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勸學》中舉例說,筆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就會彎曲到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即使再經(jīng)暴曬也不會挺直,因為“_________” (2)《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荀子的《勸學》中也有“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直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guān)系。 (3)《勸學》中寫木頭經(jīng)過烘烤后發(fā)生變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復(fù)原,說明事物經(jīng)受外部力量,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tài)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4)《荀子·勸學》中,與王之渙《登鸛雀樓》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意思相近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勸學》中論述積累的重要性,先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具體事例,然后以此類比“_________”的重要性,最后從反面論述“_________”,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外。 (6)荀子在《勸學》中認為學習需要堅持。一個人只要持之以恒,就會“_________”;相反,若半途而廢,那么“_________。” (7)荀子在《勸學》中以蚯蚓為例,論證了學習必須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同篇中與之相反的例證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8)荀子《勸學》中的“______,______”兩句以行路為喻,強調(diào)了積累的重要作用。 (9)荀子《勸學》中“_________”一句點明了君子跟一般人的天賦沒什么區(qū)別,但君子的學識和修養(yǎng)卻能超過普通人,這是因為君子能“_________”。 (10)《勸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兩個比喻進行論證,進而推論出人只有通過學習和自省才能達到行為沒有過錯的境地。 (11)韓愈在《師說》中表明:老師的作用是“_________”,過去的求學之人之所以有成就,是因為“_________”,而今天求師解惑的人卻很少見了. (12)“沒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這與《師說》中“______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13)韓愈在《師說》中先指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_________”的觀點;再說生在我前面的人“_________”,我應(yīng)該跟從他,并把他當作老師。 (14)韓愈在《師說》中運用對比的手法,指出圣人“_________”,而愚人“___________”,以從師態(tài)度的差異點明圣愚差別的原因。 (15)韓愈在《師說》中指出老師有兩種:一般意義上的老師是“______________”,而韓愈在批判士大夫恥于從師陋習時所定義的老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師說》中,韓愈對只知道學習句讀,不知從師解決疑惑的現(xiàn)象給予了“________,_________”的評價。(17)韓愈《師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士大夫之族拒絕從師學習的借口。 (18)韓愈在《師說》中慨嘆,因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待從師學習的態(tài)度不同,產(chǎn)生了一種出人意料的結(jié)果“_________,_________”。 (19)韓愈《師說》中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0)韓愈《師說》的文末,“好古文”點出了李蟠的文學愛好,而“_________”說明了李蟠儒學素養(yǎng),同時“_________”一句,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接原因。 情景默寫答案 (1)輮以為輪,輮使之然也 (2)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吾嘗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6)金石可鏤 朽木不折 (8)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10)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12)、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16)、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