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玉雕送子觀音
送子觀音題材的造像始見于唐代,宋朝繼承造像遺風,銅質、玉雕等材質多樣,明清時期最為流行,它是中國佛教世俗化的產物,迎合了世俗社會多子多福的人生需求和理想。此件造像以整塊黃玉精心雕琢制成,玉料材質上乘,玉質潤黃,古樸氣韻十分濃厚,觀音頭戴寶冠,冠面琢刻精美紋飾裝飾,盡顯匠師精湛犀利的刀法工藝,束高發(fā)髻,余發(fā)垂直肩部,面龐圓潤飽滿,彎眉秀目,俏鼻小嘴,儀態(tài)莊嚴肅穆,雙眉彎彎,弧度優(yōu)美,杏眼高鼻,表情寧靜,軀體豐腴,衣褶紋理自然流暢,生動寫實,呈悠閑坐姿,雙足赤裸,右腿橫盤,左腿伸展,雙手摟抱一小兒于腹前,孩童圓頭大眼,炯炯有神,身體圓胖,頭頂有一綹胎毛,形象生動可愛,下承坐騎青獅,側首凝望,圓琢雙目,鼻翼寬闊,獅尾上揚,肌肉飽滿,威猛矯健,氣勢恢宏,整體造型完美,優(yōu)美典雅,集浮雕、線刻等工藝于一體,淳樸自然,線條流暢自然,寫實而富于變化,細部處理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時代特征顯著,寓意吉祥討喜,備受青睞。
清同治 礬紅龍紋杯一套(10件)
拍品成組呈現(xiàn),為清代同治時期典型的官窯品種,口沿微微外撇,深弧壁,圈足,器型小巧,雋秀挺拔,器壁輕薄,迎光可透,修胎規(guī)整,胎質細膩,釉面瑩潔光澤,通體施白釉,瑩潤潔凈,內壁光素無飾,外壁礬彩作飾,外壁口沿及近足部各繪弦紋一周,將海水龍紋囊括其中,神龍身姿矯健,張牙舞爪,躬身軀體,以濃彩點綴雙目,更顯神龍威猛氣勢,游于滔滔海水之上,伸出前爪握珠,龍須飄揚,龍角后仰,龍爪鋒利怒張,剛勁有力,前爪前伸,后爪后蹬,似乎急行于云海之上,下方襯以海水波濤紋,龍肘上的飄帶迎風飄揚,細長延綿,形成火焰狀,此套礬紅彩云龍紋杯龍紋裝飾十分醒目,紅白對比強烈,作工精細,釉色瑩亮,色彩妍麗,刻畫生動非凡,別具特色,底部青花書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楷書款識,書寫工整,筆鋒犀利灑脫,以“龍紋”為飾,是宮廷物品的一大特色,所繪龍體造型矯健,剛勁有力,線條流暢,體現(xiàn)了皇室尊貴的象征,實為同治時期礬紅彩瓷器藝術中的精品佳作。
明早期 天青釉六方宮廷花盆
天青釉是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在宋代的名窯中就開始出現(xiàn),又名雨過天青,釉層厚而不透明,以鈷的化合物為著色劑,是一種幽淡雋永的高溫蘭色釉,有''青如天,明如鏡''釉色特點。古代陶書描寫的青如天,明如鏡,正是這種釉色特點的形容?!毒暗骆?zhèn)陶錄》說:鎮(zhèn)陶官在大器等戶,多仿放汝窯釉色,其色佳,并以雨過天青呼之。還對天青釉的特點做了說明:汝窯瓷色,鎮(zhèn)廠所仿者色青而帶藍光,非青碧之影青也。淡淡的天青色,色調穩(wěn)定,釉面瑩潤光潔,備受鐘愛,因此后朝都有仿制。此件花盆造型取意古制,盆口折沿,俯視呈六邊形,直壁微敞,腹部線條勻稱,折角出內倭,凸顯高雅,整器形制周正,胎體緊實厚重,釉層肥厚,釉面瑩潤亮澤,色澤清新雅致,釉面光澤柔和,達到如玉的感官效果,為最佳的色調之一,配有原套的底座,形制與花盆相呼應,底座下承如意形高足,盡顯古樸氣韻,處處彰顯出御制宮廷技藝的華麗氣息,極其罕見,富有層次感和和立體感,置齋室案頭,實乃大雅之事。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重點》
唐 銅鎏金帶背光站佛
唐朝佛像延續(xù)了隋朝的藝術審美和工藝特點,造型多呈現(xiàn)體態(tài)豐肥,飽滿壯碩,佛像頭部略顯扁大,身體稍短,面相豐滿偏方。
