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的第一戰(zhàn)是在定海展開的。 英戰(zhàn)艦到來之后,下達最后通牒,要求清軍投降。 定海知縣姚懷祥來到英艦隊上交涉,親眼見證了英軍武力之強大,但他最后說了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你們很強大,但我絕不投降。 英國人的火炮只用了9分鐘就摧毀了清軍的炮臺和木質戰(zhàn)船。 英國人始終想要把國書交給皇帝,但肯定不能廣州交,因為這會被林則徐認為是示弱。 所以英國人在廈門遞國書,但結果卻是雙方一陣炮戰(zhàn)。 當時,清政府指定的對外口岸是廣州,其他各地各地官員未經許可不得收受外國文書。 同時,對于轉呈皇帝的外國文書,若有違悖字樣,亦不得上送而褻瀆圣明,不然就是“大不敬”。如果英國人是打算臣服,相信官員們還是很樂意上交國書的。 道光急切想知道英國人想要干什么,諭令琦善:“倘有投遞稟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span> 琦善在天津拿到了英國人的國書,在這過程中,琦善親眼你見到了英國人的火炮之厲。 道光收到了英國人的國書,這封英國外相的書信已經被英國人將其翻譯為漢文,但英國人的翻譯水平確實不怎么樣。 將“要求皇帝賠償并匡正”翻譯為“求討皇帝昭雪伸冤”一語,該文件還多處將“匡正”譯為“伸冤”,將“抗議”譯為“告明”,“賠償”譯為“昭雪”,如此一通下來,這完全成了英國人找道光皇帝告御狀來了。 大皇帝統(tǒng)馭寰瀛,薄海內外,無不一視同仁,凡外藩之來中國貿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懲辦。上年林則徐等查禁煙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朦,措置失當。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F(xiàn)已派欽差大臣馳至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申冤抑。該統(tǒng)帥懿律等,著即返棹南還,聽候辦理可也。 英國人占領定海之后,隨即封鎖了沿海,企圖掐住滿清經濟的喉嚨,以圖逼迫清政府就范。 但封鎖沿海的措施沒有任何作用,各地官員在給道光的上書中,除了林則徐,沒有任何人提及這一點。 確實,對地方官員來說,封鎖沿海,根本不是什么大事。自給自足的中國人,完全靠自己的雙手生存。 而道光皇帝也在討論禁海,不準商船出入,以打擊英國貿易。而他的想法,英國人已經做了。 清軍在戰(zhàn)場上是很難俘虜英軍士兵的,但并不等于沒有俘虜。英國士兵單獨行動時,很容易成為目標。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 1841年,281噸的雙桅船“凱特號”在岸邊擱淺了,這艘船并不是英軍的主力,是由商船改為的戰(zhàn)船。
這些俘虜被裝在籠子里游行,有兩名士兵被憤怒的群眾拖出來打死。 義律與清朝官員交涉,請求釋放這些囚犯,然后被告知,囚犯可以被釋放,條件是英國人交出占領的舟山。 英軍在攻擊距離舟山港75英里的乍浦鎮(zhèn)時,有300名清軍在城外一座寺廟之中設防,并打死了一名英軍,傷數人。英國人很惱火,用火炮攻下了這座寺廟,把沒有戰(zhàn)死的清軍抓到一起。然后,把他們的鞭子系在一起,接個人一組,進行游街示眾。
這種侮辱性的舉動,讓城內僅有的1700名守軍義憤填膺,同英軍死戰(zhàn)到底,但武器簡陋,都是些弓箭達到之類,當然抵擋不住英俊軍。 鎮(zhèn)江一戰(zhàn),是英軍損失較大的一次戰(zhàn)斗。 海齡帶著2700名官兵守衛(wèi)鎮(zhèn)江,由于鎮(zhèn)江是南京的門戶,所以英國人全力來攻,英國的總兵力在7000人左右。 海齡報著必死之心,與英國人血戰(zhàn),城坡之后,又展開積累的巷戰(zhàn),最終海齡把所有文件放置在一起,點火自殺身亡。 而城內的清軍并沒有逃走,大多戰(zhàn)死。而城內的民眾,共同抗敵,連婦女都上了戰(zhàn)場。城破后有姓名可查的不愿受辱而自殺殉國的女性多達140多人,其中和敵格斗被害的22人。 英軍有著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優(yōu)勢,人數上也占有優(yōu)勢,卻最終戰(zhàn)死185人。 對于這一戰(zhàn),英國人多有掩飾,對外公布死亡20人,并宣稱這20人死亡的原因是天熱脫水,這無疑是自打耳光。 在《南京條約》的談判過程中,雙方爭執(zhí)最大的一點是關于鴉片貿易。伊里布和耆英質問璞鼎查為何在印度種植鴉片,銷往中國。 璞鼎查自知理虧,但還是強詞奪理,把責任推到清政府頭上,說只要清政府禁止國民吸食鴉片,自然也就沒有鴉片輸入進來。 這場戰(zhàn)爭被稱為:鴉片戰(zhàn)爭。但在《南京條約》里面,沒有任何一個字是關于鴉片的,英國人當然不會把鴉片寫進合約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