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辨證】脾腎虛損,濕濁下流。 【治法】健脾固腎,收斂止帶。 【方名】崗稔止帶湯。 【組成】菟絲子25克,何首烏20克,白術(shù)15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白芷10克,崗稔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3次。 【出處】羅元愷方。 (二) 【辨證】濕熱蘊結(jié)下焦。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方名】銀甲湯。 【組成】金銀花24克,連翹15克,升麻15克,紅藤24克,蒲公英24克,生鱉甲24克,紫花地丁30克,生蒲黃12克,椿根皮12克,大青葉12克,琥珀末12克,桔梗12克,茵陳1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王渭川方。 (三) 【辨證】濕蘊化熱,阻滯氣機,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殺蟲。 【方名】止帶湯。 【組成】黃柏10克,蒼術(shù)10克,樗根皮10克,茯苓15克,山藥12克,澤瀉12克,使君子12克,烏梅6克,胡黃連6克,棗猬皮6克,川椒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董建華方。 (四) 【辨證】腎氣虛弱,固攝無權(quán)。 【治法】補腎固氣養(yǎng)血。 【方名】白果湯。 【組成】砂仁5克,五味子5克,五倍子5克,益智仁5克,杜仲10克,熟地10克,續(xù)斷10克,覆盆子10克,遠志10克,黨參10克,桑螵蛸10克,阿膠10克,山萸肉12克,白果12枚,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施今墨方。 (五) 【辨證】痰濕下注。 【治法】疏風祛濕。 【方名】升陽勝濕湯。 【組成】柴胡3克,羌活6克,蒼術(shù)6克,黃芪6克,防風4.5克,升麻4.5克,獨活4.5克,當歸9克,藁本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胎產(chǎn)要決》卷上。 (六) 【辨證】腎氣虛弱。 【治法】補養(yǎng)肝腎,利濕固澀。 【方名】首烏枸杞湯。 【組成】首烏12克,枸杞子12克,菟絲子12克,桑螵蛸12克,赤石脂12克,狗脊12克,熟地24克,藿香6克,砂仁6克。 【用法】水煎服。 【出處】《簡明中醫(yī)婦科學(xué)》。 產(chǎn)后煩渴 【辨證】胃陰虛虧,胃氣虛熱。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胃止渴。 【方名】竹葉歸耆湯。 【組成】竹葉4.5克,當歸3克,白術(shù)3克,人參3克,黃芪6克,炒甘草1.5克,麥門冬(去心)2.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一。 【辨證】氣血虛弱。 【治法】補氣活血,通絡(luò)下乳。 【方名】玉露飲。 【組成】人參3克,茯苓10克,甘草3克,芍藥6克,川芎3克,當歸6克,枳殼6克,桔梗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慈幼新書》卷一。 (一) 【辨證】腎陰不足,肝氣上逆。 【治法】補腎清肝。 【方名】順經(jīng)湯。 【組成】當歸(酒洗)15克,大熟地15克,白芍(酒炒)6克,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參9克,黑芥穗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二) 【辨證】陰虛肺燥。 【治法】養(yǎng)血清熱,調(diào)經(jīng)降逆。 【方名】加味麥門冬湯。 【組成】麥冬15克,人參12克,生山藥12克,清半夏9克,白芍9克,丹參9克,甘草6克,生桃仁6克,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上冊。 【辨證】肝郁脾虛。 【治法】活血通經(jīng),利水消腫。 【方名】木香調(diào)胃散。 【組成】木香4.5克,陳皮4.5克,甘草4.5克,三棱3克,莪術(shù)3克,車前子3克,大腹皮3克,紅豆3克,砂仁3克,蒼術(shù)3克,木通3克,山楂3克,川萆解4.5克,生姜皮1.5克。 【用法】上為粗末,水煎服。 【出處】《胎產(chǎn)新書》。 【辨證】氣血虛有滯。 【治法】溫經(jīng)活血,消滯止痛。 【方名】起痛湯。 【組成】當歸6克,甘草1克,白術(shù)2.4克,牛膝2.4克,獨活2.4克,肉桂2.4克,韭白8根,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嵩崖尊生全書》卷十四。 (一)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名】疏氣定痛湯。 【組成】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五靈脂9克,當歸9克,烏藥9克,枳殼4.5克,木香4.5克,沒藥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二) 【辨證】下焦寒濕,氣血凝結(jié)。 【治法】暖宮散寒,行氣活血。 【方名】暖宮定痛湯。 【組成】橘核9克,荔枝核9克,小茴香9克,葫蘆巴9克,延胡索9克,五靈指9克,制香附9克,烏藥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三) 【辨證】肝郁脾虛。 【治法】養(yǎng)血疏肝,健脾利濕。 【方名】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9克,芍藥18克,茯苓12克,白術(shù)12克,澤瀉12克,川芎9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6克,溫酒送下,每日3次。 【出處】《金匱要略》卷下。 【辨證】濕毒熱型。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涼血,消腫止痛。 【方名】清熱解毒湯。 【組成】連翹15克,金銀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黃芩9克,車前子9克,丹皮9克,地骨皮9克,瞿麥12克,匾蓄12克,赤芍6克,冬瓜子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妊娠腹瀉 【辨證】脾胃寒濕。 【治法】健脾益氣,溫中祛寒。 【方名】桂附理中湯。 【組成】人參9克,炒白術(shù)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 【用法】上為散,每服21克,水煎,去滓,溫服。 【出處】《產(chǎn)科發(fā)蒙》卷二。 (一) 【辨證】胃陰不足。 【治法】健脾益腎,降氣安胎。 【方名】土金雙倍湯。 【組成】人參9克,蘇子9克,茯苓9克,谷芽9克,巴戟天9克,菟絲子9克,白芍9克,白術(shù)15克,薏苡仁15克,山藥15克,神曲6克,砂仁1粒,甘草0.6克,柴胡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胎產(chǎn)秘書》卷上。 (二) 【辨證】胃陰不足。 【治法】養(yǎng)陰清胃。 【方名】安胎涼膈飲。 【組成】知母6克,麥冬6克,人參3克,蘆根12克,葛根9克,黑山梔4.5克,竹茹4.5克,蔥白2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胎產(chǎn)秘書》卷上。 (三) 【辨證】痰濕化熱。 【治法】清熱化痰,和胃止嘔。 【方名】竹茹湯。 【組成】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用法】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 【出處】《醫(yī)心方》。 (四) 【辨證】肝熱犯胃,肝火郁遏。 【治法】清肝和胃。 【方名】柴胡清肝散。 【組成】柴胡3克,龍膽草3克,當歸3克,川芎3克,黃芩3克,白芍3克,知母3克,生地3克,桔梗3克,甘草3克,黃連(吳茱萸汁炒)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素閹婦科補解》卷三。 (五) 【辨證】脾胃虛弱。 【治法】益氣養(yǎng)胃。 【方名】人參湯。 【組成】人參12克,炙厚樸6克,生姜6克,枳實(炙)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外臺秘要》。 (一) 【辨證】陰虛火旺。 【治法】養(yǎng)血清熱湯。 【方名】加味竹葉湯。 【組成】白茯苓4.5克,麥門冬(去心)7.5克,黃芩3克,人參3克,竹葉5片,粳米1撮。 【用法】水煎空腹時熱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氏醫(yī)通》卷十五。 (二) 【辨證】陰虛火旺。 【治法】清心泄熱。 【方名】淡竹葉湯。 【組成】淡竹葉7片,黃芩3克,知母3克,麥冬3克,茯苓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學(xué)心悟》卷五。 (三) 【辨證】氣虛不足。 【治法】補氣養(yǎng)心,安神除煩。 【方名】柏子養(yǎng)心湯。 【組成】生黃芪3克,麥冬3克,酸棗仁3克,人參3克,柏子仁3克,茯神2克,川芎2克,制遠志2克,當歸6克,五味子10粒,炙甘草1.5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出處】《葉氏女科證治秘方》卷二。 痛經(jīng) (一)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行氣活血。 【方名】二香飲。 【組成】廣木香3克,當歸3克,香附3克,川芎3克,青皮3.6克,牡丹皮3.6克,枳殼3. 6克,生地3.6克,蓬莪術(shù)3.6克。 【用法】加生姜8片,水煎,空腹服。 【出處】《丹臺玉案》卷五。 (二)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調(diào)經(jīng)。 【方名】澤蘭湯。 【組成】澤蘭14克,香附14克,續(xù)斷14克,紅花2克,當歸12克,柏子仁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延胡索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甜酒為引。 【出處】周黎民方。 (三) 【辨證】沖任虛寒,營血不足。 【治法】溫經(jīng)脈,調(diào)沖任,止疼痛。 【方名】石英湯。 【組成】紫石英9克,全當歸9克,桑寄生9克,炒杜仲9克,絲瓜絡(luò)9克,麥冬9克,肉桂1.5克,吳茱萸2. 4克,川椒2.4克,烏藥3克,橘葉4.5克,橘核12克,白芍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程門雪方。 (四)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破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方名】紅花當歸湯。 【組成】紅花3克,當歸3克,懷牛膝3克,蘇木3克,川芎1.5克,麩炒枳殼1.8克,莪術(shù)2.4克,赤芍2.4克,三棱2.4克,芫花2.4克。 【用法】水煎,臨臥服。 【出處】《葉氏女科證治》卷一。 (五) 【辨證】寒濕凝滯。 