此尊造像法相莊嚴,開臉圓潤飽滿,頭頂結高發(fā)束頂嚴寶珠,發(fā)絲細密整齊,寬額豐頤,細眉垂目,眼瞼曲線優(yōu)美,鼻頭精巧,薄唇微翹,大耳垂肩,儀態(tài)安詳沉靜,雙頰、下頜柔潤而豐滿,身著坦右式袈裟,衣紋的起伏明顯,富有立體感,衣褶自然流暢,上軀挺直,腰部收斂,身姿挺拔,跣足呈立象,身體微微前傾,庇佑著蕓蕓眾生,極具動感,一手作說法印,一手施安慰印,背后鑄造火焰狀背光,彰顯其法力無邊,下承仰蓮瓣圓形寶座,蓮瓣寬大肥厚,緊密有序展開,瓣尖微微翹起,極具時代工藝特色,整尊造像銅質精煉,像身鎏金裝飾,金光燦燦,造型優(yōu)美,工藝復雜繁瑣,比例協(xié)調得當,造型生動傳神,包漿厚潤,鑄刻精細,以寫實的手法表現(xiàn),展現(xiàn)了極高的藝術水準。
商周 青銅錯金觥
觥是商周時期一種酒器,得名于《詩經》中《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銅觥最早見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其出土數(shù)量遠較其它青銅酒器為少,目前見于著錄的不過六十余件。但存世的也就一半左右,其中有一些僅存觥蓋,有一些器存蓋失。從考古發(fā)掘中可知,青銅觥都出土于墓室規(guī)模大、隨葬青銅器很多的大型貴族墓,在商周青銅禮器組合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奴隸主貴族的標志,也是統(tǒng)治階級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因而在商周時期能享有青銅觥的人,一定是身份很高的奴隸主貴族,一般貴族是沒有資格享用的。其形制可分為四足獸形銅觥、圈足觥、方觥等。本觥器身呈橢圓形腹,寬長流,鼓腹,圈足,帶獸首形蓋,蓋前部作龍首形,帶瓶狀角,手柄作龍形,氣韻古樸高雅,觥身鑄造鳳鳥紋,足脛出雕刻龍紋,姿態(tài)生動,動感十足,外壁采用錯金工藝裝飾,紋樣也作青銅器之式樣。其紋飾繁簡相間,大氣有致,嵌工細膩,古樸華美,其銅色澤沉郁,器表平滑,包漿滋潤,底蘊頗盛,實屬佳器。
明宣德 琺瑯龍紋宮廷大蓋罐(帶底托)
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俗稱“景泰藍”,元代開始進入中國,在明景泰年間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制作掐絲琺瑯先要用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勾勒粘出圖案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蓋罐胎體厚實,手頭感較重,蓋與盒身以唇邊式子母口相合,銜接緊實,蓋面高隆呈傘狀,鈕作圓珠狀,罐直口,溜肩下漸收,下承圈足,形體飽滿周正,精雅怡人,器身通體以高超的掐絲琺瑯技法勾勒出翻滾游走的祥龍紋裝飾,龍身弓曲,矯健兇猛,氣勢威猛,其間勾勒各式祥云紋襯托,凸顯出神龍動感十足,填充紅、黃、白等色琺瑯彩料,黃料嬌艷鮮亮,紅料深沉穩(wěn)重,白料點綴優(yōu)雅,呈色穩(wěn)定,設色純正雅致,相互協(xié)調,沉靜肅穆,盡見迤邐之姿,給人以穩(wěn)重感??谘靥幙虝竺餍履曛坪陀帽O(jiān)造字樣,下刀蒼勁有力,字體工整灑脫,配有隨形木質底座,更添神韻,整器銅質精純,局部鎏金燦然,繪工精湛,畫面布局比例協(xié)調,圖樣布局井然有序,線條流暢婉轉,氣韻華美,悅目怡情。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藏界看點》
