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算卦。其實孔子不算卦,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決定我們是否行動的,不該是利害、得失、成敗的判斷,而是是非、善惡、美丑的判斷。而算卦,乃是對利害得失的判斷,至于判斷是非善惡美丑,需要的是我們的良知,是我們的基本價值觀,與算卦無關(guān)。
比如說,當(dāng)我們面臨是否行動的抉擇時,我們是聽從是非善惡判斷的良知,還是聽從成敗得失判斷的算卦?極端地說,如果有一件事,從是非善惡的良知角度而言,我們必須做;但是,算卦的結(jié)果告訴我們,做,必對自己有害。此時,我們做還是不做?
簡言之,我們是根據(jù)利害而行動,還是根據(jù)是非而行動?
孔子的回答是這樣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也就是說,告訴君子有義在,他就會去做;告訴小人有利在,他才會去做。
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孔子為什么不算卦:義在,義無反顧,做,無須算卦。不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不做。亦無須算卦。
所以,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什么?義在。
魯國有個大夫叫季孫行父,死后被謚為“文”,人稱季文子。此人非常謹(jǐn)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鬃勇牭竭@事,含蓄地批評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b>
今人很少有人認(rèn)真讀古典,以訛傳訛的東西特別多。比如這個“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認(rèn)為是孔子提倡的。其實,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對的。
季文子是個鄉(xiāng)愿式的人物,極世故,極精于算計,算來算去,算到最后,總是為自己打算。豈止是他,任何一個人,禍福利害計較太深,總不能見義勇為。所以,孔子說,再思,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縮,長此以往,人便委瑣。人一委瑣,便不足觀。
明人李贄倡“童心說”,說人必須保持一顆童心,方為真人。如何是童心?李贄的解釋非常精彩:“最初一念之本心”!
為什么是“最初一念”?因為,最初一念的判斷,往往是價值判斷,是善惡美丑的判斷!
比如,看到有人在大街上行竊,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這是一個犯罪行為,必須制止。
但是,第二、第三反應(yīng)呢?就很可能是這樣:我制止他,我會不會受到傷害?我還是不管了吧?
今人錢穆注《論語》,于此則下,注曰:“事有貴于剛決,多思轉(zhuǎn)多私”(做事貴于果斷堅決,想得太多了就變成為自己打算了。)“多思轉(zhuǎn)多私”,一針見血地說出了很多謹(jǐn)慎人、精于算計者的道德底色,也說出了很多算命打卦之人的真正用心。
孔子為什么反對三思而后行?因為,三思過后,正義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