn)與“薩滿式文明”的有關(guān)問題[J].文物,2008(10);李新偉.紅山文化玉器內(nèi)涵的新認識[J].中原文物,2021(1). [23]圖片來自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報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4]也有研究者認為此件人形表現(xiàn)的是垂腳高坐。參看田廣林,周政,周宇杰.紅山文化人形坐像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5). [25]圖片來自董文義,韓仁信.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調(diào)查[J].考古,1987(6). [26]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22. [27]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94. [28]圖片來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著.凌家灘——1987、1998年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張敬國.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fā)掘的新發(fā)現(xiàn)[J].考古,2008(3). [29]米爾恰·伊利亞德.薩滿教[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8:155. [30]凌純聲.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102-142. [31]袁珂.原始思維與活物論神話[J].云南社會科學(xué),1989(2). [32]圖片來自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7)[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5. [33]蔣衛(wèi)東.神圣與精致:良渚文化玉器研究[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7:234;秦嶺.良渚玉器紋飾的比較研究——從刻紋玉器看良渚社會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C]//紀念良渚遺址發(fā)現(xiàn)七十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文集.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6:26. [34]車廣錦.良渚文化玉琮紋飾探析[J].東南文化,1987(3);盛起新.崧澤、良渚文化的紋飾系統(tǒng)[D].北京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3. [35]圖片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瑤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南京博物院,江陰博物館編.高城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下文出現(xiàn)的反山、瑤山玉器亦來自此。 [36]陸建芳主編.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南方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118. [37]秦嶺.權(quán)力與信仰——解讀良渚玉器與社會[C]//權(quán)力與信仰: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43-44. [38][43]張弛.良渚文化大墓試析[M]//社會權(quán)力的起源:中國史前葬儀中的社會與觀念.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199. [39]宋建.凌家灘文化的冠、冠徽及相關(guān)問題[C]//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tǒng)文化學(xué)術(shù)討論會文集(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7-66.文中稱“梳背”為“矩形冠徽”。 [40]反山M12還出土玉權(quán)杖瑁,其上雕琢丙類紋飾。 [4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07、158. [44]張光直.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M]//考古學(xué)專題六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60. [46]關(guān)于“介字形”冠與通神之力的關(guān)系,詳見鄧淑蘋.遠古的通神密碼——介字形冠[J].故宮文物月刊,2007(1). [47]圖片來自張長壽.記灃西新發(fā)現(xiàn)的獸面玉飾[J].考古,1987(5);劉云輝.周原玉器[M].臺北:中華文物學(xué)會,1996. [48]圖片來自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河文化玉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石家河遺珍[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9. [49]圖片來自鄧淑蘋.論雕有東夷系紋飾的有刃玉器(上)[J].故宮學(xué)術(shù)季刊,1999(3). [50]圖片來自陸建芳主編.中國玉器通史·新石器時代南方卷[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52]圖片來自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4)[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呂章申主編.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收藏集粹[M].合肥: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14. [53]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M]//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461. [54]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轉(zhuǎn)化的象征:精神分裂癥的前兆分析[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179-181. [55]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2017:1098. [56]郭沫若.卜辭通纂[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3:376-378. [57]孫慶偉.重與句芒:石家河遺址幾種玉器的屬性及歷史內(nèi)涵[J].江漢考古,2017(5). [58]圖片來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石家河遺珍[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9. [59]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jié)構(gòu)[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149. [60]王先慎集注.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442. [61]米爾恰·伊利亞德.薩滿教[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8:462-463. [62]伊藤清司著,張正軍譯.眼睛的象征——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世神話研究[M]//中國古代文化與日本.昆明:云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7:283-294;杰西卡·羅森著,孫心菲等譯.中國古代的藝術(shù)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99. [63]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0-231. [64]任昉.述異記(影印本)[M].武漢:湖北崇文書局,1875.[65]圖片來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66]尤仁德.雒虎神合:良渚文化玉器鳥獸紋、神人獸面虎解說[J].故宮文物月刊,1996(4). [67]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173. [68]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355. [69] 由《禹貢》指出“鳥立高臺”紋樣與“陽鳥”的關(guān)系,首見于Wu Hung, “Bird Motifs in Eastern Yi Art”,Orientations,October,1985. 隨后鄧淑蘋做了限定完善,見鄧淑蘋.刻有天象符號的良渚玉器研究 [C]//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臺北:南天書局,2002:123-145.圖片亦來自此。 [70]鄧淑蘋.藍田山房藏玉百選[M].臺北:年喜文教基金會,1995. [7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70、169.[72]鄭玄注,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319-320、596-597. [73]聯(lián)系前文對“陽鳥”的論述,這種模仿鳥類蹲踞的舞蹈,通神的對象也可能是太陽?!痘茨献印ぞ裼?xùn)》云“日中有踆烏”,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見劉安著,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51-252;圖片來自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縣博物館.新干商代大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梁思永未完稿,高去尋輯補.侯家莊河南安陽侯家莊殷代墓地第八本1550號大墓[M].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74]楊天宇譯注.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987. [75]鄭玄注,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76. [76]牟永抗,吳汝祚.水稻、蠶絲和玉器——中華文明起源的若干問題[J].考古,1993(6);方向明.神人獸面的真像[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102-104. [77]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34-35. [78]王祖望,馮祚建,計翔.虎在中國由盛極而瀕臨滅絕的歷史原因分析[C]//中國古代動物學(xué)研究.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9:405-415. [79]約翰·伯格著,劉惠媛譯.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1-36. (作者:鞠榮坤 北京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2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