北魏 銅鎏金背光菩薩立佛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作覺有情,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勇猛求菩提者。對于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此件菩薩像呈三折式樣站立,整軀觀之筋藏肉盈,具豐姿颯爽之神態(tài),經過工藝之細膩修飾于毫末,可見精工之深入,菩薩面龐圓潤飽滿,發(fā)絲濃密高盤,面容慈悲安詳,雙目微睜,目光下斂,細眉彎彎,弧度優(yōu)美雅致,鼻形俊俏,嘴角微揚,表情矜持中而略帶笑意,耳飾花鐺垂至肩部,頸部鑄飾瓔珞項鏈,凸顯華貴,腰系錦帶,上身坦露,臂膀筋骨凸顯,身形窈窕,氣度端莊,華美脫俗,下身著長裙,衣褶輕盈流動,富有韻律感,衣紋寫實自然,流暢優(yōu)美,背后鑄造鏤空華狀背光襯托,靈動自然,無拘束感,裝飾簡約而又不失華麗,與造像的身姿配合更突出了佛像的美感,造型端莊而精致,制工細膩,雕琢上注重姿態(tài)表情及服飾衣紋等細節(jié)的刻畫,強調線條自身婉轉流動的韻律之感,年份特征明顯,鎏金锃亮,增添了菩薩華麗璀璨氣息。
清乾隆 紫檀嵌白玉山水人物插屏
“伯仁”款 '文伯仁生于一五零二年卒于一五七五年,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是著名才子文徵明的侄子,是明代著名的畫家,工畫山水,效王蒙,學''三趙''即令穰、伯駒、孟頫,筆力清勁,巖巒郁茂,布景奇兀,時以巧思發(fā)之,名在文徵明之下,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譽,唯構圖時有塞實之感。善畫人物,亦能詩,為文派山水畫第一傳人,其山水畫有簡、繁兩種面貌,簡者效文徵明細筆山水,景色疏朗,筆墨細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層疊,構圖飽滿,皴點繁密,境界郁茂。
插屏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常用于幾案上的一種擺設,插屏早期是固定的,不能拆分,明代以前,屏風多趨于實用,被歸為家具的一種,主要用于遮蔽和做臨時隔斷,大都是接地而設,到明清以后變得可以分體,便于使用,慢慢變成了一道風景。屏面中心鑲嵌整塊白玉雕琢的山水人物畫面,玉質細膩潤澤,潔白純凈,瑩潤如脂,光氣自然精良,用料較奢,場景以青山綠水、黛峰翠樹、山徑路人為題材,將山水相連、境氣貫通,畫面布局嚴謹,構圖講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層次有序,外框以非常珍貴的紫檀木為材,雕刻精美,層次豐富,韻味盎然。
清乾隆 琺瑯寶相花紋梅瓶
梅瓶作為一種具有實用、裝飾、盛酒器具等多種用途的器物,又稱經瓶。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明中期以后,梅瓶成為文人墨客幾案之上的陳設用器,以其修長的體態(tài)備受世人青睞,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部寬博,至頸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到了明清,梅瓶愈發(fā)流行,尤其為皇室所鐘愛。本器唇口,短頸,豐肩下漸收,脛部修長,圈足,胎體堅實緊致,器身通體以藍色琺瑯彩為地,其上以多種材料繪飾如意云頭紋、折枝寶相花紋和蓮瓣紋裝飾,釉料純凈均勻,清澈明亮,古意盎然,各彩料相互協(xié)調搭配,色彩濃淡變化頗有章法,色調光彩艷麗,全器于設計精妙之余,又以掐絲琺瑯技藝加彩,琺瑯通身施繪裝飾,胎質穩(wěn)重,掐絲纖細流暢,口沿和底足鎏金描繪作點綴,相映益彰,整器典雅艷美,雍容大氣,線條優(yōu)雅流暢,無言中有大美,甚為難得。