【治法】祛風散寒,溫經(jīng)止痛。 【方名】吳茱萸湯。 【組成】當歸6克,肉桂6克,丹皮6克,吳茱萸6克,麥冬6克,防風3克,細辛3克,制半夏6克,藁本3克,干姜3克,茯苓3克,木香3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宗金鑒》卷四十四。 (六) 【辨證】濕熱瘀結(jié)。 【治法】清熱祛瘀,行氣定痛。 【方名】滌熱逐瘀湯。 【組成】丹參15克,丹皮9克,生地9克,三棱6克,莪術(shù)6克,延胡索6克,通草6克,香附6克,通草6克,檳榔6克,大黃3克。 【用法】水煎溫服。 【出處】《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七) 【辨證】氣血虛弱,虛中有滯。 【治法】健脾養(yǎng)血,行氣解郁。 【方名】加減八物湯。 【組成】人參3克,白術(shù)3克,當歸身3克,茯苓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地3克,炙甘草1.5克,木香1.5克,青皮2.1克,醋炒香附3克,生姜3片,大棗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萬氏女科》卷一。 席漢氏綜合癥 (一) 【辨證】沖任損傷,胞脈失養(yǎng),血枯經(jīng)閉。 【治法】補腎固沖;調(diào)養(yǎng)氣血。 【方名】八珍合六味加減方。 【組成】黨參12克,山藥9克,茯苓9克,甘草9克,杭芍9克,川芎6克,熟地9克,枸杞子15克,麥冬9克,山萸肉9克,菟絲子12克,淡大云9克,粉丹皮9克,當歸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榮星方。 (二) 【辨證】腎陽虛損。 【治法】補腎壯陽。 【方名】仙茅附桂八味湯加味。 【組成】仙茅25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熟地35克,山藥25克,吳萸15克,巴戟肉25克,茯苓10克,枸杞果30克,黃芪20克,當歸3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文彥方。 (一)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方名】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柴胡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醫(yī)林改錯》卷上。 (二) 【辨證】血虛肝郁。 【治法】養(yǎng)血舒肝。 【方名】開結(jié)湯。 【組成】柴胡3克,續(xù)斷3克,神曲3克,香附9克,川芎9克,當歸30克,丹皮9克,熟地30克,白術(shù)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辨證錄》卷十一。 (三) 【辨證】沖任虛寒,瘀血阻滯。 【治法】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祛瘀。 【方名】溫經(jīng)湯。 【組成】吳茱萸9克,當歸9克,芍藥6克,川芎6克,人參6克,桂枝6克,阿膠9克,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麥門冬(去心)9克。 【用法】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溫服。 【出處】《金匱要略》卷下。 (一) 【辨證】陽盛血熱。 【治法】清熱涼血,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方名】芩術(shù)四物湯。 【組成】熟地6克,川芎3克,當歸6克,黃芩6克,白術(shù)6克,白芍(炒)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宗金鑒》卷四十四。 (二) 【辨證】肝郁血熱。 【治法】養(yǎng)血和營,疏肝健脾,兼清郁熱。 【方名】加味逍遙散。 【組成】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shù)3克,柴胡3克,牡丹皮1.5克,炒山梔1.5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內(nèi)科摘要》卷下。 (三) 【辨證】陰虛血熱。 【治法】養(yǎng)陰清熱,和血調(diào)經(jīng)。 【方名】安經(jīng)湯。 【組成】當歸身4. 5克,川芎1. 5克,艾葉1.5克,阿膠珠1.5克,甘草1.5克,黃柏1.5克,知母1.5克,白芍2.4克,姜汁炒黃連2.4克,生地黃3克,黃芩3克,香附3克。 【用法】水煎,空腹時服。 【出處】《醫(yī)學(xué)正傳》卷七。 (四) 【辨證】腎氣不固。 【治法】平補脾腎,調(diào)經(jīng)固沖。 【方名】安沖調(diào)經(jīng)湯。 【組成】山藥15克,白術(shù)9克,炙甘草6克,石蓮肉9克,川斷9克,熟地12克,椿根白皮9克,生牡蠣30克,烏賊骨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奉五婦科經(jīng)驗》。 (五) 【辨證】瘀血內(nèi)阻,血瘀偏寒。 【治法】溫經(jīng)逐瘀。 【方名】加味牛膝逐瘀湯。 【組成】牛膝9克,桂心6克,赤芍6克,桃仁6克,當歸6克,木香6克,牡丹皮6克,川芎3克,焦艾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中醫(yī)婦科治療學(xué)》。 (六) 【辨證】陽盛血熱。 【治法】涼血清熱。 【方名】生四物湯。 【組成】生白芍9克,生地9克,知母9克,生黃芩9克,川芎6克,生當歸身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醫(yī)門八法》卷四。 (一) 【辨證】風熱入侵經(jīng)絡(luò),毒熱交熾,氣血壅遏不通。 【治法】清熱解毒,疏通氣血。 【方名】解毒定痛湯。 【組成】銀花15克,連翹9克,公英15克,地丁15克,黃柏12克,桔梗12克,黃芪15克,乳香9克,沒藥9克,防風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殷悅武方。 (二) 【辨證】熱毒內(nèi)結(jié),瘀阻胸脅。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散結(jié)。 【方名】抗毒湯。 【組成】板藍根30克,魚腥草30克,貫眾30克,虎杖18克,紫草15克,丹皮18克,赤芍2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高文武方。 【辨證】瘀血停滯,氣血運行受阻。 【治法】活血祛瘀,利水消腫。 【方名】加味通經(jīng)導(dǎo)滯湯。 【組成】當歸9克,川芎6克,川牛膝9克,獨活9克,茯苓12克,澤瀉9克,烏藥15克,紅花9克,穿山甲9克,陳皮3克,枳殼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寬寰方。 【辨證】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經(jīng)絡(luò)不暢。 【治法】益腎養(yǎng)血,和絡(luò)止痛。 【方名】益腎堅骨湯。 【組成】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12克,菟絲子12克,狗脊12克,川斷12克,枸杞子12克,干地黃2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雞血藤30克,葛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程祥方。 【辨證】肝腎虧損,瘀阻督脈。 【治法】通督活血,益精填髓。 【方名】通督活血湯。 【組成】黃芪18克,當歸9克,丹參18克,杜仲9克,沒藥9克,地龍9克,蘇木9克,澤蘭葉9克,狗脊12克,鹿角片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同生方。 (一) 【辨證】腸胃濕熱,兼血分熱毒,濕熱毒邪結(jié)聚。 【治法】清熱祛濕,解毒止痢。 【方名】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文亮方。 (二) 【辨證】肺胃蘊熱,下注大腸。 【治法】清熱解毒,蕩滌腸胃。 【方名】銀菊白虎湯。 【組成】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錦紋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宜福方。 (一) 【辨證】腸胃濕熱,兼血分熱毒,濕熱毒邪結(jié)聚。 【治法】清熱祛濕,解毒止痢。 【方名】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文亮方。 (二) 【辨證】肺胃蘊熱,下注大腸。 【治法】清熱解毒,蕩滌腸胃。 【方名】銀菊白虎湯。 【組成】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錦紋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宜福方。 (一) 【辨證】腸胃濕熱,兼血分熱毒,濕熱毒邪結(jié)聚。 【治法】清熱祛濕,解毒止痢。 【方名】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文亮方。 (二) 【辨證】肺胃蘊熱,下注大腸。 【治法】清熱解毒,蕩滌腸胃。 【方名】銀菊白虎湯。 【組成】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錦紋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宜福方。 (一) 【辨證】腸胃濕熱,兼血分熱毒,濕熱毒邪結(jié)聚。 【治法】清熱祛濕,解毒止痢。 【方名】白頭翁湯。 【組成】白頭翁30克,黃連9克,黃柏9克,秦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文亮方。 (二) 【辨證】肺胃蘊熱,下注大腸。 【治法】清熱解毒,蕩滌腸胃。 【方名】銀菊白虎湯。 【組成】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枯芩15克,錦紋5克(后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宜福方。大葉性肺炎 【辨證】風溫犯肺,瘀熱內(nèi)蘊,肺失宣降。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痰止咳。 【方名】薊菜湯。 【組成】鴨跖草60克,小薊30克,虎杖30克,蒲公英30克,平地木30克,黃芩24克,魚腥草30克,敗醬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祥泉方。 【辨證】痰涎壅盛。 【治法】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方名】三子養(yǎng)親湯加味。 【組成】蘇子10克,白芥子10克,萊菔子10克,生山藥60克,元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長天方。 (一) 【辨證】血虛外感。 【治法】辛涼解表。 【方名】桑枝茅根湯。 【組成】嫩桑枝30克,白茅根30克,霜桑葉9克,凈連翹9克,苦桔梗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冷方南方。 (二) 【辨證】外感時疫邪毒。 【治法】發(fā)汗解表,清熱解毒。 【方名】青銀湯。 【組成】青蒿6克(后下),銀柴胡12克,桔梗12克,黃芩12克,連翹12克,銀花12克,板藍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炯抗方。 (三) 【辨證】外感風熱。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肅肺。 【方名】銀梔湯。 【組成】銀花12克,連翹12克,梔子10克,薄荷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廣華方。 (四) 【辨證】陰虛外感。 【治法】養(yǎng)陰清熱,宣肺解毒。 【方名】藍地湯。 【組成】板藍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克,桑葉20克,桔梗15克,蟬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程光正方。 (五) 【辨證】濕邪犯表,內(nèi)阻脾胃。 【治法】芳香化濕,發(fā)汗解表,理氣健脾,調(diào)整胃腸。。 【方名】藿樸三仁湯。 【組成】藿香8克,厚樸6克,法夏6克,茯苓9克,杏仁6克,苡仁12克,白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孫克勤方。 (六) 【辨證】外感風寒。 【治法】辛溫解表。 【方名】荊防排毒湯加減。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桑葉9克,豆豉12克,羌獨活各10克,前胡6克,陳皮6克,薄荷6克(后下),鮮姜2片,杏仁10克,蘇葉9克,焦枳殼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聞雞方。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 【方名】益氣養(yǎng)陰解毒湯。 【組成】黃芪30克,太子參20克,黃精15克,白術(shù)12克,茯苓10克,生地20克,麥冬20克,天冬15克,旱蓮草18克,女貞子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蒲公英30克,小薊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顧振東方。 急性黃疸性病毒肝炎 【辨證】濕熱毒邪瘀滯。 【治法】清熱除濕,活血解毒。 【方名】茜茜糖漿。 【組成】茜草20克,茵陳20克,淮山藥20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服用時加少量白糖),10日為1療程。 【出處】陳高材方。 【辨證】濕熱郁蒸,濕從熱化,灼傷腸道。 【治法】清熱燥濕,導(dǎo)滯涼血,收斂止瀉。 【方名】烏龍煎劑。 【組成】烏梅30克,龍膽草15克,山楂20克,地榆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慶佩方。 (一) 【辨證】肝郁氣結(jié),陰虛火旺。 【治法】養(yǎng)陰解郁,軟堅散結(jié)。 【方名】育陰湯加減。 【組成】沙參15克,天冬1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花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五倍子10克,大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翟明義方。 (二) 【辨證】氣結(jié)不舒。 【治法】軟堅散結(jié),疏肝解郁,養(yǎng)血和血。 【方名】平復(fù)飲加味。 【組成】生牡蠣20克,昆布25克,海藻25克,夏枯草25克,當歸15克,白芍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郁金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允中方。 (三) 【辨證】痰結(jié)頸部,痰火內(nèi)擾。 【治法】清熱化痰。 【方名】二陳湯加味。 【組成】清半夏15克,云茯苓12克,廣陳皮10克,膽草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白芥子3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露祥方。 (四) 【辨證】陰虛火旺,痰熱郁結(jié),腠理不固。 【治法】滋陰瀉火,益氣散結(jié)。 【方名】當歸六黃湯合消瘰丸加減。 【組成】當歸9克,生地15克,玄參12克,黃連6克,黃芩9克,黃柏6克,黃芪15克,浙貝母9克,生牡蠣30克,酸棗仁15克,浮小麥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周次青方。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一) 【辨證】風寒濕邪,瘀滯經(jīng)絡(luò)。 【治法】活絡(luò)止痛。 【方名】宣絡(luò)通痹湯。 【組成】當歸15克,熟地15克,蒼耳子10克,蜂房10克,烏蛇20克,土鱉蟲10克,全蝎3克,蜈蚣2條,山甲珠10克,山龍30克,淫羊藿20克,雞血藤25克,蜣螂5個,海桐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范國 方。 (二) 【辨證】風濕瘀滯經(jīng)絡(luò)。 【治法】驅(qū)風勝濕,祛瘀通絡(luò)。 【方名】龍蛇散。 【組成】地龍250克,蜂房60克,全蟲20克,白花蛇4-6條,烏梢蛇60克。 【用法】將上藥烘干,共研細末,過篩后裝入膠囊,每次服4-6粒,日服3次。 【出處】李志銘方。 (三) 【辨證】腎精不充,風挾痰濕成痹。 【治法】填精養(yǎng)液,化濕通絡(luò),搜風定痛。 【方名】地黃合劑。 【組成】生地60克,熟地60克,炒白術(shù)60克,淡干姜12克,制川烏6克,細辛4.5克,蜈蚣3條,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辨證】胃熱脾弱,肝氣不暢,清濁不分。 【治法】調(diào)肝健脾,和中分泄。 【方名】調(diào)肝健脾湯。 【組成】南柴胡12克,焦茅術(shù)10克,茯苓10克,姜樸6克,焦內(nèi)金10克,炙香附6克,炒山藥10克,車前子10克,炒抗芍10克,焦建曲10克,廣木香3克,殼砂仁3克,萸連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瞿文樓方。 (一) 【辨證】脾胃氣虛,中氣下陷。 【治法】補中益氣止瀉。 【方名】益氣湯。 【組成】黃芪12克,薏苡仁12克,黨參10克,獲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術(shù)炭6克,陳皮炭6克,柴胡6克,厚樸6克,黃連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今墨方。 (二) 【辨證】脾失健運,濕熱蘊于腸中,肝脾氣滯。 【治法】健脾溫中,清腸化濕。 【方名】溫中湯。 【組成】黨參9克,白術(shù)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風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陳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柴國劍方。 (三) 【辨證】肝腎陽氣虛弱,運化失職。 【治法】溫陽益氣,澀腸止瀉。 【方名】赤石脂湯。 【組成】附子9克,黃芪9克,當歸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黃連3克,炮姜6克,訶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姜春華方。 (四) 【辨證】濕熱邪毒壅滯胃腸。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腸湯。 【組成】白頭翁30克,秦皮20克,黃柏12克,黃連16克,白芍30克,白術(shù)30克,蒼術(shù)12克,茯苓30克,豬苓16克,匾蓄16克,山藥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涂家云方。 (一) 【辨證】脾胃虛寒,氣滯血瘀。 【治法】補氣溫中,活血散瘀,消腫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湯。 【組成】黃芪30克,肉桂8克,吳萸10克,丹參15克,乳沒各8克,生蒲黃13克,三棱10克;莪術(shù)10克,川芎12克,烏藥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咸茂方。 (二) 【辨證】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湯。 【組成】柴胡10克,瓜蔞仁15克,川連10克,枳殼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萊菔子10克,黃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兆松方。 (三) 【辨證】肝郁胃虛。 【治法】疏肝健胃,益氣活血。 【方名】疏肝健胃湯。 【組成】柴胡10克,黨參10克,百合15克,山藥10克,當歸10克,郁金10克,烏藥10克,烏梅10克,赤芍10克,甘松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夏度衡方。 (一) 【辨證】痰熱壅肺,脾肺兩虛。 【治法】清肺,化痰,健脾。 【方名】清肺化痰健脾湯。 【組成】魚腥草30克,敗醬草30克,薏苡仁30克,黃芩9克,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茯苓12克,炒白術(shù)12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國颶方。 (二) 【辨證】肺腎虧損。 【治法】補氣平喘,止咳化痰。 【方名】補氣化痰湯。 【組成】黃芪45克,桔梗9克,沙參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茯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紹南方。 (三) 【辨證】溫邪犯肺。 【治法】清熱化痰,降逆止咳。 【方名】清肺化痰湯。 【組成】板藍根20克,黃芩10克,浙貝10克,橘紅10克,天竺黃15克,元參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魚腥草15克,蘆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輕者,日服1劑,2次服,重者,每日2劑,日服4-6次。 【出處】郭中元方。 (一) 【辨證】陰虛陽亢,肝陽化風,風痰阻竅。 【治法】滋陰潛陽,開竅化痰。 【方名】玉竹鉤藤湯。 【組成】丹參12克,玉竹12克,女貞子12克,生牡蠣12克,鉤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麥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遠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斯熾方。 (二) 【辨證】肝陽挾熱上犯。 【治法】平肝化痰,瀉實通腑。 【方名】鉤軍湯。 