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秦始皇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收天下兵器鑄為器物,將豪杰遷到咸陽監(jiān)視起來,統(tǒng)一法制標準度量衡,都是穩(wěn)固中央集權(quán)具體步驟。但在戰(zhàn)亂后需要休養(yǎng)生息時,建造復制大批六國宮殿是不利的。既背離了秦國崇尚節(jié)儉的傳統(tǒng),又埋下了秦朝滅亡的隱患。 【原文】丞相綰言:“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無以鎮(zhèn)之。請立諸子?!笔蓟氏缕渥h。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nèi)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shù)也。置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span> 【譯文】丞相王綰說:“燕、齊、楚三國的故地距都城咸陽過于遙遠,不在那里設(shè)置侯王,便不能鎮(zhèn)撫。因此請分封諸位皇子為侯王。”始皇帝將這一建議交給大臣評議。 廷尉李斯說:“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族人非常多,他們的后代彼此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敵,周天子也無法加以制止?,F(xiàn)在四海之內(nèi),仰仗陛下的神靈而獲得統(tǒng)一,全國都劃分為郡和縣,對各位皇子及有功之臣,用國家征收的賦稅重重給予賞賜,這樣即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控制,使天下人對秦朝廷不懷二心,才是安定國家的方略。分封諸侯則不適宜。” 始皇說:“天下人都吃盡了無休止的戰(zhàn)爭之苦,全是因為有諸侯王存在的緣故。今日依賴祖先的在天之靈,使天下初步平定,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國,便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戰(zhàn)亂,似此而想求得寧靜、養(yǎng)息,豈不是極困難的事情嗎?!廷尉的主張是對的。” 【解析】天下歸秦,雖然標志著周朝的徹底結(jié)束,但周朝的影響卻還在顯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前朝那個分封的格局,會不會被這個大一統(tǒng)的時代,承襲為主導國家秩序的模式。 秦國朝廷圍繞這場是否分封的討論,已經(jīng)成為當下秦國如何立國的焦點。否定分封的結(jié)果,給了全天下一個肯定的答案:這個世界已經(jīng)回不到從前,秦始皇選擇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體制——中央集權(quán)之下的郡縣制。 隨著秦朝的體制落地,我們在此將周武王為什么會分封諸侯、秦始皇為什么要全盤拋棄,簡略的對比一下。 第一、周武王為什么要分封諸侯 先周是活動在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逐漸發(fā)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史稱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勢力也深入到商朝的范圍。雖然周國聲勢浩大,但是還不具備以一己之力推翻殷商的實力。 盡管力有不逮,但周國卻用團結(jié)其他勢力,彌補了這一短板。孟津會盟周武王舉行了誓師儀式時,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lǐng)有八百之多,他們都聽從周的指揮參與滅商。 周國能夠以小邦周顛覆大殷商,靠的是與天下各路諸侯的共同努力。伐紂成功之后,周武王必須酬功。而獎賞這些有功勞的聯(lián)盟軍,分封建國才是最好的方式。 武王推翻殷商建立周朝,靠八百諸侯和部落首領(lǐng)獲得成功。秦始皇與周武王不同,一統(tǒng)天下憑借的完全是秦國自己的力量。因此,周武王需要依靠分封來籠絡(luò)其他勢力,但這種迫切需求秦始皇完全不需要。 第二、周武王分封的對象 周武王伐紂成功之后,西周開始實行分封制,以此確立周朝的統(tǒng)治秩序。周武王將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qū)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如下四種人: 一是上古圣賢的后代:黃帝、炎帝、堯、舜、夏朝和商朝的后代;二是王室成員:周太王季歷的兄弟后人;周文王的兄弟;周武王的兄弟;三是重要功臣:異姓功臣,如姜尚;同姓功臣,如召公等。還有一種就是重要的方國,如梁國、谷國、楚國等外族部落等。 