清乾隆 碧玉描金詩文人物象耳大瓶
清代的皇家御用玉器代表了當時玉雕的最高水平,乾隆時期的玉器一般以和田白玉或碧玉或青玉制成,這一時期的玉工繼承和運用歷代琢玉工藝,借鑒繪畫和外來雕刻工藝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琢玉藝術,玉器形制豐富多樣。拍品取上等碧玉精心琢制而成,玉質細膩溫潤,光氣十足,包漿渾厚,通體光潔碧綠,蓋與瓶身銜接密實,圓珠形蓋鈕,簡單素雅,便于使用,細長頸上巧雕對稱的象首作耳,獸面琢刻細膩精準,十分生動,長鼻銜接瓶肩,栩栩如生,極具動感,設有兩個圓環(huán),清代宮廷視大象為祥瑞盛世的象征物,被古人譽為太平之法相,供宮廷陳設裝飾使用,有祈求吉祥,天下太平之美好含意,寓意吉祥討喜,瓶身施刀雕刻庭院高士畫面,其間以山石花草點綴裝飾,畫面感十足,凸顯濃郁的高雅氣息,背面鏨刻詩文,刀鋒犀利,筆鋒強勁灑脫,內腹掏膛精細,打磨精良,拋光講究,線條流暢,寶光內蘊,為乾隆時期玉雕精品,收藏價值極高。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傳說》
此件方瓶取上等和田青白玉精心琢制而成,玉質細膩潤澤,潔白純凈,瑩潤如脂,光氣自然精良,整體呈長方形,有瓶蓋和瓶身兩部分組成,蓋與瓶身銜接緊實,蓋鈕作扁圓得片狀,瓶身口沿雕刻卍字紋一周,足脛上沿和底足處紋飾與之呼應,相映益彰,凸顯高雅,正面瓶身浮雕雕刻圓形,其內雕刻欲要躍起的魚紋,匠師以傳統(tǒng)的陰、陽線刻浮雕等工藝精心細琢,圓琢雙目,長須翻飛,魚鰭飄逸,鱗片清晰可見,使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做工細致,細部處理一絲不茍,寓意年年有余,備受藏家的青睞,足脛刻畫波濤洶涌的海水紋,層層海浪翻滾,上下交織,襯托出魚的動感,極富有層次和立體感,側面施刀雕刻道光癸卯年制和愛新覺羅瑞華明確紀年款識,運刀犀利強勁,筆鋒流暢灑脫,內壁掏膛規(guī)整,整塊挖琢用料較奢,整瓶集浮雕、線刻等工藝于一體,皮殼包漿醇厚熟舊,拋光講究,線條流暢,寶光內蘊,刀法工藝精湛熟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反映出清代宮廷玉琢技法的工藝水準。
清乾隆 粉彩無量壽佛宮廷坐像(帶底托)
清朝康雍乾三帝篤信佛教最為鼎盛,尤以乾隆帝為最,彼時皇宮苑囿中遍布大大小小的佛堂,為自己及母后廣造無量壽佛,所作《萬壽山大報恩延壽寺題記》云:圣壽本無量,更有無量加,無量復無邊,萬萬千千多,不僅在紫禁城和行宮、皇家廟宇中大力營西方極樂世界道場以供膜拜,每逢皇帝和太后誕辰,都要按例敬造無量壽佛像,窮盡用料考究與工藝精湛之能事,以突顯皇家氣派和至誠之心。傳世的乾隆朝佛造像,多見金銅質地,瓷制佛像較少見,其制作難度更在金銅佛像之上。本品為瓷胎粉彩金繪的無量壽佛坐像,造型摹擬同時期金銅造像,塑形逼真,令人驚嘆。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西方,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意為光明無限,壽命無限,無量光覺。造像頭戴五葉寶冠,面相方正豐滿,神態(tài)莊嚴,頭頂束葫蘆形發(fā)髻,肩披帔帛,繒帶于耳后翻飛,佩飾瓔珞,五官的刻畫栩栩如生,雙手于臍前結禪定印,全跏趺坐于仰覆蓮臺之上,衣褶起伏自然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法相莊嚴,頭頂發(fā)髻及于雙肩垂落的發(fā)辮施以釉上藍彩,亦是摹仿銅佛之佛頭藍效果,胸前、手臂的瓔珞、釧環(huán)均加以雕琢刻畫,以濃彩點綴襯托,精彩繪飾身軀,金光燦燦,上身著淺淡色僧衣,其上繪飾經典的佛教八寶紋飾裝飾,下身著以黃釉為地的長裙,其上紋飾與僧衣相呼應,可謂細致入微,精美絕倫。下承雙層束腰仰俯蓮花寶座,蓮瓣寬大肥潤,上下排列工整,技法精湛,盡顯乾隆宮廷無量壽佛造像工藝特點。