【組成】鉤藤15克(后下),牡蠣30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生川軍4.5克(后下),枳實12克,茯苓12克,黃芩9克,天竺黃9克,丹皮9克,炒槐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伯臾方。 (三) 【辨證】氣虛血滯,瘀痰阻絡(luò)。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養(yǎng)榮,化痰軟堅。 【方名】固本復(fù)元湯。 【組成】黃芪15克,雞血藤20克,丹參15克,黃精15克,海藻12克,玄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益人方。 (四) 【辨證】血瘀阻絡(luò)。 【治法】活血化瘀,通達脈絡(luò)。 【方名】五蟲四藤湯。 【組成】蜈蚣3條,地龍15克,忍冬藤15克,鉤藤15克,烏梢蛇9克,地鱉蟲9克,全蝎6克,雞血藤25克,絡(luò)石藤20克,黃芪90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同杰方。 (五) 【辨證】陰虛熱亢,內(nèi)風暗動,經(jīng)脈血滯。 【治法】養(yǎng)陰清熱,通經(jīng)活血。 【方名】薟至陰湯。 【組成】制豨薟草50克,干地黃15克,鹽知母20克,當歸15克,枸杞子15克,炒赤芍29克,龜板10克,牛膝10克,菊花15克,郁金15克,丹參15克,黃柏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任應(yīng)秋方。 (一) 【辨證】陰虛陽亢,肝陽化風,風痰阻竅。 【治法】滋陰潛陽,開竅化痰。 【方名】玉竹鉤藤湯。 【組成】丹參12克,玉竹12克,女貞子12克,生牡蠣12克,鉤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麥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遠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斯熾方。 (二) 【辨證】肝陽挾熱上犯。 【治法】平肝化痰,瀉實通腑。 【方名】鉤軍湯。 【組成】鉤藤15克(后下),牡蠣30克(先煎),生石決明30克,生川軍4.5克(后下),枳實12克,茯苓12克,黃芩9克,天竺黃9克,丹皮9克,炒槐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伯臾方。 (三) 【辨證】氣虛血滯,瘀痰阻絡(luò)。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養(yǎng)榮,化痰軟堅。 【方名】固本復(fù)元湯。 【組成】黃芪15克,雞血藤20克,丹參15克,黃精15克,海藻12克,玄參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益人方。 (四) 【辨證】血瘀阻絡(luò)。 【治法】活血化瘀,通達脈絡(luò)。 【方名】五蟲四藤湯。 【組成】蜈蚣3條,地龍15克,忍冬藤15克,鉤藤15克,烏梢蛇9克,地鱉蟲9克,全蝎6克,雞血藤25克,絡(luò)石藤20克,黃芪90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同杰方。 (五) 【辨證】陰虛熱亢,內(nèi)風暗動,經(jīng)脈血滯。 【治法】養(yǎng)陰清熱,通經(jīng)活血。 【方名】薟至陰湯。 【組成】制豨薟草50克,干地黃15克,鹽知母20克,當歸15克,枸杞子15克,炒赤芍29克,龜板10克,牛膝10克,菊花15克,郁金15克,丹參15克,黃柏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任應(yīng)秋方。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和血通陽,補益心氣,育養(yǎng)心神,寧神定志。 【方名】益心定志湯。 【組成】當歸身10克,紫丹參12克,白檀香5克,細砂仁3克,酸棗仁6克,炙遠志6克,北五味5克,玉桔梗6克,煅牡蠣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言庚孚方。 失眠 (一) 【辨證】肝火亢盛,上沖于心。 【治法】瀉肝安神。 【方名】瀉肝安神湯。 【組成】生珍珠母30克,鉤藤15克,丹參15克,夏枯草15克,朱茯神10克,合歡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彭述憲方。 (二) 【辨證】陰虛血虧。 【治法】滋陰養(yǎng)血,安神定志。 【方名】舒安湯。 【組成】炒棗仁24克,炒柏子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龍骨15克,大生地9克,赤丹參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韓玉斌方。 (一) 【辨證】氣陰兩傷,血瘀于絡(luò)。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luò)。 【方名】活血降糖方。 【組成】生黃芪30克,山藥15克,蒼術(shù)15克,玄參3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丹參30克,葛根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毅方。 (二) 【辨證】腎虛。 【治法】滋腎固本,補益肝腎,活血通絡(luò)。 【方名】滋腎蓉精丸。 【組成】黃精20克,肉蓯蓉15克,制首烏15克,金櫻子15克,淮山15克,赤芍10克,山楂10克,五味子10克,佛手10克。 【用法】上藥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克,日服3次,30天為1療程。 【出處】吳仕九方。 (三)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活血。 【方名】降糖方。 【組成】生黃芪30克,生地30克,蒼術(shù)15克,元參30克,葛根15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祝諶予方。 (三) 【辨證】氣虛陰虧。 【治法】益氣滋陰。 【方名】制糖湯。 【組成】生地30克,黃芪30克,菟絲子30克,黨參30克,天冬15克,麥冬15克,山萸肉12克,玄參12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當歸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錫武方。 (四) 【辨證】血燥陰傷。 【治法】養(yǎng)血滋陰,生津降火。 【方名】蒺藜兩地湯。 【組成】白蒺藜10克,沙蒺藜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綠豆衣12克,元參12克,黃芪30克,山藥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今墨方。 (五) 【辨證】肺胃蘊熱,氣陰兩傷。 【治法】益氣、滋陰、清熱。 【方名】消渴湯。 【組成】山藥30克,生石膏30克,黃芪15克,天花粉15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懷牛膝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菟絲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董建華方。 (六) 【辨證】脾陰不足。 【治法】滋陰清熱,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止渴湯。 【組成】生地30克,山藥30克,天花粉20克,石斛20克,知母20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澤瀉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冠澤方。 (七) 【辨證】陰虛陽亢,津涸熱淫。 【治法】養(yǎng)陰生津止渴。 【方名】治消滋坎飲加減。 【組成】生地50克,山萸肉15克,山藥15克,玉竹15克,女貞子15克,枸杞子15克,寸麥冬15克,天花分15克,制首烏15克,地骨皮30克,烏梅肉10克,縮砂仁5克(研末分沖),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靳文清方。 【辨證】氣滯阻絡(luò)。 【治法】安胃,寧痛、散結(jié)。 【方名】安胃煎。 【組成】蒲公英2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紅花8克,徐長卿12克,陳皮8克,大貝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袁正剛方。 【辨證】虛寒挾熱。 【治法】溫中補脾,清熱理氣。 【方名】胃炎驗方。 【組成】太子參10克,吳萸3克,焦梔仁9克,枳殼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超醫(yī)方。 【辨證】虛寒挾熱。 【治法】溫中補脾,清熱理氣。 【方名】胃炎驗方。 【組成】太子參10克,吳萸3克,焦梔仁9克,枳殼9克,木香9克,薤白9克,香附9克,炒神曲9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超醫(yī)方。 早期肝硬化 (一) 【辨證】肝脾血瘀,水濕內(nèi)困。 【治法】疏肝理脾,行氣活血。 【方名】舒肝飲。 【組成】鱉甲16克,丹參13克,茯苓13克,白術(shù)10克,當歸身10克,白芍10克,澤瀉10克,郁金9克,青皮6克,枳殼7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聰甫方 (二) 【辨證】肝氣虛,脾陽弱,氣血兩虧。 【治法】溫陽補氣養(yǎng)血。 【方名】補肝湯。 【組成】附子9克,白術(shù)9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4.5克,青皮4.5克,陳皮4.5克,當歸12克,雞血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柴國劍方。 1、 處方:大青葉。 用法:用生藥30克,水煎二次,共濃縮至100毫升,每10 毫升內(nèi)含藥3克。十五歲以上每次服50毫升-100毫升;十五歲以下每次服30毫升-50毫升;十歲以下用量酌減。均每日服八次,每三小時一次,連服七天。 2、 處方:鮮魚腥草60克。 用法:絞汁沖蜂蜜服,日飲三、四次。 3、 處方:佛耳草9克。 用法:水煎服,連服二劑。 4、 處方:苦瓜。 用法:取瓜瓤煮熟服。 5、 處方:黍菜一把。 用法:水煎服。將渣擠干,搗碎敷于太陽穴處。 中華遠程醫(yī)療網(wǎng) 【辨證】精氣暴脫。 【治法】益氣通陽,溫陽救逆。 【方名】回陽湯。 【組成】制附片9克,人參6克,白術(shù)3克,干姜3克,廣木香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丹臺玉案》卷二。 【辨證】脾虛水停。 【治法】溫陽健脾,利水消腫。 【方名】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組成】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術(shù)12克,炙甘草12克。 