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快節(jié)奏中,我們常常遇見一些性格急躁、缺乏耐心的人。 他們可能因為小事而煩躁不安,也可能因為等待而焦慮不已。 這樣的性格特征在我的咨詢者中也不少見,他們做什么事情都很急躁,一分鐘都等不了,看到自己的問題,著急改變,急于看到結果。 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問題不僅沒有解決,焦慮的情緒反而加劇了。而且 這種急躁的個性到了50歲、60歲仍然改變不了。 在這里,我要告訴你一個心理學真相:性格急躁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內(nèi)心深處未被治愈的創(chuàng)傷。 當我們未曾正視和處理這些潛藏在內(nèi)心的傷痛時,它們便通過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出來,急躁和缺乏耐心便是其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背后復雜而深刻的心理學原因 性格特別急躁、沒有耐心背后往往有著復雜而深刻的心理學原因,這些原因常常與我們的成長經(jīng)歷和心理發(fā)展過程緊密相連。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童年時期的經(jīng)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個孩子如果在幼年時經(jīng)常面臨父母的忽視或不穩(wěn)定的照顧,內(nèi)心的安全感會極度匱乏。 就像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總是忙于工作,孩子的基本需求如按時吃飯、被陪伴等得不到及時滿足,孩子可能會通過哭鬧等急躁的方式來試圖引起父母的關注。 這種早期經(jīng)歷會在潛意識中留下深深的印記,隨著成長,一旦在成年后的生活中遇到類似被忽視或者事情進展不如意的情境,那種童年時期的無助和焦慮就會被瞬間觸發(fā),表現(xiàn)為急躁和沒有耐心。 還有從小到大被強迫做事,自己不想干的必須干,想干的事情卻干不成,一直被要求、被強迫做事。 從小到大一直被催促著,強迫著,在無形當中就成了一種習慣。小時候的爸爸媽媽、老師催促、強迫,慢慢地,變成了后來,我們的身體當中好像住進了一個催促員、強迫員,做什么事情他就在催促你、強迫你。 一貫以來的這種情形,就形成了在自己的思維體系里,一直住著兩個小人:“強迫者”、“催促者”。 所以面對任何事情,這兩個小人馬上啟動功能,讓我們非常急躁,甚至是深深的焦慮。 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視野中,我們可能在過往的經(jīng)歷中通過 “強化” 形成了這種急躁的性格特質(zhì)。 比如,一個學生在小時候,每當他快速完成作業(yè)(即使作業(yè)質(zhì)量不高),父母就會給予表揚或者獎勵,而耐心細致完成作業(yè)卻得不到相應的鼓勵。 這樣一來,他就會傾向于快速行動以獲取獎勵,逐漸養(yǎng)成了急躁、缺乏耐心的習慣。 這種習慣在長期的重復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成為其性格的一部分。 認知心理學則認為,這類人可能存在認知偏差。 急躁的人常常對自己和外界有過高的期望,當這些期望無法被滿足時,內(nèi)心深處的不安和焦慮便會被觸發(fā)。 或者我們往往對事情的預期過于理想化,當現(xiàn)實與預期不符時,就難以接受。 例如,我們認為自己發(fā)出的指令或提出的要求應該立刻得到響應和滿足,如果沒有,就會覺得事情失控,進而產(chǎn)生急躁情緒。 這種對世界的僵化認知模式,限制了我們靈活應對和等待的能力。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人內(nèi)心深處可能對自己缺乏足夠的接納和愛。 我們試圖通過快速地達成目標、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成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一項任務進展緩慢,我們就會變得焦慮急躁,因為我們潛意識里擔心任務失敗會意味著自己能力不足,不被他人認可。 這種對自我價值的過度依賴外界評價的心理,使得我們難以忍受過程中的延遲和挫折。 此外,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環(huán)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性格的塑造。 長期處于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生活節(jié)奏緊湊的環(huán)境中,我們習慣了快速獲取、快速反應,久而久之,耐心逐漸被消磨,當遇到一些需要慢節(jié)奏處理的事情時,就容易表現(xiàn)出急躁和不耐煩。 總之,性格急躁、沒有耐心是多種心理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深刻理解這些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調(diào)整與心理成長。