宋 玉螭龍葵口杯
玉杯葵花口微微外撇,深腹,高足,質地潔白純凈,瑩潤如脂,寶光內斂,古樸雅致,拋光細膩柔和,腹部微微高隆,線條婉轉流暢,弧度優(yōu)美雅致,側面設有龍形手柄,龍口大張,前兩爪和嘴部銜接杯口,圓琢雙目凸顯炯炯有神,高鼻闊口,龍角后倚,眉發(fā)濃重俊逸,面部雕琢細致,龍爪堅實有力,立體感極強,予人威嚴大氣、穩(wěn)重肅穆之感,弓身軀體,身形矯健,背脊凹凸分明,尾部彎曲上揚貼于背部,姿容挺拔,神態(tài)機敏,氣勢雄偉有神,形神兼?zhèn)?,活靈活現(xiàn),杯面多層工藝雕刻裝飾,錦地紋、回紋和鳳鳥紋等修飾,繪畫生動,精準細致,生動逼真,活靈活現(xiàn),畫面布局繁密有序,層次感鮮明,選料考究,雕工技法精湛細致,皮殼包漿肥厚熟舊,融合圓雕、淺浮雕和高浮雕諸多琢玉技法于一身,手柄處設計巧妙,手握力度適中,形制嬌小雋秀,盈手可握,藝術感極強,不僅可作為實用之物,亦可觀賞裝飾,彰顯出宋朝宮廷的精湛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乾隆 黃壽山雕山水人物擺件(帶紫檀底托)
壽山石是中華瑰寶,中國傳統(tǒng)''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晉安區(qū)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是福州特有的名貴石材,其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細如玉,細潔膩凝,如脂似膏,包漿沉穩(wěn)內斂,古意盎然,色澤渾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點,深受歷代藏友的喜愛。本品取精良的整塊壽山石精心雕刻制成,主題雕刻山水人物畫片,匠師運筆精準,施刀干練,技法嫻熟,人物神態(tài)刻畫細致,形神兼?zhèn)洌绞瘜訋n疊嶂,錯落有章法,林木蔥郁,高低起伏,茂密生長,亭臺樓閣聳立,極具層次感,高士在崖邊眺望,細節(jié)描繪精準到位,樹木草舍,相映成趣,構圖巧妙,畫面感十足,意境悠遠,畫面布局疏密協(xié)調,配有木質隨形底座,與油潤的壽山石色澤相映益彰,雅致精美,小巧玲瓏,便于陳設和把玩,有方寸之地,氣象萬千之美譽,是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文房至寶。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收藏家大圈子》
清 佛像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是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作品。本幅唐卡繪制細膩,構圖精巧,勾線有力,形象表情精準,描摹生動,設色協(xié)調,無論是師尊,還是各諸佛,身形、神態(tài)均繪制精到,自然生動,栩栩如生,就藝術風格而言,呈現(xiàn)出典型的清代宮廷畫派風格,堪稱宮廷畫師藝術杰作,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畫面布局繁復,疏密有致,層次清晰明了,畫面設色艷麗,色彩對比鮮明,使整幅畫面華麗絢爛,耀眼奪目,唐卡的繪制對畫師具有較高的要求,需沐浴凈身,顏料需特別處理,整個繪制過程中,需契合戒定慧三學,嚴格遵照儀規(guī),不可隨意發(fā)揮,足見唐卡繪制的難度,本幅唐卡雖歷經歲月沉淀但保存狀況良好,裱工也處處彰顯宮廷氣韻,除欣賞傳家外,虔心供奉定可感得護法加持,違緣障礙消弭無余,收藏價值極高。
