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伊利里亞人與伊利里亞人王國 伊利里亞人是巴爾干半島的土著居民,屬印歐人種,和今日的阿爾巴尼亞人有一定親緣關系。伊利里亞人居住的伊利里亞人地區(qū)位于亞得里亞海東岸,今克羅地亞斯諾文尼亞,阿爾巴尼亞一帶。東與馬其頓接壤,南部臨近阿波羅尼亞(Apollonia)、伊庇魯斯(Epirus)等邦國。 伊利里亞地區(qū)以山地為主,不利于農業(yè)生產,因此伊利里亞人驍勇善戰(zhàn),許多部落以劫掠為生。很早就會使用金屬兵器。古希臘人很早就與伊利里亞人接觸,許多希臘神話和歷史文獻中記錄了伊利里亞人,在古代世界中,無論是在虛構的還是非虛構的希臘羅馬文學中,都存在著伊利里亞人、他們的部落和同名祖先伊利里烏斯(Illyrius )的不同版本的家譜。根據傳說,伊利里烏斯是忒拜建城者卡德摩斯與女神哈耳摩尼亞的兒子,他征服了當地民族,被推舉為首領,是伊利里亞人的祖先。從前6世紀開始希臘殖民者開始在伊利里亞建立居民點。盡管兩個民族之間的關系也不盡是和平相處. 但是,伊利里亞人最后還是選擇逐漸接受希臘文化。希臘奢侈品成為了伊利里亞貴族的象征。在奧赫里德湖畔的豪華的部落墓地里考古學家發(fā)現了從希臘進口的商品。生產力的進步,人口的增長,人地矛盾的激增,加上希臘人的影響和壓力,使得許多伊利里亞人開始成為海盜,活躍一時。 伊利里亞南部的有組織王國形成得比該地區(qū)其他地區(qū)更早。已知最古老的伊利里亞王國之一是恩切萊王國(Enchelei),它似乎在公元前 8 至 7 世紀達到鼎盛,但該王國在公元前 6 世紀左右失去了主導地位。恩切萊王國的衰落似乎導致了他們最遲在公元前 5 世紀被同化并納入新建立的伊利里亞王國,這個新的伊利里亞王國由達薩雷蒂人(Dassaretii)建立。他們的首領巴迪利斯建立了一個王朝——巴迪利斯王朝(Bardylis)。伊利里亞王國經常與鄰近的古代馬其頓人發(fā)生沖突,伊利里亞海盜也被視為對鄰近民族的重大威脅。伊利里亞人,尤其是在巴迪利斯的領導下,在阿吉德王朝的馬其頓軍隊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至少在伊利里亞宮廷度過了他們的部分青年時代,熟悉了伊利里亞人的風俗習慣,特別是軍事戰(zhàn)略和技巧。巴迪利斯雄心勃勃,發(fā)展王國,與馬其頓爭霸,最終于前356年左右被馬其頓腓力二世所殺。其王國開始走向衰敗,另一個由陶蘭蒂人(Taulantii)建立的陶蘭蒂王國(位于伊利里亞南部)在首領格勞吉亞斯(Glaukias)的率領下開始強大,他收容了巴迪利斯的兒子克萊圖斯(Cleitus),并將女兒嫁給了他,趁著馬其頓及亞歷山大東征,無暇西顧,陶蘭蒂王國似乎在格勞基亞斯統(tǒng)治期間達到了頂峰,即公元前 335 年至公元前 302 年。格勞吉亞斯統(tǒng)治陶蘭蒂數十年,與腓力二世,亞歷山大,卡山德等人周旋而不敗,頗有大略。甚至收留了幼年前來避難的皮洛士大王,與妻子一起親自撫養(yǎng)皮洛士長大,并出兵幫助皮洛士恢復了王位,與皮洛士統(tǒng)治下的伊庇魯斯王國保持友好關系。 格勞吉亞斯與皮洛士 格勞吉亞斯死后,由巴迪利斯二世繼位(前295-前290在位),他是老巴迪利斯的孫子,克萊圖斯的兒子,格勞吉亞斯的外孫,具有兩國王室的血統(tǒng)。巴迪利斯二世驅逐了格勞吉亞斯的原定繼承人,自立為王,與馬其頓,伊庇魯斯爭雄,一度為皮洛士所敗,部分領土被皮洛士吞并,在之后,兩國和解。巴迪利斯二世將女兒嫁給了皮洛士。不久,。巴迪利斯二世就被莫諾尼奧斯(Monounios)推翻,后者可能是格勞吉亞斯的兒子或孫子,成為新的國王,統(tǒng)治達20多年(前270年去世),繼續(xù)與馬其頓,伊庇魯斯爭雄。