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名著《雙城記》,開頭有一段話: 這是最好的日子,也是最壞的日子;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也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好象樣樣都有,但又像一無所有;我們似乎立刻便要上天堂,但也有可能很快就要入地獄! 這段看似“曖昧”的話,非常精準而又犀利地揭開了時代和人類的精神共相,因而具有“寓言”“預言”兼“箴言”的特質。 反觀當下的這個物質文明高速發(fā)展和高度發(fā)達的后現(xiàn)代社會,不難發(fā)現(xiàn),人類面臨的各種精神困境和價值危機,不是比古人更少了,而是比古人更多了! 更何況,庚子年以來,肆虐不止的新冠疫情,險象環(huán)生的國際環(huán)境,層出不窮的氣候災害,日益嚴峻的各種“內卷”……諸多癥候的紛至沓來,無形之中更增添了“今生今世”乃至“今日明日”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 于是,很多人為了“止損”,開始選擇——“躺平”。 是的,盡管耳目所及,充斥著各種矯揉虛罔的“大詞”,但理智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時代”:“小清新”“小目標”“小團圓”“小幸?!薄靶g喜”“小舍得”“小確幸”……一切都難掩其“小”,包括那些自以為大、實則小到骨子里的“人”。 所以,當你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大可不必奢求能獲取多少知識,懂得多少道理——你只需帶著“尚友古人”也即擴大“朋友圈”的心態(tài),通過閱讀去赴一場橫亙千年的“約會”,看看那些活在古書里的人物,是怎樣應對現(xiàn)實人生的種種遭遇,解決突如其來的無常變故,守護精神自我和心靈世界的淋漓元氣的——有此心態(tài),也就足夠了。 如果你受過基本的語文教育,且有了10年以上的個人閱讀史,那么,就可以、也應該讀讀這部書。用今天的時髦話說,這是一本中國人應該“打卡”閱讀的書。 這部書可能會挑戰(zhàn)你的“閱讀舒適區(qū)”,但我敢保證,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越來越“舒適”。 這部書,就是有著“中國人的風流寶鑒”“名士教科書”“中古時代百科全書”等諸多美譽的六朝志人小說名著——《世說新語》。 在我看來,《世說新語》不僅是“大時代”的“大作品”,還是一部示范“躺平”的經典,特別適合“小時代”的人給自己“補腦”和“充電”。 這部經典所呈現(xiàn)出的“魏晉風度”和“名士風流”,實在具有人類學的價值和心靈史的意義,其所凝聚的,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精神現(xiàn)象學”。 她不僅是了解漢魏六朝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展現(xiàn)“魏晉風度”和“名士風流”的精彩視窗。我曾給“魏晉風度”下過一個定義: 所謂魏晉風度,是指漢末魏晉時期形成的一種時代精神和人格理想,具體說就是在道家學說和玄學清談思潮影響下產生的,一種追求自然(與名教相對)、自我(與外物相對)、自由(與約束相對)的時代風氣,以及由此在上層貴族階層中形成的,一種超越性的人生價值觀和審美性的人格追求與氣度。(《世說三昧》) 這種“超越性的人生價值觀和審美性的人格追求與氣度”,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尤其具有“治愈”的價值和“賦能”的意義。 讀《世說新語》,你既可把她當作學術研究的對象,也可把她當作生命體認的對象——后者的意義要遠比前者為重。 因為《世說新語》全書所凸顯的,不過是一個大寫的“人”字;魏晉風度所展現(xiàn)的,也不過是一個大寫的“美”字。 “看似史而超越史,不是詩而勝似詩,并非哲學而富含哲學氣質”——這就是《世說新語》帶給人的充滿哲思和詩性的審美愉悅。 我們讀《世說新語》,可以不帶任何功利性,但不妨給自己一個基本的“心理暗示”,那就是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人”、發(fā)現(xiàn)“人”、欣賞“人”。——如果你的運氣足夠好,那個“人”字完全可以換成“你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說,《世說新語》不僅是一部中國人的“智慧之書、性情之書、趣味之書”,也是一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偉大的“靈性之書、人性之書、詩性之書”。 《世說新語》的作者,一般都認為是南朝劉宋的宗室臨川王劉義慶。因為歷史、文化、作者及其時代等多種原因的交織互動,使《世說新語》形成了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的文本風貌。其編撰體例和文體特征,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分門別類,以類相從。全書分上、中、下三卷,根據(jù)不同的主題,細分為36個門類,分別是: 上卷: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中卷: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捷悟、夙惠、豪爽 下卷: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任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汰侈、忿狷、讒險、尤悔、紕漏、惑溺、仇隙 每一門類的標題是對記述主題的概括,既統(tǒng)攝全篇,又暗寓褒貶,自《德行》以至《仇隙》,越往后越貶,大致遵循一個“價值遞減”的原則。 二是敘事以人為本,所記俱為“人間言動”,故魯迅稱之為“志人小說”。而言、行之間,又重在記言。 三是形制上多為叢殘小語,篇幅短小。長則一二百字,短則數(shù)十字,甚至一句話。 四是各門條目的編排,大體以人物所處時代為序。往往先兩漢,次三國,再次西晉,復次東晉——秦末和劉宋時也有零星記載,但不在主流。每門內容,皆有一種潛在的“編年”意味,但同寫一個人物,相連的幾個條目,未必一定有事實上的先后關系。 五是每則所記,一般有一中心人物,此人處于主位,其他人物則處于賓位。 作者的意圖,大概是想以一個具體人物為中心,組成一條相對獨立的“故事鏈”。條目與條目之間,藕斷絲連,既留下了大量“空白”,又可獨立欣賞。這種“留白”的手法,不僅是繪畫書法的技法,也是我國古代文言筆記小說最典型的文體特色。 書中每一個片段都是對歷史的某一個局部事件的“抓拍”和“定格”,合起來看猶如博爾赫斯所謂的“沙之書”,分開來看,每一粒沙子又具有單獨欣賞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因為這種體例具有某種“程式化”特征,便于模仿,所以,后世續(xù)書和仿作層出不窮,這一系列的文言筆記小說文體,就被稱為“世說體”。 從文體上看,《世說新語》似乎是一部充滿叢殘小語的“尺寸短書”,但從內容和性質上看,又堪稱是一部“兼通儒釋道,涵蓋文史哲”的“大書”。尤其是,《世說新語》的語言、人物和故事,活色生香,妙趣橫生,無不盡態(tài)極妍,頗具看點。難怪古今讀書人都為之著迷,讀之解頤,心生歡喜,所謂法喜禪悅,怕也不過如此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世說新語》都能帶給讀者不同的養(yǎng)分和靈感,讓我們換一種眼光看自己,看人生,看世界…… 只不過,要讀懂此書,真要具備馮友蘭所說的真名士的四大要素,即“玄心”、“洞見”、“妙賞”、“深情”。 東坡詞云:“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睂τ诿γβ德档默F(xiàn)代人而言,“詩意地棲居”或許并不容易,但,保持一種從善如流的心態(tài),隨時歡迎詩意的降臨和眷顧,還是可以期待的。 2021年8月寫于守中齋 |
|
來自: 古代小說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