乾隆三十七年諭曰:“朕稽古右文,聿資治理,幾馀典學,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縹緗,載籍極博,其鉅者羽翼經訓,垂范方來,固足稱千秋法鑒,即在識小之徒,專門撰述,細及名物象數(shù),兼綜條貫,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發(fā)明,可為游藝養(yǎng)心之助。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時采集,匯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撫、學政加意購訪,量為給價,家藏鈔本,錄副呈送。庶幾藏在石渠,用儲乙覽,四庫、七略益昭美備,稱朕意焉?!被强疾?,右是提倡的意思?;庞椅挠信d儒尊賢,編纂修書的含義。本品以壽山石雕琢而成,質地瑩潤堅實,拋光細膩柔和,印身呈正方形,形制周正,四面切方規(guī)整,頂部雕刻瑞獸紋裝飾,圓琢雙目凸顯炯炯有神,高鼻闊口,獨角后倚,面部雕琢細致,利爪堅實有力,立體感極強,身形矯健,背脊凹凸分明,尾部彎曲上揚貼于背部,其間雕刻祥云紋襯托,氣勢威猛恢弘,形神兼?zhèn)?,印文字體工整流暢,刀法利落嫻熟,雕工技法精湛細致,皮殼包漿肥厚熟舊,彰顯清朝宮廷的精湛獨特藝術風格。
明 釋迦摩尼宮廷佛坐像畫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tǒng)上是全部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圣。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幅唐卡主繪釋迦牟尼佛,釋尊法相莊嚴,面龐圓潤豐滿,神情慈悲和善,眼瞼曲線優(yōu)美雅致,目光下斂,似在俯視蕓蕓眾生,鼻秀唇厚,刻畫極為細致靈動,頸部陰刻的三道弦弧,也是佛陀的形象特征,身姿挺拔,肢體修長,腰部細斂,比例勻稱協(xié)調,全跏趺坐姿,工藝精湛嫻熟,神情表達精準,多種彩色相互協(xié)調搭配,濃淡變化豐富,相互呼應襯托,畫面布局繁復,疏密有致,層次清晰明了,畫面設色艷麗,色彩對比鮮明,耀眼奪目,配色細膩講究,裝飾味很強,時代特征明顯,實為唐卡造像的上乘佳品。
郎世寧是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畫家,意大利米蘭人,康熙五十四年即一七一五年來中國傳教,隨即入皇宮任宮廷畫家,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五十多年,并參加了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為清代宮廷十大畫家之一。擅長繪駿馬、人物肖像、花卉走獸,風格上強調將西方繪畫手法與傳統(tǒng)中國筆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愛,也極大地影響了清代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其主要作品有《十駿犬圖》、《百駿圖》、《乾隆大閱圖》、《瑞谷圖》、《花鳥圖》、《乾隆帝后妃嬪圖卷》等等。