他和他的兒子米蒂諾斯(Mytilos)統(tǒng)治王國直至前230年,米蒂洛斯被皮洛士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打敗,被迫臣服伊庇魯斯王國,成為其附庸,只保留一定自治權力。米蒂洛斯死后,陶蘭蒂王國陷入全面衰敗,幾乎消失在歷史記載中。 在陶蘭蒂王國的衰亡同時,另一支伊利里亞人的部落——阿爾迪安人(Ardiaean)開始興起,與其他伊利里亞人不同,這伙伊利里亞人是海盜出身,兇悍異常。阿爾迪安王國的建立者是普勒拉圖斯(Pleuratus),可能是格勞吉亞斯王朝一脈。其生平事跡不是很清楚,只知道了他領導了阿爾迪安人開始獨立建國,前250年,普勒拉圖斯去世,子阿格隆(Agron)繼位,他成功收復了自皮洛士時代以來一直處于伊庇魯斯控制下的伊利里亞南部,并將伊利里亞的勢力范圍擴大到亞得里亞海地區(qū)的許多城市,包括科基拉島(科孚島)、埃皮達姆諾斯和法羅斯島(今克羅地亞赫瓦爾島 并非埃及法羅斯島——作者注)。在阿格隆的領導下,阿爾迪安人的海盜事業(yè)達到頂峰。阿爾迪安人使用一種被叫做 lembus的小戰(zhàn)船,這是一種小型快速戰(zhàn)船,只有一排槳,靈活機動,神出鬼沒。前231年,應馬其頓國王德米特里二世之邀,阿格隆率軍從海上奇襲埃托利亞聯盟(前4世紀中期形成的希臘城邦同盟,著名的雅典后來也加入該同盟——作者注),殺獲數千人,大掠而還,威震希臘,阿爾迪安人的王國也便成為伊利里亞人的代表,也被許多歷史學者干脆稱為伊利里亞王國。同年,阿格隆去世。由子皮內斯(Pinnes),皮內斯的后母特烏塔(Teuta)擔任攝政女王,掌握實權。 伊利里亞人 二 第一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 隨著羅馬的崛起,羅馬的勢力開始進入亞德里亞海沿岸,與伊利里亞人發(fā)生沖突。許多羅馬商人被伊利里亞海盜綁架,殺害,殺人越貨。據波利比烏斯記載,元老院應羅馬商人請求,遣使前往伊利里亞交涉,伊利里亞攝政王特烏塔(Teuta)表示:“伊利里亞國王阻止其臣民的海上獲利行為,有違慣例”,羅馬使者則回應:“羅馬人一直有項優(yōu)良習俗,即公開懲罰那些犯下私人層面罪行之人,并援助那些受害者。借神明之助,我們將盡己所能,盡快地迫使你改變伊利里亞國王對待子民的慣例。特烏塔聞言大怒,殺死一位羅馬使者。至此,雙方已談無可談,戰(zhàn)爭爆發(fā)。 特烏塔女王與羅馬人談判 前229年,第一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爆發(fā), 羅馬人先發(fā)制人。派遣一支艦隊,四支軍團渡海進攻。此時,伊利里亞人正在將領法羅斯的德米特里烏斯率領下剛剛攻下科基拉島,正在修整。主力則在圍攻埃皮達姆諾斯,羅馬人的突然到來,令其猝不及防。羅馬執(zhí)政官格奈烏斯·富爾維烏斯·森圖馬魯斯(Gnaeus Fulvius Centumalus)率領 200 艘戰(zhàn)船前往科基拉島解除圍困,盡管他得知該島已經投降。羅馬人與德米特里烏斯進行秘密談判,德米特里烏斯自覺無法抵抗,也自覺失去了特烏塔的青睞,因此率部投降羅馬人,并在德米特里烏斯的幫助下交出了城市。這座城市成為了“羅馬的朋友”,從此將依靠羅馬的保護來抵御伊利里亞人的入侵。德米特里烏斯本人則擔任羅馬指揮官的顧問,充當“帶路黨”直到戰(zhàn)爭結束。與此同時,執(zhí)政官盧修斯·波斯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Lucius Postumius Albinus)帶領一支由 20,000 名步兵和 2,000 名騎兵組成的軍隊從布倫迪西姆(Brundisium)穿過阿波羅尼亞(Apollonia)。富爾維烏斯率領的艦隊抵達阿波羅尼亞,阿波羅尼亞開城投降。兩支部隊向埃皮達姆諾斯(Epidamnos)推進,迫使伊利里亞人放棄圍困并四散奔逃。羅馬軍團向伊利里亞內陸進發(fā),許多部落和城市望風而降。