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要獎勵孩子,但是總不能越獎勵越多吧,萬一哪一天沒辦法獎勵的更多了是不是孩子就會變得消極起來?而這種在獎勵下長大的孩子真的好嗎?這些問題,我想我們可以通過一組心理學的實驗來一探究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利奧特阿倫森曾設計這么一組心理實驗,實驗分四組人,還有安排好的觀眾,第一組人無論做什么,都會受到觀眾的贊美,第二組則完全相反,第三組人開始時受到觀眾的贊美,后來開始挑他們的毛病,第四組則是先數(shù)落他們的缺點再贊美,你覺得哪一組人對評價的觀眾更有好感呢? 作為讀者的你,很多時候會認為第一組人無論做什么,都會受到觀眾的贊美的人會對觀眾會更有好感,因為觀眾對第一組的人完全的肯定,其中沒有包含一點否定的。但是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這其中產(chǎn)生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說的阿倫森效應,第四組人對觀眾充滿好感,令人意外的是,最討厭觀眾的并非全程被挑毛病的第二組,而是先被贊美后被數(shù)落的第四組。 阿倫森心理效應表明,人們更喜歡不斷增加的激勵,而討厭減少,阿倫森效應更神奇在于,獎勵100元變90元,遠遠沒有獎勵10元變20元的人群更讓人感到愉快。而先抑后揚的鼓勵要遠遠大于一直表揚的鼓勵,我們要抓住這種心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張弛有度。 |
|
來自: 新用戶04261092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