本幅手卷雖歷經歲月洗禮但保存良好,印文和御文皆清晰可見,而且書法工整,字體灑脫流暢,創(chuàng)作背景為雍正初年,全國五谷豐登,雍正皇帝視瑞谷嘉禾為吉祥征兆,令大學士張延玉傳旨,清朝御用畫師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作《瑞谷圖》,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頒示《瑞谷圖》,并降旨曰:今蒙上天特賜嘉谷,養(yǎng)育萬姓,堅實實好,確有明征,朕祗承之下,感激歡著繪圖頒示各省督撫等。朕非夸張,以為祥瑞也。自茲以往,觀覽此圖益加做惕,以修德為事神之本,以敬民為立政之基。御旨末端鈐:敬天勤民寶璽,并將此圖頒示各部官員。
元 銅鎏金觀音坐像
觀音自宋代以來,逐漸向柔美秀麗方向發(fā)展,至元代,受藏傳佛教造像影響,開始趨于莊重平和,這一時期承上啟下,奠定明清兩代觀音像之式樣。
觀音是印度梵語意譯簡稱,全稱觀世音又稱觀自在或觀世自在等,德號圓通大士,她是佛教中的著名菩薩也是中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各大菩薩中,她以慈悲著稱,是佛教慈悲的化身,千百年來她以慈悲的功用受到了印度、中國及東南亞各國佛教信徒的廣泛崇信,被譽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此尊觀音頭戴坐化佛寶冠,面相豐顧圓潤,慈眉善目,曲眉似彎月與鼻梁相連,眼瞼較寬,神態(tài)慈和寧靜,,寶繒飄拂于耳際,雙眼微合,俯視前方,寧靜安詳,似要將世間大眾關照,身軀挺直,結構勻稱,給人莊嚴神圣而又慈祥親切的宗教美感,身披廣袖長衫,衣紋厚重流暢,衣褶線條隨身體的動勢刻畫,生動寫實,流暢飄逸,衣緣飾精細的花紋,胸前鑄有華麗的連珠瓔珞,手臂佩戴釵環(huán),凸顯出觀音的尊貴身份,呈自在坐姿,造型優(yōu)美,比例勻稱,鑄造工藝精湛,風格清新明朗,時代特征鮮明,完美的詮釋了元代銅造像的藝術風范,將觀音菩薩普度眾生、慈悲為懷的美好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點擊名片快速關注:《精藏門》
清乾隆 琺瑯彩御制九龍?zhí)烨蚱浚▎沃唬?/strong>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衍生而來的器物造型,始于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為陳設觀賞式瓶,形制為小圓口,長直頸,溜肩,圓鼓腹部碩大,其下下斂收至圈足,像是從天而降的天球,故名天球瓶。
清雍正、乾隆兩朝時值盛世,仿古風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屬宮廷大型陳設用器。九龍鬧海圖乃明清兩代御窯最為經典流行的裝飾題材之一,備受帝王所追慕,《易經》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為數(shù)之大者,五則位居正中,故歷代多以其象征帝王,體現(xiàn)了九五之尊這一專屬的皇家的威儀。
本品形制碩大,端莊沉穩(wěn),通體以掐絲琺瑯工藝勾勒描繪九龍鬧海紋飾,九龍橫須怒目,五爪皆張,或升或降,或前行或顧盼,姿態(tài)各異,身形矯健,氣韻生動,栩栩如生,海水洶涌澎湃,海浪層層濤濤,與九龍上下呼應,相得益彰,九龍起伏騰躍于海水中,一派翻江倒海之勢,構圖繁而不亂,層次分明,各彩料相互過渡自然,色澤濃淡變化鮮明,恰到好處,口沿和底部鎏金襯托,金光燦燦,配有木質隨形底座,與彩料相呼應,更添神韻,底部施刀鏨刻乾隆年制四字款識,刀鋒強勁犀利,風格獨特,主題突出,氣勢磅礴,極具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