療愈急躁五步走 那么,我們該如何療愈急躁的性格以及背后的創(chuàng)傷呢? 我總結了“療愈急躁五步走”,跟隨這5步走,我們基本上就能跟自己的急躁和解,跟自己的創(chuàng)傷和解。 第1步:跟過去的創(chuàng)傷療愈 這一步很關鍵,也是我們的癥結所在。 可以嘗試著進行性格分析,深入了解自己性格形成的可能原因??梢詤⒖贾拔姨岬降男睦韺W原理,結合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如童年時期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學校的經(jīng)歷等。 比如,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在面對權威人物時更容易急躁,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在面對父母的嚴格要求時有過壓抑情緒的經(jīng)歷。 比如我們從小被催促,被強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化的一種思維模式。 好像我們的大腦里住進了一個催促員,催促你趕緊去做,住進了一個強迫員,強迫你去做,一開始,是父母的角色,最后慢慢地抽象成了你生命體系當中的兩個角色,隨時在催促你、強迫你,形成了自動思維。 所以我們要去和解,就是讓它能夠消失,比如我們做內(nèi)在小孩的心靈回溯練習。 回到我們的童年時期,被爸爸媽媽催促、強迫的時候,你要去跟那個時候的自己,過去的自己溝通、接納、安撫和和解。 跟他說,讓你受委屈了,你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一直被催促,一直被強迫,我理解你的難處,我體會到了你的傷心和無奈,因為當時是我們沒有獨立的人格,所以才會這樣。 第2步:做自己思維的主人 和解之后,跟他握手,擁抱他,然后跟他說,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人格,有自主的行為了,我們有能力去主宰自己的人生,所以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做事情了,不再需要催促員和強迫員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把我們的思維體系當中的“強迫員”和“催促員”,讓他們離開,然后進入自己的角色,讓自己的主體住進到自己的思維體系當中。 你變成了自己的思維主人,那么慢慢的你就能夠主宰自己的想法和行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大腦當中的“催促員”和“強迫員”就會消失了。 除了被催促、被強迫的原因之后,其他的問題都可以這樣和解和療愈。 第3步:思維在操練 完成了上面的兩步后,我們在實際場景中操練起來。 比如,我在做這個事情,我著急地要去做,這個時候就要提醒自己,這件事情我可以不用馬上去做的,給自己幾分鐘的一個時間。 這幾分鐘的時間里,你去梳理這個事情,是按照你的意愿去做的?還是被你的大腦當中的“強迫員”、“催促員”催促著、強迫地去做的呢?去分清楚。 所以不要著急忙慌地去干事情,留下來的幾分鐘的時間,刻意地去做練習,去分清楚,如果不是自己的意愿,我怎么去調(diào)整? 如果是我自己的意愿,是自主自愿的,不是被架著去做的,分清楚之后,你做事情的動力就會完全不一樣。 經(jīng)常性的去做這樣的一個練習,慢慢的就能夠調(diào)整過來。 第4步:放松和情緒調(diào)節(jié) 同時,當感覺自己快要急躁起來時,要放松和情緒調(diào)節(jié)。 比如,立刻進行深呼吸。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或站著,閉上眼睛,慢慢地吸氣,讓空氣充滿腹部,持續(xù) 5 - 7 秒,然后再緩緩地呼氣,持續(xù) 7 - 9 秒。 重復這個過程,每次做 5 - 10 組。同時,配合身體的放松,可以從頭部開始,依次放松面部肌肉、頸部、肩部、手臂等,讓身體的緊張感逐漸釋放。 也可以給急躁情緒貼上一個標簽,比如 “小火山要爆發(fā)啦”。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將自己從情緒中抽離出來,以一種更客觀的視角看待情緒。 這種“情緒標簽法”可以幫助你在情緒發(fā)作的當下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緒,并且在事后回顧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當時的情緒狀態(tài)。 第5步:認知、覺察和鞏固 接著,自我認知與覺察,覺察自己的急躁情況,鞏固和解和療愈的成果。 比如,建立情緒日記,每天花 10 - 15 分鐘記錄自己急躁情緒發(fā)作的情況。 包括事件的觸發(fā)點、當時的想法、身體反應(如心跳加快、臉紅等)以及采取的行動。 例如,記錄 “今天因為在餐廳等了 20 分鐘還沒上菜就變得很急躁,當時我想'這家餐廳服務怎么這么慢’,感覺心跳加速,然后就頻繁催促服務員”。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自己清晰地看到情緒產(chǎn)生的模式,提高情緒覺察能力,加強認知和鞏固。 通過這五步走,我們急躁、焦慮的心態(tài)就會慢慢地穩(wěn)下來,內(nèi)心變得寧靜、清晰,學會帶著自主意識去做事,享受等待和完成的過程。
結語 在心靈的幽秘之境,性格急躁與缺乏耐心仿若迷霧,其背后隱匿著內(nèi)心深處未愈的創(chuàng)傷。 往昔經(jīng)歷如暗流涌動,借心理學之鏡洞察,方見根源之深邃。 幸有療愈之途鋪展,五步徐行,先與過去的傷痛相擁,再掌控思維的韁索,于操練中重塑認知,借放松與情緒調(diào)節(jié),覓得內(nèi)心的安寧. 終在認知、覺察與鞏固間,驅(qū)散急躁的陰霾,讓心靈重歸平和,如暖陽穿透云層,綻露沉穩(wěn)從容之光。 |
|