伊利里亞的艦隊試圖進行抵抗,襲擊羅馬軍隊,羅馬軍團的一位政務官和數位軍事保民官戰(zhàn)死,但伊利里亞人無法阻擋羅馬軍團,羅馬人長驅直入,攻破其首都斯科德拉,特烏塔撤回科托爾灣的里宗(Rhizon in the Gulf of Kotor),堅守不出,已成甕中之鱉,公元前228年,特烏塔求和,接受羅馬苛刻的條件:向羅馬繳納規(guī)定貢賦;放棄伊利里亞大部分土地;只保留一小部分作為統(tǒng)治,嚴禁兩艘以上船只在利蘇斯以南海域航行,成為“羅馬人的朋友”此為第一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羅馬人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勝利,撤軍返回意大利,留下德米特里烏斯作為所謂“攝政”,幫助統(tǒng)治伊利里亞被羅馬人占領的土地,(根據狄奧·克里索斯托姆的說法,法羅斯的德米特里烏斯與皮內斯的生母特里圖塔(Triteuta )結婚,)留下部分羅馬軍隊作為監(jiān)視。次年,特烏塔退位,不久病死。(一說跳崖自殺) 阿爾迪安王國 科基拉與埃皮達姆諾斯 阿波羅尼亞 德米特里烏斯是不是此戰(zhàn)最大贏家?從表面上看,其不僅獲得伊利里亞很多土地,更成為羅馬的朋友。但事實上,他不但因背叛自己的國王和人民而受到羅馬對其“背信棄義”人格的擔憂,而且行動范圍似乎也受到上述條約的限制。所以,對德氏而言,所獲土地既是羅馬的賞賜,也意味著羅馬對其施加的束縛與其獨立地位的喪失。稍有不慎,便會遭到羅馬的責難甚至打擊。雙方政治關系的不對等和固有的相互猜疑,決定了二者友好關系的脆弱和短暫?;\罩在羅馬勢力陰影之下的德氏,似乎唯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謹小慎微,遵從羅馬指令,以獲得羅馬對其統(tǒng)治地位的認可和支持;二是冒著觸怒羅馬的風險,圖謀伊利里亞國勢的復興。事實上,德米特里烏斯很快就選擇背叛羅馬。 三 第二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 德米特里烏斯的統(tǒng)治持續(xù)了十年,期間,他對羅馬人陰奉陽違。繼續(xù)放任伊利里亞海盜襲擊亞得里亞海沿岸各地。公元前 222 年,應馬其頓邀請,一支由 1,600 人組成的伊利里亞軍團在德米特里烏斯的指揮下在塞拉西亞幫助馬其頓人作戰(zhàn),對抗斯巴達人,馬其頓人在那里贏得了對斯巴達人的決定性勝利。塞拉西亞之后,德米特里開始試圖以犧牲羅馬為代價擴大對伊利里亞的控制,煽動一些伊利里亞部落反對羅馬,組織海盜活動,并與馬其頓眉來眼去。 前219年,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爆發(fā),德米特里烏斯認為時機已到,悍然攻擊并占領了伊利里亞南部的羅馬盟軍城市和社區(qū)。,第二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爆發(fā)。 與公元前 229 年的特烏塔不同,德米特里烏斯為羅馬入侵做好了充分準備。他首先在阿波羅尼亞的伊利里亞城市堡壘迪馬盧姆駐扎了一支駐軍。消滅了其他地方的對手——那些反對他統(tǒng)治的伊利里亞人,并在他的家鄉(xiāng)法羅斯島上駐扎了 6,000 名最優(yōu)秀的部隊。羅馬決定出兵攻打德米特里烏斯,和以前一樣,當年參與第一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的兩位執(zhí)政官都陪同羅馬遠征,但主要的指揮官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三年后他在坎尼會戰(zhàn)的羅馬大災難中喪生。