別的類型先放一邊,只拿第一種類型來打比方——周武王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地,讓他繼承先祖的祭祀。而且在武庚造反被抓后,周武王又重新封了紂王的庶兄微子于宋國,分封的爵位是公爵。而“公”這個爵位,則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中最高的。 秦始皇若是進行分封的話,那豈不是要以此類推,給那個已經(jīng)死了的周天子——周赧王的兒子分封為最高的爵位?給剛剛被消滅的六國的亡國之君——韓廢王、趙王遷、魏王假、楚王負芻、燕王喜、齊王建這些蠢貨的兒子們,也分封為諸侯? 然后讓他們的子子孫孫王位世襲,擁有封地的統(tǒng)治權(quán),利用秦始皇賦予他們的地方獨立性,發(fā)展成為尾大不掉的地方割據(jù)勢力。等到他們在受封的領(lǐng)地里羽翼豐滿之后,再來推翻秦朝? 僅僅只是從這一觀點出發(fā),秦始皇也不可能讓這些人擁有固定的土地和人口,從而給自己樹立一大批天敵。如果真是這樣,那就只能說明秦始皇在政治上太幼稚了。 第三、周武王分封的弊端 周武王這樣的分封,看起來考慮縝密——既安撫了上古圣賢后裔,邊緣地區(qū)方國,又封賞了姬姓子孫和功臣,皆大歡喜。但是透過這種表象,其本質(zhì)卻是重在王室成員。 在分封的列國諸侯中,姬姓子孫封為公爵的有虞國、虢國;封為侯爵的有魯國、管國、蔡國、衛(wèi)國、滕國、晉國等;封為伯爵的有燕國、曹國、成國、霍國等。周朝是想以血緣關(guān)系來維護統(tǒng)治,將姬姓諸侯全封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可以說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是,血緣關(guān)系就靠得住嗎?未必!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講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guān)系會逐漸淡化、疏遠。在周武王分封姬姓子孫土地和人口時,他們的確不算外人。但天長日久之后,大家都不會記得血緣關(guān)系了,只會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伐。 年代久遠的事情姑且不說,但是秦國七十多年前發(fā)生的“季君之亂”,秦始皇卻記憶猶新。 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亡,秦昭襄王即位,秦昭襄王的兄長公子壯不服。公子壯是秦惠文王正妻惠文后所生,與秦武王贏蕩是嫡出同胞,擔任秦國的庶長。前305年,聯(lián)合大臣、諸侯公子作亂,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公子壯等人都被殺死。這場叛亂,史稱“季君之亂”。 叛亂雖然平定了,但秦國朝堂血流成河。因為公子壯的背后,是幾乎所有的秦國宗室和大半個秦國朝堂。除了武王后被驅(qū)逐出境、得以茍延性命以外,叛亂的領(lǐng)導者公子壯、惠文后,以及主要參與者,秦國宗室集團、附逆的大臣等等,都被屠戮殆盡。 這個血腥殘忍的結(jié)局,使得秦始皇不相信血緣關(guān)系。公子壯和秦昭襄王都是秦惠文王的兒子,只不過公子壯的母親是惠文后,秦昭襄王的母親是羋八子,也就是后來的宣太后。 就是這么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了爭奪王位竟然讓秦國內(nèi)亂長達三年之久。在這個血淋淋的事實面前,秦始皇怎么去相信血緣關(guān)系的牢不可破?血緣關(guān)系碰上爭權(quán)奪利,只能是血腥殘忍的結(jié)局! 或許僅僅只從上述三點來比較,難免掛一漏萬。但是有一點,秦始皇是鑒古知今的—— 隨著周王朝自身的衰落,王室對地方諸侯的實際控制逐漸式微。所有的諸侯都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完全背離了周武王希望受封的諸侯彼此能夠相親相愛的初衷。諸侯國之間土地兼并日趨激烈,此起彼伏的征戰(zhàn)延續(xù)了五六百年。 不僅是秦國,東方六國也是靠不斷兼并而逐漸擴張的。在競相兼并的戰(zhàn)爭中,周天子這個天下共主,根本就是個不切實際的存在。可以說,周天子擁有的只是一個主角的虛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的崇高地位已經(jīng)成為過去式,而真正贏得實惠的卻是分封的諸侯國君。 因此,秦始皇對分封制弊端的評價,入木三分:“天下人都吃盡了無休止的戰(zhàn)爭之苦,全是因為有諸侯王存在的緣故。今日天下初步平定,假若又重新封侯建國,便是自己招引兵事、培植戰(zhàn)亂!” 于是,秦始皇同意李斯廢除分封制,將“全國都劃分為郡和縣”的主張,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 |
|
來自: 莫為天下先 > 《權(quán)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