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上古天文觀測,在最少1.1萬年以前的《堯典》里就是世界第一,直到明朝鄭和下西洋,整整一萬年內(nèi)無人可及。 那么,這樣的天文觀測傳統(tǒng),是如何起源的呢? 起源于航海。 中國虞朝的有虞氏人,1.1萬年以前居住在浙江上虞一帶,臨海而居,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海洋文明。后來的越國在此地定都,同樣也是一個海洋文明。 唯有在遠離陸地的大海上航行,只能依賴對天象的觀測,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天象觀測,是性命攸關(guān)的大事,是海上生存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也是天文學(xué)起源的基礎(chǔ)。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使用的“過洋牽星術(shù)”,就是起源于此。 巧的是,鄭和下西(南)洋船隊的出發(fā)點,距離一萬年以前過洋牽星術(shù)的誕生地浙江上虞并不遠。 過洋牽星術(shù)中,用來導(dǎo)航的最重要星座,就是北極星。東晉《抱樸子外篇·嘉遁》中就說:
華夏文明的北極星崇拜,就是由此而來。 北極之神,又名太一,也就是黃帝的“帝”。 《史記.天官書》的第一句,就是:
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旋轉(zhuǎn),所以和北極一起被稱為“斗極”,是航海導(dǎo)航的顯著星象。 《淮南子·齊俗訓(xùn)》就說:
《春秋運斗樞》解釋“璇璣玉衡”是北斗七星的星名:
直到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北斗七星這“璇璣玉衡”仍然是最重要的導(dǎo)航星宿。 下圖是《武備志》里的鄭和航海圖,北斗七星高高在上。 要在海上導(dǎo)航,單靠一兩個星宿是遠遠不夠的。北斗七星的斗柄,也是觀測導(dǎo)航的重要星宿。 《夏小正》里面就屢屢提到“斗柄”。 斗柄的指向不僅可以確定方位,還可以確定時節(jié)。《鹖冠子》就說:
斗柄指向的星宿,就是《夏小正》和《堯典》里都提到的“火”。 斗柄指向的東宮青龍房宿、心宿、尾宿,合稱“大火”,簡稱為“火”。 《堯典》里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說的是距今1.1萬年以前的夏至,日躔正在東宮青龍房宿。 《夏小正》里說的五月“初昏,大火中”,就是以大火昏見于正南方作為五月的星象。 《詩經(jīng)》里的“七月流火”,說的也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的青龍大火。 組成“大火”的房、心、尾三宿中,房宿是黃道所經(jīng),是觀測日月五星運行的最重要星宿,對于時辰確定有著極其重大意義,因此又單獨稱為“辰”。 《夏小正》里面也對這顆“辰”星有特別關(guān)注。
大火星和參宿,是一對冤家對頭,他們分別位于北斗的兩頭。北斗的斗柄指向大火,斗魁則指向參宿。 《天官書》就說:
在《夏小正》中,參宿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星宿。
參宿是西宮白虎之象,也是有虞氏的虞(虞,騶虞也,白虎黑文),說明早在比夏朝之前的虞朝時期,參宿就是過洋牽星術(shù)里重要的導(dǎo)航星。 在鄭和下西洋的牽星術(shù)中,還有幾個非常重要的星宿,均出現(xiàn)在《夏小正》中,分別如下。 一是南門星。 《夏小正》云:
商代甲骨文上也有“于南門旦稱冊”的記載,如下圖所示: 在鄭和的過洋牽星圖中,南門星如下圖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南門星在中原地區(qū)是觀測不到的,這也證明了夏朝的《夏小正》是中國南方航海民族有虞氏的作品,一萬年以前夏朝最早的首都是在浙江上虞。 二是昴宿,《堯典》中的“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說的就是1.1萬年以前的冬至日躔正在昴宿。 《夏小正》則說:
昴宿星團,在鄭和牽星圖上寫作“七星”,如下圖所示: 三是織女星,在《夏小正》里面就說:
在鄭和的過洋牽星圖里面也有,如下圖所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