亞得里亞海在羅馬為公元前 218 年至公元前 201 年的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做準備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羅馬元老院預計遠離羅馬的戰(zhàn)爭將曠日持久,艱苦卓絕,因此決定首先在伊利里亞解決問題。 公元前 219 年,羅馬執(zhí)政官認為迪馬盧姆對德米特里烏斯在該地區(qū)的權力至關重要,于是準備圍攻這座城市,羅馬軍在七天內就直接攻占了它。結果,該地區(qū)的所有伊利里亞城鎮(zhèn)都接受了羅馬的保護,每個城鎮(zhèn)都得到了適當的條款和條件。接下來,羅馬人在法羅斯島上進攻德米特里,德米特里在堅固的防御工事(現代港口城市斯塔里格勒)后面堅守不出,以精良的部隊、充足的補給和戰(zhàn)爭物資等待進攻。為了避免長期圍攻,保盧斯決定冒險再次正面進攻,同時引誘德米特里烏斯脫離要塞,羅馬軍隊從大陸轉移到島上的森林地區(qū)。與此同時,第二天,羅馬軍隊派出一支小艦隊,佯裝從港口登錄,引誘德米特里從他的防御工事后面出來。德米特里不知是計,向港口進軍,阻止羅馬人登陸。這一策略奏效了,當羅馬主力從另一個方向出現在島上時,伊利里亞軍隊被迫與羅馬軍隊交戰(zhàn),因為他們與城市的聯系被切斷了。伊利里亞軍隊遭到兩面攻擊,又失去了城墻的保護,最終戰(zhàn)敗。公元前 218 年,伊利里亞軍隊很快投降,而德米特里烏斯則棄島逃往馬其頓,前往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的宮廷,羅馬人摧毀了法羅斯的防御工事,在保盧斯的率領下,進軍內雷特瓦河,將許多居民點搗毀,剿滅了許多海盜據點。第二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結束,羅馬人將皮內斯立為傀儡國王,統(tǒng)治一塊很小的地區(qū),并強令他賠償羅馬軍費,補齊貢賦。羅馬共和國要求馬其頓引渡德米特里烏斯,但腓力五世拒絕了。 德米特里烏斯受到了馬其頓國王的熱烈歡迎,巧合的是,腓力五世的父親也叫德米特里,德米特里烏斯成為腓力最信任的顧問之一。根據波利比烏斯的說法,德米特里在腓力將野心轉向伊利里亞和羅馬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公元前 217 年,當腓力得知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戰(zhàn)勝羅馬人時,腓力起初只把信給德米特里看。德米特里可能看到了收回伊利里亞財產和對羅馬進行一定程度的報復的機會,他立即建議年輕的國王與腓力正在交戰(zhàn)的埃托利亞人講和,并將注意力轉向西方,與羅馬開戰(zhàn)。腓力五世被說服,與羅馬開戰(zhàn),這便是第一次馬其頓戰(zhàn)爭,德米特里烏斯積極與漢尼拔結盟,在盟約里,特別規(guī)定在羅馬戰(zhàn)敗后,要求羅馬返還他在伊利里亞的領土。可以說是組建了“羅馬包圍網”,德米特里本人最終于前214年死于對馬其頓對美塞尼亞的征服戰(zhàn)爭中。 四 馬其頓戰(zhàn)爭 前220年,馬其頓安提柯王朝的腓力五世上臺,腓力五世野心勃勃,準備重建亞歷山大帝國。在位初期,就與埃托利亞同盟大打出手。不久,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爆發(fā)。漢尼拔向馬其頓求援,正中腓力五世下懷。前215年,雙方結盟,約定漢尼拔幫助馬其頓征服希臘,馬其頓幫助漢尼拔征服羅馬。不料,雙方的使節(jié)團被羅馬截獲,羅馬大怒。腓力五世見陰謀敗露,先下手為強,進攻羅馬盟國科西拉。馬其頓戰(zhàn)爭爆發(fā)。 