【用法】加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溫服。 【出處】《傷寒論》。 (一) 【辨證】濕熱之邪蘊結(jié)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 【方名】苓薏敗醬湯。 【組成】土茯苓25克,薏苡仁20克,敗醬草20克,王不留行10克,石葦15克,匾蓄10克,瞿麥15克,滑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田乃庚方。 (二) 【辨證】濕熱下注,肝火偏旺,氣滯血瘀。 【治法】鐵軍湯。 【方名】清熱利濕,理氣祛瘀。 【組成】滑石12克,生山梔12克,玄參12克,生地15克,生大黃12克,匾蓄10克,蘇葉12克,生山楂18克,六神曲12克,馬鞭草12克,青皮6克,川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興大方。 (三) 【辨證】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氣化失司,膀胱不利。 【治法】升清降濁。 【方名】長清降濁湯。 【組成】柴胡8克,升麻6克,桔梗9克,茯苓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木通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洪廣槐方。 (一) 【辨證】腎精虧虛。 【治法】補腎填精。 【方名】補腎益精湯。 【組成】熟地黃30克,枸杞子15克,山藥15克,茯苓15克,巴戟天15克,黨參15克,補骨脂15克,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山萸肉15克,露蜂房10克,蛇床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 (二) 【辨證】腎陰虧損。 【治法】滋陰補腎,益髓填精。 【方名】益精毓麟丸。 【組成】熟地30克,菟絲子30克,覆盆子25克,茯苓20克,枸杞30克,破故紙30克,車前子10克,炒韭子15克,肉桂10克,五味子15克,鹿茸5克,沉香10克,胡桃仁5克,巴戟天25克。 【用法】上藥研末煉蜜為丸9克重。每次服1丸,日服3次。 【出處】彭靜山方。 (三) 【辨證】脾腎兩虛。 【治法】補腎健脾,溫陽益氣。 【方名】溫腎益氣湯。 【組成】黨參20克,枸杞子20克,何首烏2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2克,熟地12克,破故紙12克,山藥30克,菟絲子30克,覆盆子15克,淫羊藿15克,肉蓯蓉1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子維方。 (四) 【辨證】腎陽(氣)不足。 【治法】補腎育精。 【方名】育精湯。 【組成】制首烏15克,韭菜子12克,當歸12克,熟地12克,菟絲子10克,覆盆子12克,仙靈脾12克,川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個月為1療程。 【出處】《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 (五) 【辨證】精室蘊熱。 【治法】滋陰清熱。 【方名】平火散。 【組成】熟地30克,玄參15克,麥冬9克,生地9克,丹皮9克,山藥9克,石斛9克,沙參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辨證錄》卷十。 (六) 【辨證】肝氣郁結(jié)。 【治法】疏肝解郁。 【方名】忘憂散。 【組成】白術(shù)15克,茯神9克,遠志6克,柴胡1.5克,柴胡1.5克,郁金3克,白芍30克,當歸9克,巴戟天6克,陳皮1.5克,陳皮1.5克,白芥子6克,神曲1.5克,麥冬9克,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辨證錄》卷十。 (七) 【辨證】痰濕過盛。 【治法】補腎健胃,化濕祛痰。 【方名】純一丸。 【組成】白術(shù)100克,山藥100克,芡實10克,薏苡仁25克,肉桂200克,砂仁50克。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每日服50克。 【出處】《辨證錄》卷十。 (一) 【辨證】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活血,補氣消結(jié)。 【方名】前列通補湯。 【組成】黃芪20克,海藻20克,枸杞子10克,黨參15克,丹參15克,菟絲子10克,懷牛膝10克,澤瀉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30克,王不留行子12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江蘇中醫(yī)雜志》。 (二) 【辨證】氣虛下降。 【治法】益氣升提,利水通竅。 【方名】升麻黃芪湯。 【組成】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滑石10克,升麻8克,柴胡8克,甘草5克,石菖蒲5克,竹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天津醫(yī)藥》。 (三) 【辨證】肝郁痰結(jié)。 【治法】疏肝理氣,化痰軟堅。 【方名】消疬湯。 【組成】柴胡9克,白芍9克,青皮9克,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白芥子9克,香附9克,莪術(shù)9克,牡蠣15克,瓜蔞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貴陽中醫(yī)學(xué)學(xué)報》。 【辨證】精室瘀血。 【治法】活血通絡(luò),消炎止血。 【方名】通瘀消炎湯。 【組成】丹參1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延胡索10克,乳香3克,沒藥3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丹皮6克,澤瀉6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劑為1療程。 【出處】《男女科5000金方》。 【辨證】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行氣。 【方名】八仙丹。 【組成】大黃6克,金銀花120克,當歸尾30克,玄參60克,柴胡9克,炒梔子9克,黃柏9克,貝母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洞天奧旨》卷六。 (一) 【辨證】氣血兩虧不能上榮,發(fā)失所養(yǎng)。 【治法】益氣養(yǎng)血,補腎益精。 【方名】七寶美髯丹加減。 【組成】生地15克,何首烏15克,苣勝子15克,菟絲子15克,黑芝麻12克,桑椹子12克,茯苓12克,山茱萸12克,龜板膠10克(烊化),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李元文方。 (二) 【辨證】血熱內(nèi)蘊,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熱偏盛,毛發(fā)失養(yǎng)。 【治法】清熱涼血,滋腎烏發(fā)。 【方名】草還丹加減。 【組成】菟絲子15克,枸杞子15克,桑椹子15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桑葉12克,丹皮10克,杭菊花10克,白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元文方。 【辨證】血熱生風。 【治法】涼血消風。 【方名】夏方?jīng)鲅獪?/span> 【組成】生地15克,丹皮6克,赤芍6克,知母6克,黃芩6克,浮萍6克,蟬衣3克,竹葉6克,白蒺藜6克,炙僵蠶3克,忍冬藤9克,六一散6克(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朱仁康方。 (一) 【辨證】濕熱。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湯。 【組成】紫草10克,紫參15克,紫花地丁30克,車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細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秦發(fā)中方。 (二) 【辨證】肝氣郁結(jié),郁久化火,兼挾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止痛。 【方名】四味膠囊。 【組成】龍膽草50克,板藍根50克,當歸100克,元胡50克。 【用法】以上各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出處】許耀芳方。 (三) 【辨證】濕熱郁蒸,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行氣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靈。 【組成】黃芩1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5克,元胡25克,僵蠶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龍膽紫,6天為1療程。 【出處】姜耀武方。 (四) 【辨證】火毒內(nèi)蘊血分。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湯。 【組成】虎杖15克,板藍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蟬蛻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蔣森方。 (五) 【辨證】濕熱內(nèi)蘊,感受毒邪,濕熱毒邪搏結(jié),壅滯肌膚所致。 【治法】清熱解毒祛濕。 【方名】馬齒莧解毒湯。 【組成】馬齒莧15克,大青葉15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黃連10克,酸棗仁10克,煅龍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出處】李林方。 (六) 【辨證】肝火妄動,濕熱蘊結(jié),風熱外感引發(fā)。 【治法】平泄肝火,清化濕熱,佐散風熱。 【方名】龍膽瀉肝湯加減。 【組成】柴胡6克,龍膽草9克,板藍根30克,生甘草3克,荊芥6克,赤白芍各9克,車前子9克,炒牛子9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冀真方。 (七) 【辨證】邪毒蘊結(jié)肌膚。 【治法】清解邪毒。 【方名】三粉擦劑。 【組成】雄黃10克,明礬10克,琥珀末3克。 【用法】三種藥物共研成細粉,用涼開水調(diào)如稀糊漿,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處,隨干隨擦。 【出處】王渭川方。 (八) 【辨證】肝火內(nèi)郁,濕熱外侵,結(jié)于肌膚。 【治法】清火解毒。 【方名】雄蚣膏。 【組成】雄黃9克,蜈蚣3條(瓦焙)。 【用法】分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香油調(diào)涂患處,每日3次。 【出處】王法昌方。 【辨證】風濕熱邪流注肌膚。 【治法】清熱祛濕祛風止癢。 【方名】苦參外洗方。 【組成】苦參60克,明礬50克,芒硝60克,川椒15克,艾葉15克,荊芥15克,蛇床子30克。 