馬其頓軍隊在東部不斷取勝并準備渡海進兵意大利時,羅馬艦隊駛入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因羅馬正在對付漢尼拔,兵力不足,前215年,元老院令執(zhí)政官拉維努斯率部牽制馬其頓,力求將馬其頓軍隊牽制在本土,使其不能與漢尼拔會師。次年,馬其頓軍隊攻打阿波羅尼亞,被拉維努斯騙入城內,里應外合,燒毀馬其頓海軍不少船只。腓力五世被迫退回內陸。 腓力五世見海上無法打破局面,改由陸地進攻。前213年,為完成德米特里的遺愿,開始向伊利里亞地區(qū)進軍,但是由于拉維努斯控制亞得里亞海,雙方僵持。于是,羅馬利用希臘內部的矛盾展開外交活動,并于公元前212年取得埃托利亞同盟(Aetolian League)的支持。不久,斯巴達也轉入反馬其頓聯盟。腓力五世不僅沒能入侵意大利,反而引火上身,可以說是得不償失,腓力五世大怒,轉而攻打埃托利亞同盟。 腓力五世 前212年,反馬其頓同盟進軍馬其頓,攻破許多城市,但是,在戰(zhàn)爭中,希臘各邦的經濟也遭到嚴重破壞。一些中立國家開始促和。前207年,腓力五世發(fā)起反攻,大敗埃托利亞同盟。公元前206年,馬其頓和埃托利亞同盟的希臘城邦實現和解。失去了埃托利亞同盟支持的羅馬無力在巴爾干與馬其頓作戰(zhàn),被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拖得精疲力竭的羅馬亦不得不于公元前205年同馬其頓締結所謂腓尼基和約,雙方打平。 前3世紀末,腓力五世與敘利亞的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Antiochus Ⅲ of Seleucid Syria,公元前242-前187)聯合一起,約定乘埃及的托勒密五世(前204-前181在位)年幼之際。合兵攻打埃及,瓜分埃及。馬其頓和塞琉古軍隊向埃及本土及支持埃及的希臘各邦發(fā)起進攻,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希臘各邦引起極大憤慨。愛琴海四周的希臘城邦因不堪馬其頓的襲擾,遂聯合反對腓力。公元前201年,腓力的艦隊被羅德島(Rhodes)和帕加馬(Pergamum)聯合艦隊打敗。同年,羅德島等城邦和埃及向羅馬求援。此時,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結束,羅馬已有足夠兵力,羅馬遂以馬其頓違反條約為借口,打著“希臘解放者”的旗號再次向馬其頓開戰(zhàn)。 前200年,羅馬派出使節(jié)游說希臘各邦加入反馬其頓同盟,但除雅典外,大多態(tài)度模糊。與此同時,羅馬向腓力五世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刻停止對希臘各邦的敵對行動。并退還侵占埃及領土,遭到后者斷然拒絕。羅馬自然也知道腓力五世會拒絕,只是想將戰(zhàn)爭責任推給馬其頓,并煽動希臘各邦的反馬其頓情緒。 次年,羅馬分海陸兩路,進攻馬其頓,陸軍2個軍團在執(zhí)政官伽爾巴率領和希臘盟軍的配合下,進攻伊利里亞。海軍與羅德島海軍一起騷擾馬其頓沿海。埃托利亞同盟也與羅馬并肩作戰(zhàn)。塞琉古的安條克三世,見羅馬勢大,不敢得罪羅馬,消極合作。就連在第一次馬其頓戰(zhàn)爭中站在馬其頓一邊的亞該亞同盟。也因腓力五世粗暴干涉伯羅奔尼撒內政。與其斷絕關系。腓力五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前199年,伽爾巴率軍出征,占領了西部馬其頓,擊潰馬其頓守軍,但沒能深入馬其頓內陸。次年,羅馬改派執(zhí)政官弗拉米尼努斯為帥,繼續(xù)作戰(zhàn)。雙方邊打邊談,期間,羅馬軍奪取了通往馬其頓腹地的阿烏斯峽谷,并逼迫亞該亞同盟倒向羅馬。羅馬軍一路長驅直入。企圖吸引馬其頓主力與之決戰(zhàn)。而腓力五世此時在拉里薩,得知消息后率軍返回,兩軍于庫諾斯克法萊遭遇。 馬其頓戰(zhàn)爭 庫諾斯克法萊會戰(zhàn)(狗頭山會戰(zhàn))前197 兵力對比 羅馬 33000(軍團步兵8400 意大利同盟 10000 希臘方陣兵 4000 希臘輕盾兵2000 騎兵2600) 戰(zhàn)象29頭 馬其頓 27500 ( 方陣兵16000 雇傭兵 1500 輕盾兵4000 伊利里亞輕步兵2000 2000騎兵) 雙方勢均力敵 庫諾斯克法萊在希臘語里意為“狗頭”,是一座小丘陵,一開始,雙方各在山頭兩側,并未發(fā)現對方行蹤。 戰(zhàn)役前夕曾下過一場大雨,當日早上在兩方軍營間的地區(qū)和山丘上因而彌漫一場大霧。盡管如此腓力五世仍舊下令進軍,但因大霧關系使得視線不良,腓力派遣一小隊輕裝步兵登上山丘偵查。同時弗拉米尼努斯也派遣一小隊羅馬標槍兵(Velites)和騎兵登上山丘偵查,于是雙方偵查部隊在山頭上發(fā)生遭遇戰(zhàn),羅馬方漸漸不敵,知道狀況的弗拉米尼努斯立即派遣2,000名步兵和500名騎兵前往增援,迫使馬其頓士兵逐漸撤離山頭。腓力五世也派遣更多增援部隊,并把他的馬其頓騎兵和色薩利騎兵送去增援,成功擊退羅馬士兵并且迫使羅馬士兵撤離山頭,腓力五世的騎兵一路追擊羅馬軍直到羅馬軍的埃托利亞騎兵來支援才停止。而腓力五世盡管不太想把方陣送往崎嶇、不平的山區(qū),但為了擴大戰(zhàn)果,下令大軍登上山頭,并令右翼8,000名方陣先朝羅馬軍方向進軍。 紅色為羅馬 藍色為馬其頓 兩軍都以一翼突破為目標,因大霧彌漫和地形原因,事實上,兩軍都被截為左右兩部分。 腓力五世親率右翼方陣發(fā)起進攻,并把方陣縱深加深一倍,正面寬度減少一半,越過山頂,在崎嶇地形上發(fā)起進攻,擊退羅馬左翼。同時,馬其頓左翼也發(fā)起進攻。(第一張圖) 與此同時,羅馬右翼在大象引導下發(fā)起進攻,此時馬其頓左翼剛越過山頂,突遭大象沖擊,大敗,大象沖垮馬其頓左翼隊形,羅馬步兵占據狗頭山頂,居高臨下,向方陣投擲標槍,擊潰馬其頓左翼。(第二張圖) 馬其頓戰(zhàn)爭 但是,此時,羅馬左翼在馬其頓右翼進攻下節(jié)節(jié)敗退,形勢危急。羅馬軍右翼的一位軍事保民官見到自軍左翼的不利情況,自發(fā)下率領羅馬右翼20個中隊(Manipulus)朝馬其頓右翼后方攻擊,而因為馬其頓式方陣無法立即轉變正面方向來應付突來的威脅,使得方陣陣型破裂,在兩面攻擊下馬其頓右翼遭到擊破,馬其頓全軍全線崩退,大敗,腓力五世逃走,羅馬獲勝。(第三張圖) 傷亡 馬其頓 8000 被俘5000 羅馬 2000 戰(zhàn)后,腓力五世無力再戰(zhàn),向羅馬求和。戰(zhàn)后雙方在坦佩谷舉行和談,并在那里簽訂和約,結束第二次馬其頓戰(zhàn)爭。腓力五世同意將會把馬其頓駐軍從所有希臘城邦撤離,并且放棄所有最近征服的色雷斯和小亞細亞領土。會中埃托利亞同盟要求從馬其頓上獲得領土,但這事遭到弗拉米否決。當條款送到羅馬確定批準時,羅馬元老院再增加額外條款:馬其頓要付出1,000塔蘭同的白銀賠款和交出大部分艦隊及解散大部分陸軍,還要送出腓力五世的兒子到羅馬作為人質。 五 第三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 之后三十余年,限于史料匱乏,關于羅馬與伊利里亞的關系脈絡,我們所知甚少,只知道皮內斯死后,羅馬人扶植阿格隆最小的弟弟斯凱爾狄萊達斯(前218-前206在位)與他的兒子普萊烏拉圖斯(Pleuratus Ⅲ)(前206-前180在位)相繼為王,似乎因伊利里亞國王斯凱爾狄萊達斯和普萊烏拉圖斯(Pleuratus Ⅲ)對羅馬的忠誠態(tài)度,雙方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友好關系。在馬其頓戰(zhàn)爭和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中,父子兩人堅定地站在羅馬那邊,忠實充當羅馬走狗,羅馬人投桃報李,將一些在馬其頓戰(zhàn)爭中獲得的土地“賞賜”給伊利里亞人。