【用法】上藥水煎,先熏后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15-20分鐘。每日1劑。 【出處】楊友信方。 (一) 【辨證】肝腎虧虛。 【治法】滋補肝腎。 【方名】熟地補陰湯。 【組成】熟地18克,山藥20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黃柏12克,菊花12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陳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振瓊方。 (二) 【辨證】情志抑郁,漸傷肝脾,肝郁化火,火燥淤滯。 【治法】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方名】退斑湯。 【組成】生地12克,熟地12克,當歸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白僵蠶9克,白術(shù)9克,白芷9克,白蘚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姜兆俊方。 (三) 【辨證】腎陽不足。 【治法】補陽祛斑。 【方名】陽虛黃褐斑方。 【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黨參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紅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荊子3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四) 【辨證】腎陽不足。 【治法】補陽祛斑。 【方名】陽虛黃褐斑方。 【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黨參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紅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荊子3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五) 【辨證】腎虧血虛。 【治法】滋腎養(yǎng)血,除斑。 【方名】菟絲子祛斑湯。 【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貞子12克,何首烏12克,旱蓮草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阿膠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分2次服。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六) 【辨證】風邪傷于營衛(wèi),氣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風。 【方名】活血散風湯。 【組成】當歸12克,益母草9克,澤蘭9克,白芷9克,荊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柴胡4.5克,蟬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七) 【辨證】腎虧血虛。 【治法】滋腎養(yǎng)血,除斑。 【方名】菟絲祛斑湯。 【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貞子12克,何首烏12克,旱蓮草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阿膠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分2次服。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八) 【辨證】風邪傷于營衛(wèi),氣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風。 【方名】活血散風湯。 【組成】當歸12克,益母草9克,澤蘭9克,白芷9克,荊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蟬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九) 【辨證】肝脾不和,火燥郁滯。 【治法】疏肝扶脾,清熱涼血。 【方名】丹梔龍膽逍遙湯。 【組成】柴胡9克,當歸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術(shù)9克,薄荷9克,丹皮9克,龍膽草6克,甘草6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一) 【辨證】肝腎虧虛。 【治法】滋補肝腎。 【方名】熟地補陰湯。 【組成】熟地18克,山藥20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黃柏12克,菊花12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陳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振瓊方。 (二) 【辨證】情志抑郁,漸傷肝脾,肝郁化火,火燥淤滯。 【治法】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方名】退斑湯。 【組成】生地12克,熟地12克,當歸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白僵蠶9克,白術(shù)9克,白芷9克,白蘚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姜兆俊方。 (三) 【辨證】腎陽不足。 【治法】補陽祛斑。 【方名】陽虛黃褐斑方。 【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黨參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紅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荊子3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四) 【辨證】腎陽不足。 【治法】補陽祛斑。 【方名】陽虛黃褐斑方。 【組成】制附片9克,淫羊藿9克,熟地9克,仙茅6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黨參12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紅花6克,白附子3克,蔓荊子3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五) 【辨證】腎虧血虛。 【治法】滋腎養(yǎng)血,除斑。 【方名】菟絲子祛斑湯。 【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貞子12克,何首烏12克,旱蓮草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阿膠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分2次服。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六) 【辨證】風邪傷于營衛(wèi),氣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風。 【方名】活血散風湯。 【組成】當歸12克,益母草9克,澤蘭9克,白芷9克,荊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柴胡4.5克,蟬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七) 【辨證】腎虧血虛。 【治法】滋腎養(yǎng)血,除斑。 【方名】菟絲祛斑湯。 【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女貞子12克,何首烏12克,旱蓮草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阿膠9克,枸杞子9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分2次服。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八) 【辨證】風邪傷于營衛(wèi),氣血失和。 【治法】活血散風。 【方名】活血散風湯。 【組成】當歸12克,益母草9克,澤蘭9克,白芷9克,荊芥穗6克,羌活6克,川芎4.5克,柴胡4.5克,蟬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九) 【辨證】肝脾不和,火燥郁滯。 【治法】疏肝扶脾,清熱涼血。 【方名】丹梔龍膽逍遙湯。 【組成】柴胡9克,當歸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術(shù)9克,薄荷9克,丹皮9克,龍膽草6克,甘草6克,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美容護膚中醫(yī)八法》。 【辨證】血熱外受風毒。 【治法】涼血疏風,清熱解毒。 【方名】加味疏風祛疹湯。 【組成】赤芍12克,白芍12克,當歸9克,茜草根9克,白茅根30克,蟬衣6克,浮萍3克,白蘚皮39克,刺蒺藜15克,金銀花15克,生枳殼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一) 【辨證】血中伏熱,復(fù)感風熱,引動伏邪,客于肌表,阻塞經(jīng)絡(luò),營衛(wèi)失和,邪聚肌膚,搏結(jié)不散。 【治法】涼血滋陰,清熱化濕。 【方名】多妙湯。 【組成】生地12克,赤芍12克,苦參12克,豨薟草12克,丹皮9克,黃柏9克,知母9克,蒼術(shù)9克,地膚子9克,六一散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黃文東方。 (二) 【辨證】平素體虛,正氣不足,腠理不密,玄府失固,易受風邪。 【治法】益氣固表,滋陰清熱,兼以化濕。 【方名】加味玉屏風散。 【組成】生黃芪15克,白術(shù)12克,玉竹12克,連翹12克,防風6克,生地9克,地膚子9克,豨薟草9克,金銀花9克,紅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黃文東方。 (三) 【辨證】濕熱內(nèi)蘊,外感風寒,邪郁于皮腠而發(fā)。 【治法】活血散風,清熱利濕。 【方名】 湯。 【組成】當歸15克,生地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丹皮15克,僵蠶15克,牛蒡子15克,白蒺藜15克,茯苓15克,元參15克,生首烏15克,焦梔子15克,紅花1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董守田方。 (四) 【辨證】感受風邪,郁于肌膚,營血不和。 【治法】祛風止癢。 【方名】抗蕁麻疹散。 【組成】胡麻15克,苦參15克,山豆根15克,威靈仙1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次10克,日服2次。 