普萊烏拉圖斯死后,他的兒子根提烏斯(Genthius)于公元前180年即位,雙方關系開始發(fā)生變化。 前179年,馬其頓腓力五世壯志未酬身先死,嗝屁了。在前一年,腓力五世將他支特羅馬人的兒子德米特里處決掉。腓力五世的另一個兒子兒子珀爾修斯一直很妒忌兄弟德米特里在當駐羅馬大使的成功,于是他聳恿父親將這個“可能的篡位者”毒殺。由于羅馬人較偏愛德米特里,所以當珀爾修斯登上王位時,羅馬對這個參與毒殺德米特里的人沒有多大好感。 珀爾修斯一向仇視羅馬。他對一切“革命”份子都準備加以收買。他不僅在馬其頓頒布赦令,使破產者可以獲利,而且發(fā)出普遍號召,歡迎一切由于政治或債務等理由逃亡在外的希臘人到馬其頓來,并允諾完全恢復其過去的地位和財產。在他的領導下,馬其頓一時成了反羅馬分子的大本營,群魔亂舞。除此之外,珀爾修斯還大力發(fā)展經濟,致力于改善與希臘各邦和小亞細亞各國的關系。珀爾修斯采取各種手段招攬反羅馬人士,馬其頓一時群魔亂舞。從公元前180年至前172年,隨著馬其頓國王帕爾修斯(Perseus)向外擴張,羅馬與馬其頓的矛盾日益尖銳,而伊利里亞地處兩大國之間,既是兩者角逐的主戰(zhàn)場,又是雙方爭相拉攏的對象。這決定了羅馬和馬其頓對根提烏斯的態(tài)度呈現出相類似的兩面性:既疑慮又拉攏、既威脅又示好。羅馬對伊利里亞的疑慮有著復雜的現實背景。據李維記載,根提烏斯被指控應對亞得里亞海域的海盜行為負責,因為許多海盜船只出自其王國,且不少羅馬公民在其王國遭到拘押。公元前172年,羅馬的盟邦伊薩遣使向羅馬控訴,聲言根提烏斯劫掠其領土,并與帕爾修斯聯絡,欲對抗羅馬。但從之后形勢發(fā)展來看,直到公元前168年,根提烏斯并未投靠帕爾修斯,而是搖擺于羅馬與馬其頓之間,日漸受到羅馬人猜忌。羅馬也曾試圖拉攏根提烏斯。公元前172年,元老院派遣德西米烏斯(Lucius Decimius)至伊利里亞,授命其試探對方的態(tài)度,盡力將對方拉攏為盟友。相較于羅馬,帕爾修斯對根提烏斯的籠絡態(tài)度更為積極、拉攏手段更為多樣。他一面多次遣使積極游說,以重金相許;另一面率大軍攻占伊利里亞一些城池,以武力相逼。根提烏斯逐漸投向帕爾修斯。引燃了第三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 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爆發(fā),馬其頓的珀爾修斯在羅馬占領的伊利里亞奪回了幾個羅馬前哨,控制了通往伊利里亞王國的路線。此時,珀爾修斯向根提烏斯派出了第一個使團,包括伊利里亞流亡者普萊拉圖斯(因為他精通伊利里亞語),以及馬其頓人阿達尤斯和貝里亞。他們在利蘇斯找到了根提烏斯,并告訴他珀爾修斯在對抗羅馬人時取得的成功。根提烏斯回答說,他不是缺乏與羅馬人作戰(zhàn)的意志,而是缺乏金錢。無論是這支使團還是不久后從斯圖貝拉派來的另一個使團,都沒有就這一點做出承諾。珀爾修斯繼續(xù)努力讓根提烏斯參與戰(zhàn)爭——據說最好不要花費他的國庫。伊利里亞流亡者普萊拉圖斯從佩內斯塔伊(也是伊利里亞部落之一——作者注)招募了 1,000 名步兵和 200 名騎兵。公元前 168 年羅馬入侵馬其頓迫使國王承諾向根提烏斯提供補貼,根提烏斯的船只可用于攻擊羅馬人。雙方商定了 300 塔蘭特的金額,珀爾修斯派他的同伴潘陶庫斯去安排。在梅特翁城,雙方商定了人質,正式結盟,根提烏斯接受了國王的誓言。他派奧林匹奧帶著一個代表團去珀爾修斯收錢,條約在塞爾邁灣的迪姆舉行了一些儀式后簽訂。馬其頓騎兵舉行了正式游行,這可能給伊利里亞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一游行可能代表馬其頓人批準了條約。 根提烏斯 為與羅馬開戰(zhàn),根提烏斯積極準備,首先,他通過對所有臣民征收單一稅,并控制他居住的利蘇斯和斯科德拉兩座城市的貨幣工場或造幣廠,從而集中了財政。