【出處】趙子信方。 (五) 【辨證】風熱挾濕。 【治法】泄熱消疹止癢。 【方名】四皮飲。 【組成】地骨皮6克,桑白皮10克,茯苓皮10克,生姜皮3克,生地12克,地膚子6克,連翹10克,牛蒡子10克,赤芍12克,夏枯草10克,蟬蛻6克,白蒺藜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肖廷剛方。 (六) 【辨證】脾肺氣虛,外受風邪,營衛(wèi)失和。 【治法】健脾益氣,調(diào)和營衛(wèi),祛風止癢。 【方名】玉屏桂枝湯。 【組成】炙黃芪18克,白術(shù)10克,防風10克,白芍9克,桂枝6克,赤芍10克,鬼箭羽16克,地龍10克,蟬衣6克,大棗4枚,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出處】周德瑛方。 【辨證】風濕瘀積肌腠。 【治法】健脾化濕。 【方名】健脾化濕清金湯。 【組成】黨參12克,茯苓9克,白術(shù)9克,苡仁15克,山藥9克,元參9克,雞內(nèi)金9克,黃芩6克,白芨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訪海方。 【辨證】陰血虛損,毒熱未清。 【治法】養(yǎng)陰補血,涼血解毒。 【方名】加減秦艽湯。 【組成】黃芪30克,黃精15克,雞血藤30克,秦艽30克,烏梢蛇6克,丹參30克,蓮子心12克,玉竹9克,白人參6克,白芍15克,當歸15克,女貞子30克,熟地30克,川連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炳南方。 【辨證】肝經(jīng)血燥,爪失所養(yǎng)。 【治法】滋養(yǎng)肝血。 【方名】加減逍遙丸。 【組成】當歸30克,白芍30克,白術(shù)30克,茯苓30克,丹皮4.5克,炒梔子45克,甘草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6-9克,日服2次,開水送服。 【出處】朱仁康方。 【辨證】飲食失節(jié),蟲積腸中,資生濕熱,熱擾蟲動,上竄膽道,肝膽失疏,橫逆犯脾,脾失運化,濕熱蘊結(jié),阻滯氣機。 【治法】驅(qū)蟲理氣,清熱瀉脾。 【方名】膽胰湯。 【組成】柴胡9克,大黃9克,烏梅9克,川楝子9克,車前子9克,黃芩12克,枳實10克,花椒6克,檳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白芍15克,使君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游開泓方。 【辨證】里虛熱盛,正虛邪實。 【治法】益氣養(yǎng)血,清熱解毒。 【方名】清熱化膿湯。 【組成】太子參15克,黃芪15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狗脊12克,公英15克,黃芩10克,皂刺6克,茯苓12克,雙花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趙永昌方。 【辨證】蟲積結(jié)聚,壅塞腸腔,郁滯不通。 【治法】通里攻下,安蛔止痛。 【方名】烏梅承氣湯。 【組成】大黃9-15克(后下),芒硝6-9克(沖服),川樸6克,枳實6克,烏梅6克,川椒2克,川連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第1劑服后4-6小時未見好轉(zhuǎn)或無便意者,可加服1劑。亦可配合使用本方灌腸,以本方1劑,煎取300-500毫升,5歲以下灌300毫升,5歲以上灌500毫升。嘔吐不甚,腹脹不著,能配合治療者,不用插胃管,可直接口服。反之,則需插胃管,一是作胃腸減壓用,二是便于灌服中藥。 【出處】韋永興方。 【辨證】熱壅絡(luò)脈致瘀。 【治法】清泄絡(luò)脈之熱。 【方名】清營解瘀湯。 【組成】益母草60-10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奚九一方。 【辨證】腸胃氣滯,毒熱壅盛。 【治法】解毒化瘀,破積攻堅。 【方名】清闌液。 【組成】紅花10克,桃仁10克,青皮10克,甘草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花粉15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歸尾15克,連翹15克,莪術(shù)15克,三棱15克,公英100克,金銀花50克,地丁50克,柴胡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譚景祺方。 【辨證】腸胃氣滯,毒熱壅盛。 【治法】解毒化瘀,破積攻堅。 【方名】清闌液。 【組成】紅花10克,桃仁10克,青皮10克,甘草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花粉15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歸尾15克,連翹15克,莪術(shù)15克,三棱15克,公英100克,金銀花50克,地丁50克,柴胡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譚景祺方。 【辨證】頭部脈絡(luò)受損,則血離經(jīng),脈而留瘀,氣滯血瘀,阻于清竅,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治法】鎮(zhèn)心安神,升清降濁,活血化瘀。 【方名】消遺湯。 【組成】琥珀3克,辰砂0.3克,青龍齒15克,木通3-6克,大腹皮12克,桑白皮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黨參15-30克,枸杞子15克,荊芥穗6克,柴胡6克,白芍15克,制香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華江方。 血栓性靜脈炎 【辨證】濕熱下注。 【治法】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方名】茵陳赤小豆湯。 【組成】茵陳30克,赤小豆12克,炒薏仁24克,澤瀉9克,炒蒼術(shù)9克,炒黃柏9克,苦參12克,防己9克,佩蘭9克,木通9克,白蔻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廷來方。 【辨證】陽明腑實,氣機痞塞,血行瘀滯與糟粕互結(jié)。 【治法】理氣活血,通腑散結(jié)。 【方名】防粘連湯。 【組成】烏藥12克,川楝子12克,厚樸9克,元胡9克,當歸12克,赤芍9克,枳殼9克,炒萊菔子12克,大黃15克(后下),芒硝6克(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嚴鳳山方。 (一) 【辨證】脾腎陰虛,虛火上炎。 【治法】滋陰降火。 【方名】滋陰降火方。 【組成】南沙參15克,北沙參15元,元參15克,丹皮9克,石斛12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錦燈籠9克,花粉15克,黃芪9克,金蓮花12克,馬藺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炳南方。 (二) 【辨證】濕熱生蟲,上下相蝕,濕熱阻絡(luò),氣滯血瘀。 【治法】苦辛通降,清化濕熱。 【方名】甘草瀉心湯加減方。 【組成】生甘草9克,川連4.5克,黃芩9克,干姜4.5克,大棗5枚,制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朱仁康方。 單皰病毒性角膜炎 (一) 【辨證】實證熱證。 【治法】清熱解毒,清肝補腎,明目退翳。 【方名】金黃湯。 【組成】金果欖10克,黃精18克,密蒙花6克,谷精草8克,急性子9克,菟絲子9克,枸杞子13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2次服,每日1劑,日服2次。第3次加入杭菊花9克,白蒺藜12克,水煎后熏洗患眼,每晚1次。 【出處】《江西中醫(yī)藥》。 (二) 【辨證】風熱表實,脾虛濕熱,肝膽火毒。 【治法】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淡滲利濕,泄肝明目。 【方名】清毒明目飲。 【組成】地丁20克,公英20克,雙花20克,菊花12克,赤芍12克,決明子12克,車前子12克,柴胡9克,薄荷6克,木通6克,蟬衣6克,黃精(或太子參)15克。 【用法】每日1劑,并用復(fù)煎藥液熏洗眼部,每月2-3次,每次15-20分鐘。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 過敏性鼻炎 (一) 【辨證】衛(wèi)陽不固,肺氣不宣。 【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竅。 【方名】辛黃湯。 【組成】薄荷(后下)3克,防風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黃芪9克,白術(shù)9克,牛蒡子9克,百合9克,南沙參9克,北沙參9克,蔞皮根9克,前胡6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贊臣方。 (二) 【辨證】氣虛。 【治法】益氣角表,抗過敏止涕。 【方名】劫敏湯。 【組成】黃芪10克,訶子肉10克,干地黃10克,烏梅10克,豨薟草10克,柴胡3克,防風6克,蜂蜜(兌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干祖望方。 (三) 【辨證】脾肺氣虛。 【治法】溫肺宣竅。 【方名】劫敏湯。 【組成】黃芪10克,烏梅10克,訶子肉10克,干地龍10克,柴胡3克,防風6克,豨薟草6克,蜂蜜(和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浙江中醫(yī)雜志》。 (四) 【辨證】肺腎虛寒。 【治法】溫補肺腎,祛風散寒。 【方名】溫陽散風湯。 【組成】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細辛3克,蓽撥5克,烏梅10克,枸杞子12克,桑椹12克,白芍12克,蛇床子10克,鎖陽10克,淫羊藿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譚敬書方。 (五) 【辨證】肺脾腎氣虛。 【治法】溫肺補腎,散寒通竅。 【方名】升陷塞流湯。 【組成】黨參10克,黃芪10克,白術(shù)10克,當歸10克,補骨脂10克,山萸肉15克,生苡仁12克,辛荑花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 (六) 【辨證】肺脾氣虛。 【治法】補肺健脾利濕。 【方名】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組成】黨參6克,白術(shù)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澤瀉6克,苡仁15克,蒼耳子10克,黃芪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培方。 (七) 【辨證】腎陽虛損。 【治法】祛風,補腎。 【方名】附蒼湯。 【組成】耳子10克,辛荑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桑寄生10克,杞子10克,酸棗仁10克,熟地10克,附子6克,防風6克,當歸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培 方。 (八) 【辨證】風寒侵擾。 【治法】辛溫散寒。 【方名】荊防敗毒散加減。 【組成】荊芥10克,防風6克,薄荷(后下)5克,蒼耳子10克,菊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生姜2片,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培方。 (九) 【辨證】腎虛。 【治法】溫腎壯陽,通竅。 【方名】溫肺止流丹加減。 【組成】人參(燉服)10克,荊芥10克,細辛4克,訶子10克,桔梗10克,魚腦骨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克,肉蓯蓉10克,金櫻子10克,蛤蚧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瘍醫(yī)大全》。 (十) 【辨證】血郁。 【治法】通氣活血,通竅。 【方名】當歸芍藥湯。 【組成】當歸10克,白術(shù)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黃芩10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薄荷(后下)6克,辛荑花10克,蟬衣10克,干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家庭病必讀》。 【辨證】心血不足,肺氣有余。 【治法】調(diào)補陰陽。 【方名】加味補陰益陽湯。 【組成】大生地30克,生龜板12克,生牡蠣12克,知母12克,黃柏10克,遠志10克,石菖蒲10克,菟絲子10克,石決明8克,菊花10克,萆解10克,云苓10克,甘草3克,代赭石15克,棗仁10克,楮實子10克,紫石英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路際平方。 【辨證】山嵐瘴氣,居伏膜原,蘊集肺胃,火動痰生,上蒸咽喉。 【治法】疏風透達,清解瘴毒,豁痰開竅。 【方名】達原解毒湯。 【組成】鮮生地15克,京玄參12克,麥門冬10克,浙貝母10克,香白芷10克,花檳榔10克,粉丹皮10克,連翹殼10克,金銀花10克,土牛膝30克,山豆根10克,牛蒡子10克,粉甘草6克,草果仁10克,嫩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出處】言庚孚方。 【辨證】腎衰精乏,胃熱蘊蒸。 【治法】滋腎陰清胃火。 【方名】育陰煎加味。 【組成】生地15克,玄參9克,寸冬9克,石膏45克,知母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30克,黃芩9克,白芷9克,懷牛膝9克,大黃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翁候年方。 急性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 (一) 【辨證】腎陰不足,肝陽上亢。 【治法】滋陰補腎,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方名】加味杞菊地黃湯。 【組成】熟地20克,山藥18克,萸肉10克,云苓10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杞果12克,甘菊15克,密蒙花18克,羚羊角粉(沖服)2克,棗仁(炒)25克,鉤藤20克,天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服2次。 【出處】趙波方。 【備注】避免精神刺激,禁飲酒,忌食辛辣食物。 (二) 【辨證】肝經(jīng)郁熱,濕熱蘊結(jié)。 【治法】瀉熱化濕,疏肝解郁。 【方名】龍膽瀉肝湯合四逆散方。 【組成】柴胡10克,黃芩10克,膽草12克,梔子10克,川軍(后下)15克,石決明18克,車前子10克,甘菊15克,谷精草10克,密蒙花18克,丹皮10克,棗仁(炒)30克,丹參25克,川楝子10克,枳實10克,甘草10克,羚羊角粉(沖)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趙波方。 【辨證】肺陰不足,虛火上炎。 【治法】養(yǎng)肺陰,順肺氣,清虛火。 【方名】潤肺1號。 【組成】南沙參10克,麥冬15克,桔梗10克,炙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生甘草6克,光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炙百部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 【辨證】陰虛內(nèi)熱,外受風邪。 【治法】養(yǎng)陰清熱,散風生津。 【方名】養(yǎng)陰清熱湯。 【組成】生地30克,生石膏30克,金銀花30克,天花粉10克,知母10克,蘆根10克,黃芩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枳殼10克,龍膽草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龐贊襄方。 神經(jīng)性耳聾 【辨證】外傷所致氣血瘀滯。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luò)開竅。 【方名】血腑逐瘀湯加減。 【組成】生地9克,枳殼9克,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9克,桔梗6克,柴胡6克,甘草6克,桃仁6克,紅花6克,懷牛膝20克,絲瓜絡(luò)20克,路路通10克,石菖蒲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 【出處】蔡福養(yǎng)方。 (一) 【辨證】脾失健運,濕邪上結(jié)。 【治法】健脾和中,燥濕化痰。 【方名】二陳湯加味。 【組成】陳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蒼術(shù)9克,白術(shù)90克,枳實9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蔡福養(yǎng)方。 (二) 【辨證】肝氣上逆,壅滯咽喉。 【治法】清肝利咽,降逆化痰。 【方名】清肝利咽湯。 【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梔子12克,枳實12克,桔梗10克,射干12克,蟬衣9克,蘇子15克,半夏12克,前胡10克,白芥子9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宋根信方。 【辨證】命門火衰,腎陽虛憊。 【治法】溫腎壯陽。 【方名】夜明八味湯。 【組成】熟地12克,丹皮9克,云苓12克,山藥9克,澤瀉6克,萸肉9克,肉桂3克,附子1.5克,夜明砂15克,蒼術(shù)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齊強方。 (一) 【辨證】肺陰虛不榮于鼻。 【治法】養(yǎng)肺潤燥。 【方名】黑參丸。 【組成】玄參,生地,寸冬各等份。 【用法】共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1丸,鼻內(nèi)點麻油加蜜清汁,每日3次。 【出處】齊強方。 (二) 【辨證】肺腎陰虛,邪毒侵犯,耗傷陰津。 【治法】養(yǎng)陰潤燥,活血化瘀。 【方名】滋陰湯。 【組成】玄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知母10克,木蝴蝶10克,黃芩10克,杷葉10克,石斛10克,當歸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 方。 (一) 【辨證】痰濕中阻,痰氣上逆。 【治法】行氣化瘀,清咽利膈。 【方名】梅核氣湯。 【組成】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陳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烏藥9克,蘇梗12克,厚樸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高文武方。 (二) 【辨證】七情郁結(jié),氣滯痰凝。 【治法】理氣開郁,降逆化痰。 【方名】四花解郁湯。 【組成】綠萼梅6克,玫瑰花6克,佛手花6克,厚樸花6克,姜半夏5克,白茯苓10克,遠志肉10克,白芍藥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戴祖銘方。 (一) 【辨證】濕熱上蒸,蒙閉清竅。 【治法】滲濕利水為主,佐以活血祛滯,益氣清熱。 【方名】清熱除濕湯。 【組成】防己6克,云苓15克,澤瀉6克,赤小豆30克,地龍15克,白術(shù)10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黃芪12克,雞血藤18克,仙靈脾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紀源方。 (二) 【辨證】肝腎不足,目失涵養(yǎng)。 【治法】滋補肝腎。 【方名】加減地黃湯方。 【組成】熟地黃15克,丹皮12克,萸肉12克,山藥9克,茯苓12克,澤瀉9克,枸杞30克,菊花15克,赤芍15克,當歸12克,絲瓜絡(luò)25克,珍珠母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齊強方。 (三) 【辨證】肝郁化火,傷其精血,腎陰虧損,不能養(yǎng)目。 【治法】清肝熱,滋腎陰。 【方名】清肝養(yǎng)腎湯。 【組成】夏枯草25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女貞子30克,枸杞子30克,黃精25克,菊花12克,茯苓15克,丹皮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河南中醫(yī)》。 腸癌 【辨證】潮熱內(nèi)蘊。 【治法】疏風下氣,清腸止血。 【方名】槐花散。 【組成】槐花15克(炒),柏葉15克(爛杵,焙),荊芥穗15克,枳殼15克(去瓤,細切,麩炒黃)。 【用法】研為細末,每次6克,空腹服。 【出處】《普濟本事方》。 肝癌 (一) 【辨證】熱毒熾盛。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名】金黛散。 【組成】紫金錠6克,青黛12克,牛黃12克,野菊花60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日3次,每次3克。 【出處】《腫瘤臨證備要》。 (二)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方名】柴胡蚤休湯。 【組成】炒柴胡10克,蚤休15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當歸10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黃芩15克,莪術(shù)15克,全瓜蔞20克,生鱉甲20克,虎杖2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浙江省中醫(yī)院方。 (三) 【辨證】氣滯瘀阻。 【治法】清化濕熱,祛瘀理氣。 【方名】清化抗癌湯。 【組成】茵陳12克,山梔9克,三棱9克,莪術(shù)9克,山甲9克,廣郁金9克,炒枳殼9克,生牡蠣30克,半枝蓮30克,七葉一枝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林宗廣方。 (一) 【辨證】血瘀凝滯。 【治法】破血軟堅,理氣行滯。 【方名】加味化堅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