他派出使團,積極游說羅德島參與對羅馬的戰(zhàn)爭,同時大力擴軍,組建了一支15000人的軍隊。羅馬派出使團責問根氏,提醒他與羅馬的友好關系, 反遭其扣押,至此,雙方談無可談,戰(zhàn)爭爆發(fā)。 根提烏斯在王國最南端的城市利蘇斯集結了 15,000 名士兵和一支由倫比組成的艦隊,并于公元前 168 年 1 月/2 月進入羅馬勢力范圍,圍攻了伊利里亞城市巴薩尼亞,這是羅馬的一個盟友,盡管該城距離利蘇斯只有 5 英里,但卻拒絕屈服,根特烏斯開始圍城。根特烏斯的同父異母兄弟卡拉萬提烏斯派出 1,000 名步兵和 50 名騎兵襲擊了另一支親羅馬的伊利里亞部落卡維人,雖然未能占領他們的一座城市,卻蹂躪了卡拉萬迪斯城的田野。一支由八艘戰(zhàn)艦組成的艦隊稍后出發(fā),攻擊沿海殖民城市埃皮達姆努斯和阿波羅尼亞。羅馬軍則在兩位指揮官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和盧修斯·阿尼西烏斯·加盧斯的率領下集合起來,羅馬軍共計 600 名騎兵和 10,400 名步兵,意大利同盟則有 800 名騎兵和 10,000 名步兵,還有伊利里亞部落帕提尼人也前來支援,提供2000步兵與200騎兵,羅馬軍達到伊利里亞軍隊的兩倍,且戰(zhàn)斗力裝備士氣都強于伊利里亞人,加上許多伊利里亞部落不愿與羅馬作對,紛紛倒向羅馬,故而第三次伊利里亞戰(zhàn)爭同樣以毫無懸念的方式終結。羅馬軍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一路長驅直入,伊利里亞軍大敗,根特烏斯逃往首都斯庫臺,堅守不出,羅馬軍圍城,三日后,走投無路的根特烏斯開城投降,羅馬軍先是設宴款待,然后將其逮捕,另一支羅馬軍也同時抓獲在逃跑路上的其妻子,兒子,羅馬軍入城,繳獲軍用物資,金銀財寶無數。羅馬軍將根特烏斯一家流放伊古維姆(位于意大利中部),根特烏斯后死于此地。公元前167年,阿尼西烏斯宣布羅馬元老院和人民給予伊利里亞人“自由”,從所有城市和要塞撤軍;根氏的王位被剝奪,其之前控制的地區(qū)被一分為三,除戰(zhàn)時主動背棄他的部落可獲得免稅外,其余部落需繳納相當于根氏統(tǒng)治時期的半數稅款;羅馬獲得大量財物,繳獲200余艘戰(zhàn)艦并轉送給科西拉、阿波羅尼亞和埃皮丹努斯等城邦。至此,伊利里亞王國滅亡。同年,羅馬在彼得那會戰(zhàn)中大敗馬其頓珀爾修斯率領的軍隊,滅亡馬其頓王國。前158年,羅馬軍又擊敗另一支不服羅馬統(tǒng)治的伊利里亞部落——達爾馬提亞人,將其擊潰。至此伊利里亞全境為羅馬所統(tǒng)治。羅馬先是設置幾個傀儡共和國,后來干脆將其廢除,設立伊利里亞行省。公元10年,伊利里亞行省被分割為達爾馬提亞和潘諾尼亞行省,但伊利里亞作為地區(qū)名仍然被廣泛使用著。至此,伊利里亞戰(zhàn)爭結束。羅馬盡括亞德里亞海。在羅馬帝國時期,伊利里亞地區(qū)的居民曾被視為不開化的人,但他們中的佼佼者卻在后期帝國的歷史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三世紀危機到達高峰時,正是數位出身于伊利里亞的軍人皇帝(所謂伊利里亞諸帝)挽救了即將崩潰的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政治上屬于東部帝國的伊利里亞也不斷受到如潮水般涌來的蠻族(西哥特人,匈人,東哥特人,等等)的嚴重破壞。在這些蠻族最終離開或瓦解后,斯拉夫人又沖進了這一地區(qū)。在6世紀到8世紀之間,大量斯拉夫部落進入巴爾干半島并定居下來,原住民伊利里亞人逐漸被同化了。這是后話了。 |
|
來自: licht3jh8evr0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